田建華 苗秋實
摘 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發展史上一種真正獨立、科學而完備的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科學方法論是充滿魅力的課程,社會科學方法論教育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需要在人的現實活動和生存狀態中理解人本身,在生活世界中進行思考和建構,這種真正源于生活的統一性思想仍是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精神條件,它將實際地參與生活世界的創造性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感染力;提升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為人提供一種切實而高遠的人生意境,同樣也為我們走出困境提供著理論智慧。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的自由向度和審美之維昭示了一種內在超越,不竭創造的人生意境,并要以這種人生態度表達人類對生活價值信念與自由解放的追求。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更要從生活深處引出理想,植根于對現實生活的終極關懷,為當代中國人提供超越現實生活的理想境界。進而言之,要能被認可、接受和踐行。
一、進一步明確方法論課程的學科歸屬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屬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文科類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有的地方和學校對思政課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到位,課堂教學效果還需提升,教材內容不夠鮮活,教師選配和培養工作存在短板,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評價和支持體系有待健全,各類課程同思政課建設的協同效應有待增強,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推動思政課建設的合力沒有完全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思政課建設的氛圍不夠濃厚。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基本理論、基本范疇,是其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理論表達。它從總體上研究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給學生以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概念,并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現實社會問題、認識問題和科學發展中的問題。偉大的理念支配人去從事與這種理念相匹配的事業,沒有這種理念也是與這個偉大的時代不相稱的。提升課程感染力,必須堅持將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凝練成系統的優化性;必須堅持課程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共同推進;必須堅持守正和創新辯證統一;必須堅持方法論課程作為思政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生課程體系中的政治和價值引領作用;必須有高素質專業化教師團隊;必須堅持問題意識,注重方法論課程提升內涵,全面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提升課程內涵,拓展課程目標
方法論課程的改革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學科建設,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高?!八氖贰苯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效路徑、模式、機制研究。發揮文科教育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特點,進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切實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法治意識、道德修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系統總結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的歷史經驗,深入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新定位新功能。尊重學科教育特點和人才成長規律,主動服務國家軟實力提升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
方法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基于多學科交叉復合,也理應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文科專業之間、文科與理工農醫科專業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方向。
方法論課程也必會夯實基礎學科,推進文史哲之間、文史哲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為培養既繼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的時代新人做出應有的貢獻。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和境遇中,進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增進不同專業研究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研究生職業適應性和勝任力。
挖掘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和內容,堅持以提升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導向,強化方法論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同時培育新時代研究生強烈的本土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并為來自不同專業和學科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尋找增長點。
三、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機制建設
方法論課程的教育教學要富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特色、體現“以本為本”“四個回歸”,建立以提升教育質量為核心、以激勵教師投入為重點,教師投入、學風建設、基本條件等方面與新時代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相適應的教育教學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的互相促進。從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認真學習習近平教育思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將教育理論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實踐。結合新時代和美好生活的發展要求,立足人才培養目標,圍繞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研究設計教師培訓項目,探索靈活有效的培訓方法,構建多層次教師培訓體系。探索引導教師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改革,開展交叉和邊緣研究。
教學方法要創新。要推動專業知識體系和能力要求的更新,將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虛擬現實、數據挖掘等新技術促進教與學的方法路徑,探究智慧環境下方法論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推進新興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應用,探索多種教學有效模式,創新課內外師生互動機制。
強化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要兼顧定量和定性評價方法,建立校院兩級質量保障機制,完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教學反饋和評估機制,健全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構建教師教學、學生收獲、質量監測“三位一體”的質量保障體系,形成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方法論課程乃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質量文化。
關注教育教學支撐體系。要總結提煉方法論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點形成典型案例,為方法論課程的進一步更好地教育教學實踐貢獻可借鑒的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不同角度,分析當前課程開展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從經費投入、組織管理、評價激勵等方面提煉課程質量建設的舉措,進一步完善課程的政策支撐和條件保障。
馬克思主義從來就和那樣一些研究所謂世界萬物普遍發展規律、壟斷具體科學解釋權的形而上學有著鮮明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本是一種深刻分析現代人類社會結構及其轉換規律的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直面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以強調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以及人的自主能動性和創造性為特征,適應著現代社會的時代精神的要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成功經驗再一次宣布了那些基于普遍理性設定之上的種種歷史哲學烏托邦方案的失敗,證明了馬克思“把握特殊對象的特殊邏輯”這一科學分析方法的強大現實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07):1-6.
[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光明網.http://topics.gmw.cn/node_103479.htm.2016-12-07.
[4]李克強.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uanti/2021lhzfgzbg/
[5]習近平.“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EB\OL].光明聞.https://politics.gmw.cn/2021-03/18/content_34695733.htm
作者簡介:田建華(1972—),女,黑龍江人,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民族文化、區域文化;
苗秋實(1994—),女,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9級研究生。
本文為2020年北京工商大學研究生思政課程改革創新研究專項“提升‘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感染力的機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2020YJG40)。本文為2020年北京工商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提升高?!n程思政’增長點的機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jg20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