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英俊
摘 要:生活化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引入生活種常見的場景,高中生物學屬于基礎科學,很多內容源于生活,也能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因此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融入不僅解決了知識點掌握的問題,更是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生物學素養,還提升了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
關鍵詞:生活化情境;高中生物學;教學
一、情境教學與生活化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而生活化情境是指貼近生活現實的情境,是一些日常大家都比較容易或比較多接觸到的情境。在教學中引入這些情境,是在課堂中將這些場景或者事件引入到知識中,能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能讓學生快速進入到上課狀態,還有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
二、生活化情境與高中生物學教學
教育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從生活中找出實例作為情境,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生物學的學習不僅是為了應對考試,而且能解釋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更是能指導生活,提升生活質量。這恰恰符合了新課標中社會責任這一核心素養,對生活中出現的現象作出理性解釋,并能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
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情境,能讓生物學知識可視化,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也增加了對生物學的興趣。而且可以從身邊易獲取的材料設計并進行簡化版的生物學實驗。結合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實踐能力,還提升了學生對開展生物學實踐活動的意愿和社會責任感。
三、生活化情境融入高中教學中的策略
1.挖掘生活化情境
炒青菜和炒莧菜是生活中常見的兩道菜肴,而炒青菜和炒莧菜的湯汁顏色也是非常生活化的生物學情境。筆者通過課前準備的炒青菜和炒莧菜,將葉綠體內和液泡內的不同色素的特性很好地融入其中。為了使現象更加明顯,炒青菜特地切的較碎,用了較多的油,而炒莧菜則用了少量的油和較多的水。在課堂一開始,首先將炒青菜中的油和炒莧菜中的湯汁分別倒入兩個小燒杯,在班級中傳遞觀察,并拋出問題“為什么兩個燒杯中的顏色有區別”,引導學生思考兩大類色素的區別。
由于學生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會馬上對該現象進行解釋。通過進一步地補充和分析,很快就達成共識。青菜湯汁中的油呈綠色,是因為溶解了青菜葉子中的葉綠素,而莧菜湯汁中的水呈紅色,是因為溶解了莧菜葉中的花青素。然后根據青菜湯汁中主要是油,而莧菜湯汁中主要是水,很好地理解了光合色素脂溶性,而花青素水溶性的特點。然后結合膜結構的脂雙層中大部分厚度由脂溶性的磷脂尾部構成,進一步地推出光合色素分布在類囊體膜上,而花青素分布在液泡中。
2.感受生活化情境,并解釋相應的現象
饅頭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而利用酵母菌發酵則是制作饅頭的常用方法。筆者在課前利用發面酵母制作了饅頭,而且在制作過程中,對面粉的發酵過程拍攝了照片。在課堂上,將饅頭切開展示給學生,并拋出問題“面包中的空隙是怎么形成的”。以此導入課堂,馬上抓住學生的眼球,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展開厭氧呼吸的教學。介紹厭氧呼吸的條件、過程及結果。
配合拍攝的照片和親身感受,將厭氧呼吸的各項內容融入教學。通過展示活化發面酵母的照片,明確了酵母菌能夠利用糖分進行代謝,來解釋酵母菌兼性厭氧型的細胞呼吸類型;利用蓋有保鮮膜的面團的照片,切實去感受酵母菌厭氧呼吸所需要的無氧條件;利用發酵前后的面團比較,感受到酵母菌厭氧呼吸能產生二氧化碳,從而實現發面的目的;通過品嘗饅頭,感受那股淡淡的酒精味,證實了酵母菌厭氧呼吸還產生了乙醇。
3.解釋一些生活化“科學”,并思考其真偽性
生活中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兒子的智商遺傳自媽媽。那這種說法是否具有科學性,我們可以通過高中生物學知識來進行解釋和分辨。由于該說法涉及到性狀的遺傳與性別相關,屬于典型的伴性遺傳范疇,而學生又學習過伴性遺傳的特點,而性狀最終是由基因來控制的。因此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解釋這樣的說法。
根據這個說法,從科學上分析,決定智商的基因應該位于X染色體上,這樣才符合兒子的性狀隨母親的現象。而決定智商的基因是否位于X染色體上,可以讓學生在課后查詢資料。學生通過查詢發現,X染色體上集中了很多智力基因,約90個X染色體上的基因會影響智力,而且男性的智力缺陷發生率是女性的1.4~1.9倍,這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說法確實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學生又查到并非所有的“智力”基因都位于X染色體上,而且性狀除了基因的影響,還有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可以明確“兒子的智商遺傳自媽媽”的說法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不能作為結論性的論述。
4.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有學生在運動中摔傷擦破了較大面積的表皮,跑過來問是否需要打破傷風針。筆者靈機一動,就在上課將這件事情作為一個切入點,進行了課堂討論和分析。由于這里涉及到擦傷對個體的影響和破傷風桿菌對人體的傷害,因此從內環境、免疫系統和破傷風桿菌三個方面進行的探討。
由于表皮的擦傷,會導致組織液外滲和毛細血管的破壞,引導學生思考可以看到晶瑩的液滴在表面形成,還可以看到血點的出現的原因。這樣就導致了內環境要及時作出調整以維持穩態。而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被破壞,會引發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線的啟動,因此引導學生明確此時會產生一定的炎癥反應。而破傷風桿菌是嚴格厭氧型細菌,而表皮擦傷的傷口又是充分暴露于空氣中,引導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情形下,破傷風桿菌無法存活,也就無法產生毒素傷害人體,因此無需打破傷風針。然后明確在有較深傷口和致傷物不干凈的情況下去打破傷風針,以防萬一。
四、對生活化情境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融入的小結
筆者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個例子入手,融入生物教學中,成功地引起學生的關注,提升了了對生物學的興趣,還無形之中形成了與老師之間的情感共鳴。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堂,對生物課的熱情和生物學知識的渴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課后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和諧。
通過簡化的實驗,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科學論證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不僅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要,還促進了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從教師層面來看,教師合理利用了身邊的素材和資源,對教材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開發,提升了教師自身專業素質的發展,還提高了教學質量;從學生層面來看,激發對生物學的興趣,也改變對生命科學神秘、難以理解的認識,成功地將枯燥的知識的認知轉化成對解釋生活中現象和問題的熱情。
對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說法,看似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我們也可以將這些內容引入到課堂。利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對這些說法進行解釋,分析其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從而明確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信。而且針對自身存在的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通過生物學分析,明確后續應該做的事,以及應該如何去解決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恩琴.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思考與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161
[2]胡軍華.淺談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J].讀與寫雜志,2015,12(9):16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