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勞動者的終身教育密不可分。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指出,當物質資源推動經濟增長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驅動力就須從物質資源轉移到人力資源。在美國半個多世紀的經濟增長中,物質資源投資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35倍,收益卻增加了175倍。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應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建立區域內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間的溝通機制,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綱要》同時提到,“學分銀行”制度的建設是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關鍵突破口,是未來教育改革研究和實踐的主要方向之一。
歐洲學分轉換系統 (ECTS)提供了在學校間評估、比較和承認學習成績的方法,為學生跨國求學創造了便利條件。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轉換系統與歐洲護照及質量保證框架等幾個工具共同實現了歐洲職業教育培訓一體化 (VET)。英國“個人學習賬戶”形成了學習者、雇主、政府共同參與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架構。澳大利亞“前學習成果認可”制度,將學習者經過認可的學習成果做成完整的紀錄,累積至規定標準,即可換取相應證書。美國的開放式學分制度允許學生在高中獲得的學分帶到大學,也允許社區學院的學分轉換為普通高等教育的學分。
在亞洲,韓國教育改革總統委員會于1995年就提出“學分銀行”議案,1997年這一提案經政府批準后于1998年3月開始施行。學習者將學分存入“學分銀行”。學分沒有存期限制,待積累到一定額度可申請換取學士或副學士學位。韓國教育及人力資源發展部還為此專門成立了研究機構,以確保這一計劃的順利運行。日本的學分組合政策,將傳統校園學習取得的學分同遠程學習取得的學分進行了組合,這一政策與大學間學分互認和轉換的政策共同構成了日本終身教育體系。
國內學分銀行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起步較晚。上海以創建上海市“學分銀行”理論與實踐研究為主題,以“學分銀行”的構建為抓手,以研究和探索兩條教育途徑之間的學分銜接與轉換為主線,圍繞著非標準學分向標準學分轉化,一般學分向有效學分轉化、非學歷學分向學歷學分轉化、低層次學歷學分向高層次學歷學分轉化而展開。福建以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和“課程超市”為主題,建設“福建終身學習在線”網,探索建立“學分銀行”和“課程超市”,學習者可隨時隨地自主在網上選擇課程學習,累計學分達標后便可申請單科結業證書或網絡教育學歷文憑。
浙江慈溪以構建市民“學分銀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主題,在廣義學習的概念上建立具有個性化的市民學習體系,并與學分制相銜接建設“區域性市民學分銀行”,初步搭建了“區域性市民學分銀行”的理論框架,且在實踐中形成了可操作、可檢驗的應用系統。浙江溫州以職業教育雙元制運行機制為主題,在職業教育領域探索建立雙元制運行機制,在普通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高等職業教育等教育類型間實現學分銜接與轉換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
終身教育背景下,職業崗位體系已成為一個動態系統,要求賦予從業人員多方位的就業轉換能力。學分轉換體系的建立,便于從業人員在轉換職業、改換工作地點時,用自己以往的學習經歷實現續接。鑒于國內外的經驗,職業教育中,學分銀行的制度設計可遵循以下理念:
營造學習氛圍,培育學習習慣。學習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在于學習能力的差異。知識無窮盡,且處于不斷地更新與創造中。利用有限的時間,有選擇地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業在創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對于激發企業的活力大有裨益。個人在學習中,能夠結合企業生產經營實際,把生產經營的難點作為學習研究的重點,把學習的過程作為提高業務能力的過程,學習與工作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終身學習的個人與學習型組織的構建相得益彰。
推行訂單模式,構建學分銀行。發達國家和地區無一例外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滿足勞動力市場需求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學分銀行”等職業繼續教育模式的探索將為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改善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格局,增強民族復興的軟實力提供有益幫助。“學分銀行”制度設計應以“職業勞動的工作邏輯”來序化職業教育的結構,在實踐中實現“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職業繼續教育要面向企業、面向市場。校企雙方應共同開展職業功能分析,進行市場發展調研,共同審定“訂單”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
突出教學特點,深化校企合作。德國的“雙元制” (German Dual System)職教模式:青少年在學校里接受理論教育的同時,又在企業里學習實踐技能。英國的“三明治” (sandwich program)模式,即“學習——實踐——學習”模式,工讀交替、產教結合,將全日制課程學習與工商業訓練融為一體。校企合作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加入若干特設課程,這些課程是“學分銀行”計劃進行學分轉換理論研究和教改實踐的依據。在構建職業導向的職業繼續教育課程體系時,計劃的實施應依照“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和職業標準相對照的原則,認真推行。
設定課程標準,推進學分累積。在美國,普通高等院校與不少企業聯合開辦“企業大學”,成績可轉換為大學學分,課程內容達研究生水平,還可轉換成碩士學分。確定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應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以及國家職業資格培訓課程的規定,使教學計劃內的課程中所包含的知識點、技能點與職業資格培訓課程和國家等級考試課程所要求的知識點、技能點相一致。在課程標準層次上實現與職業資格培訓課程、國家等級考試課程的主動對接,為學分互認與累積奠立基礎。
建構參照體系,促成學分轉換。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與行業密切相關。職業教育的課程通常由學院與行業、企業共同制定,并將行業的最新變化及時反映到課程體系中。當計劃體系內每一門課程的標準都確定時,學分轉換只需將外來課程與計劃課程進行比較,再按照一定原則確定是否轉換及轉換的比率等。即以“學分銀行”計劃課程體系為參照系,認可國民教育系列高等教育課程、國家等級考試課程及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相關課程。參照與比較是建立學分轉換體系的基礎,也為學分認定、累積、折算、兌換等制度的確立搭建了平臺。
2006年,“學分銀行”計劃被批準確立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進行試點。十余年間,“學分銀行”依托原有的線上教育系統已初具規模。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憑的獲得早已讓位于學歷的獲取。在時間成本的折射下,學習與能力的正相關性越發得到勞動者與企業的重視。知識是否能放大為技能,與學分的關系越發疏遠,與“銀行”的關系卻越發密切。理念的先導與制度設計的超前性應該得到人們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