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鋒



剛剛發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務給予了四項準確的定位,即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服務教師專業成長,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服務教育管理決策。這無疑是從教育政策層面再一次充分肯定了教研工作對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專業支撐作用,也為新時代教研工作厘清了思路。
服務學校、服務教師是教研員工作的重心所在。《意見》指出:“市、縣級教研機構要重心下移,深入學校、課堂、教師、學生之中,緊密聯系教育教學一線實際開展研究,指導學校和教師加強校本教研,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形成在課程目標引領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格局。”可見,支持、參與和指導學校校本教研是基層教研員工作的重要任務。
支持、參與和指導學校校本教研,首先要做的是“發現”學校。要對區域內每一所學校做出準確的判斷,細致的分析,確定其發展類型與階段,把握其辦學基礎與特征,從而找到服務學校發展的切入點。針對各不一致的學校,教研服務一定要因校而異,予其所需,學校方能有切實的獲得感,教研員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
總體來看,學校發展的類型與需要的重點教研支持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是“高大全”的學校需要支持其提升學校學術層次。每個地區都會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優質學校,這樣的學校有著良好的辦學聲譽、過硬的辦學質量、出色的教師隊伍、良好的學校文化,學校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可圈可點,甚至有的堪稱卓越。很多基層教研員常常借助和倚重其教育資源來開展活動,結果,它們成為教研活動的熱點校。區域教研活動與任務作為外部刺激能夠進一步激活這些學校的內生教研力量,但是過于頻繁的介入卻不一定有利于學校內部研究機制的健康運轉。如果能精選前沿性的研究任務、高層次的研究活動作為合作內容,既能夠給這些學校的教師帶來突破與挑戰,促進其進一步提升與發展,也能夠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影響力,提高學校的辦學
品質。
二是教學成績突出的學校需要支持其醞釀學校教研文化。學校發展的生命力在于教學質量,這是被整個業界和全社會公認的鐵律。一些學校在辦學過程中,緊盯教學成績,狠抓教學管理,取得可喜的效果。這樣的學校,其發展偏重于依靠行政力量的保障與推動,有一定教研基礎,相對而言在專業研究熱情與內生機制上有所欠缺。依托學校教學管理的策略與方法中的一般性教育科學原理,結合學科專業領域的具體內容與個性要求,幫助學科教師尋找超越一般性原理的、更為深入的、精細和富有個性的研究方向與領域,從而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熱情,逐步形成通過研究優化教學過程,通過研究培育教學成果,通過研究實現專業發展,進而形成自主性的學科教研文化。
三是師資隊伍優秀的學校需要支持其轉化教師專業效能。有些學校的發展狀態給人感覺不溫不火,甚至是乏善可陳,細究具體,其實學校師資隊伍整體狀況并不算弱,只是因為缺少有效組織和有力引領,導致教師的專業能力未能充分發揮,教學效能不能充分彰顯。對于這樣的學校,一方面要給予熱情的鼓勵,防止教師因為未能獲得尊重和認可而降低自我期待;另一方面,協同學校管理方面的力量,以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實踐研究為重點,加強關注、扶持與指導,推動學科教師沉潛教學實際,聚焦教學實效,優化教學過程,切實發揮教師專業素質對課堂的支撐作用,實現教師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效果應有的影響效能。
四是教育特色顯著的學校需要支持其遷移學校教育智識。與前面說到的“高大全”類型不同,有些學校在某一個教育領域(如“紅色教育”“集郵教育”等)或者某一個學科建設方面發展得極為成熟,成果也非常突出,然而其他方面則表現平平,甚至差強人意。這類學校有的是主觀上存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誤區,有的是不善于總結自己在成功領域的研究經驗并將它向其他方面遷移。每一項教育實踐的成功背后一定有著有意無意的教育研究作為支撐,教研員可以指導和協助學校教師觀察和梳理本校教育特色背后的成功要素,然后對照要素制定自己學科的發展規劃,有條不紊地逐步推行;同時發掘本學科特有的資源與優勢,在校本教研中用足相應資源,嘗試構建特色。
五是發展相對滯后的學校需要支持其加快學科專業改進。貧賤百事哀,落后萬般難。發展相對滯后的學校只有提升教學質量,方可確立學校尊嚴,樹起教師自信。因此,這類學校的當務之急是實施學科專業改進。教研員可以指導學科教師建立和完善學科教學常規,分析學情教情,根據實際準確選定通過教學研究實施專業改進的突破口,確立可行性教學改進目標,指導教師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將學科建設的整體任務合理分解到每個教師個體,并追蹤制度執行情況,定期評估教學研究效果,促進教師形成研修合作共同體和協同改進共同體。在追蹤過程中,要看到學校和教師的進步與發展,幫助它們逐步走上自我賦能、自我實現的積極路線。
學校發展遇到的問題千差萬別,不一而足,這里所列的僅是極具典型特征的情況。不管怎樣,因校而異,激發學校自身活力,實現教研機制上的自我“造血”功能是支持學校校本教研的核心與關鍵。
除了指導學校和教師加強校本教研之外,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要和教育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1],新時代的教研員對區域教育負有特殊而艱巨的使命。有人說,教研員應成為“區域教育的設計者”“學科建設的引領者”“課堂教學的介入者”“技術創新的先行者” [2]。這四種角色都是教研員在所在區域內發揮作用、實現價值的路徑,而每一種角色都依托于服務區域學科教師來實現。具體而言,教研員這一范疇有哪些必須落實的任務呢?我們以北京市朝陽區初中物理教研工作為例加以闡述①。
一是點燃區域教師的教育熱情。沒有熱情與投入,就不可能有恒久的堅持,也就不可能有獻身的事業。教研員作為學科教師中的佼佼者,首先必須是一團火,以熾熱的教育情懷去點燃一線教師的專業之愛,事業之心。這種點燃,一靠為國執教,為國育才的高尚境界;二靠鐘情學科,鐘情學術的專業熱情。為此,教研員帶領著學科教師們展開共同學習,審視并思考自己所從事的學科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