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師范生“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實施項目式教學改革,解決了學生課堂參與不足、學習片段化、理論學習與研究實踐脫節等問題,實現了課程學習的全學生參與,提高學習的整體性與實際效果。
關鍵詞:師范生;教學改革;教學研究
一、引言
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教師專業知識的拓展、專業能力的提高、專業情意的發展,均離不開學習和研究。研究是教師獲得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教師獲取職業樂趣的重要途經。教學本身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活動,加之時代的發展對學生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育愈發重視,所以現今研究素養已經成為教師實踐有效教學的基本素養,也是教師從普通走向卓越的必備素養。卓越教師必須具備研究素養,是現有關于卓越教師素養研究的共識。
2014 年和2018年,教育部先后頒布《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及其2.0 版本文件。卓越教師的培養成為我國教師教育領域的熱議話題。如何落實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要求,如何在師范教育中培育師范生的卓越教師素養,是當前我國師范院校與師范專業正在積極探索與實踐的重要課題。培育師范生的卓越教師素養,依賴各類課程與活動。就研究素養而言,師范生的《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是培育他們研究素養的重要途經。《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師范生研究素養的發展。所以在重視卓越教師培養的時代背景下,探索提高《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成效的路徑與方法,非常重要。本研究立足于師范生研究素養的培育,力圖改變《教育研究方法》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通過項目式教學來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二、當前“教育研究方法”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在師范院校是一門專業選修課,師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課。雖然部分師范專業根據專業特點,開設了更具針對性的研究方法課程,將其納入專業必選課,但仍有許多專業在沒有開設針對本專業的研究方法課程的現實情況下,只將《教育研究方法》作為選修課。
課程定位上的不重視,造成了學生對課程的不重視。因為是選修課,只用考察、不需要期末考試,所以學生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相比專業必修課,明顯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教育研究方法立于理論、歸于實踐,理論邏輯性強,知識內容多,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學生往往容易出現“學不好”的問題,容易放棄學習或消極學習。
除了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的教學也存在問題。現有的《教育研究方法》教學,教師多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法進行,雖然教學方法較為多樣,能在確保知識教學系統化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互動參與,但是研究方法學習重“體驗”的要求仍未得到有效落實,帶動全班同學一起參與、切實保障每位同學“學懂學通”未能真正實現。所以《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綜合教學內容特點、學生情況等多方面因素,探尋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三、“教育研究方法”項目式教學改革內容與成效
1.項目式教學改革內容
(1)改變教學方法。改變以往《教育研究方法》以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為主的教學方式,在《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學過程中,嘗試并推廣“項目式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節中的基本要求。“項目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參與與實踐。
(2)改變教學內容呈現的順序結構。《教育研究方法》課程以往的內容結構,重視各部分內容的獨立性,先介紹方法與技術后介紹研究的實施過程,雖然有利于學生集中掌握知識點,但是不利于建構研究的整體概念與框架。推行項目式教學改革,將改變課程以往的知識結構,以項目實施連接各個知識點,將各知識點融入項目實施的過程之中,讓學生在開展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的知識點。以往的課程結構:教育研究導論、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教育研究的基本技術、教育研究的實施過程、教育研究的成果應用;改革后的課程結構:導論與問題選擇、文獻綜述與研究思路、項目實施與方法選擇、研究技術與數據資料處理、項目成果撰寫與應用。
(3)改變教學評價方式。以往的《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的評價關注于結果評價,重視對學生個人的評價。由于缺少了過程性評價,難以準確掌握學生學習的真正成效;而且缺少過程性反饋,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調整。此外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也難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研究合作,不利于學生研究合作能力的培養。實施《教育研究方法》課程項目式教學改革,項目由學生團結合作而展開,以項目推進教學,將在重視終結性評價的同時非常重視過程性評價,以反饋和調整教學,將既重視個人評價又重視團體評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團體合作。
2.教學改革的實施成效
(1)解決了學生課堂參與不足的問題,實現課程學習的全學生參與。以往《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雖然采用了多種師生互動的方法,但是學生的教學參與度仍然有限,且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難以實現全學生參與。而在《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實施項目式教學,通過讓每一位學生參與項目,解決了學生的課程參與問題,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2)解決了學習片段化,提高學習的整體性。以往《教育研究方法》課程的教學,基于教學大綱,教師按部就班地一章一節地講授,將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分解為不同的板塊,學生學習之后難以構建一個完全研究的整體認識。采用項目式教學,以一個完整的項目串聯各個知識點,增加了學生對研究的完整認識與了解。
(3)解決了實踐不足、理論學習與研究實踐脫節問題。以往的學習學生多就理論學理論,對實踐有一定的認知,但缺少切實的體會。學生也會參與部分實踐,比如設計問卷、做調查,但是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體驗。理論學習與實踐的脫節,讓許多學生認識上了解了一些研究方法的知識,但是還是不會做研究。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在參與項目中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統一,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傳利,殷伊博,楊柄.地方師范院校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高教論壇,2020(12):124-126.
作者簡介:劉佳(1988—),男,湖北荊州人,教育學博士,浙江省鄉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州師范學院校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基金項目:湖州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成果,編號:JGKG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