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衛國
摘? ?要:朗讀是一門藝術,能給人帶來美的感受,還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是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通過控制自身的情緒與語氣來展示出課文的感情。本文從當前課改出發,先剖析當前小學朗讀教學現狀,從而有策略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和科學指導學生朗讀。
關鍵詞:朗讀藝術? ? 小學語文教學? ? ?優化策略
朗讀教學法是我國最為傳統教學方法之一,蘊含了中國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的精髓。古代私塾先生教學時,首先就是讓學生反復吟誦,從而達到熟讀文章,修養身心。如《唐詩三百首序》所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強調了大聲讀書的重要性。傳統的朗讀法對當前小學語文既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但是當前傳統小學應試教育,以肢解課文教學模式讓課堂變得死氣沉沉,但隨著《語文新課程標準》出臺,給朗讀教學帶來一線轉機。就此本文結合朗讀教學現狀作出分析,同時為課堂朗讀藝術發展給出合理發展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存在現實困境
1.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與之相適應的環境
教師課堂上使用傳統朗讀教學都以速讀、精讀、齊讀為主。學生朗讀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教學中按照教學指導方法進行快速閱讀,最后班上同學一起進行齊讀。語文課堂始終采取這種循環往復,最后讓班上同學齊讀的方式,使得學生逐漸失去了對朗讀的興趣。由此觀之,學生既沒有朗讀學習環境,教師也缺乏朗讀教學環境。
2.朗讀時間不足,流于教學形式
小學生在課堂內外朗讀時間遠遠不夠,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時間過多,反之留給學生朗讀時間十分少。語文課上老師講授時間比學生朗讀的時間多得多,隨著學生所在年級逐漸升高,老師講授時間有所減少,但是其變化幅度不大。教師長期占據課堂做法,這與傳統應試教學無任何區別。一些教師反復講授課堂知識,另一些教師放手讓學生朗讀,這樣無具體教學方法而言,朗讀教學在短時間內無法提高學生朗讀技巧。
3.朗讀要求不明確,缺乏合理指導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這是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朗讀的總的要求,其中包含三層意思讀通順句子,是為“正確”;讀得快而準確,不添加漏字,讀好停頓,是為“流利”讀出文字包含有豐富的情感,是為“有感情”。而從當今筆者接觸小學語文課堂來看,語文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正確、流利,但是在讀出感情方面就稍顯遜色的多。同時學生在選用自讀演讀、分角色朗讀等方法,采用不同的文體和文本。如果教師只是隨意抽學生齊讀,學生只會為了應付;教師機械性朗讀,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朗讀之中,這樣朗讀會顯得流于表面,學生很難深入理解課文蘊含深厚情感。
二、提升小學語文朗讀藝術的策略
1.運用多媒體創設合意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朗讀熱情
從新課標實施以來,讓小學語文教學煥然一新,因此教師需要時刻轉換新的教學模式,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小學生正處于兒童成長關鍵期,他們心智尚未成熟,對新生事物的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注意力無法集中。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楓橋夜泊》時,教師可以將多媒體視聽結合,圖文輝映,將古詩中描繪的景物通過制作好的幻燈片以最直觀清晰的現象展現給學生看。教師不斷激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唐詩的朗讀中,讓學生熱情高漲起來。大家通過欣賞“暮色濛濛”“楓樹漁火”“古寺寒山”等景致,讓學生朗讀中感受寓情于景,實現情景交融。多媒體為學生詩歌朗讀創設合意的藝術情景,學生放聲朗讀,不斷領悟詩歌所散發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對課文朗讀的興趣。
2.正確把握課文情感脈絡,深入解讀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難度不大,教師能夠對語文課文情感脈絡把握較易。小學課文中的議論文重點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論據、論證方法;小學課文中的敘事性文章主要通過抒情、敘事或者描寫來展現文章核心思想。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對文章主旨情感脈絡把握到位,但是如何借助朗讀藝術展現出來這確實一門挑戰。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深刻領悟朗讀是一門有意識、有目的性語言表達活動,更是借助語言展現作者整個心理脈絡的行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讓學生進行朗讀時對課文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因此這就要求語文教師首先具有良好的朗讀技巧,且要將朗讀技巧全面貫穿到課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同時從小學語文教學以現實目標出發,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不但能讓學生一邊掌握漢語知識,一邊從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人文內涵。
3.全身心投入課文,不斷強化朗讀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感,必須喚起青少年兒童內在對學習的興趣。”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在課堂中樹立學生為主體,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去學習,讓學生在自我學習肯定學習的樂趣,從而讓學生從被動學習朗讀到主動學習朗讀。
(1)角色表演中體悟朗讀。教師在教學根據課文的特點,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與思考。如教學《螞蟻和蟈蟈》,教師引導學生分角色表演螞蟻與蟈蟈。螞蟻與蟈蟈在不同季節有著不同的表現。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個性化表演展現出螞蟻在夏季背糧食,蟈蟈在夏天中全身心躺在大樹下面乘涼。在如冬天里螞蟻躺在充滿糧食洞里呼呼大睡,而冬天里蟈蟈卻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學生通過朗讀與表演感受到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換回幸福生活的真諦。
(2)讓朗讀走入學生的生活。教師要根據課文特點,有側重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去體悟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啟發學生去聯想出課文中人物的神態、動作并且加以合適的指導。接著讓學生多朗讀幾遍課文,體悟其中課文真正的感情,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如課文《奶奶的白發》一文中,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奶奶與我,當學生讀到“白發一半是你爸爸給你,一半是你給的”。這時教師可以提問:“各位小朋友們,你們平時與奶奶是如何相處的?”讓學生從課文內容聯系到現實實際,學生從自己現實生活感觸長輩對后背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三、結語
總而言之,朗讀是一種有聲的語言藝術,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教師們的悉心指導,學生們刻苦的演習,才能真正讓小學生體悟到朗讀藝術的魅力。一篇課文如果被學生聲情并茂并充分運用有感情地朗讀,那么學生對這篇課文已經深入理解,從而教師不需要過多講解,更能主動喚醒學生對于朗讀的熱愛。
參考文獻:
[1]蔣圣艷.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的策略探究[J]. 名師在線. 2019(34)
[2]艾宏斌.淺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 才智. 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