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璇
石樓縣位于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因縣東的通天山“石疊如樓”而得名。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山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貧困縣石樓,曾經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641戶、貧困人口52954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達54.76%……
如今的石樓,生態和生計“兩生”共贏,創業和就業“兩業”并舉,易地搬遷和危房改造“兩房”同建……幾年來,石樓縣萬眾一心,奮力攻堅拔寨迎“大考”,捷報頻傳。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實現17480戶52655人脫貧,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31%。寒冬時節,記者走進這個全省貧困縣采訪探尋,耳聞目睹這里正在發生的喜人變化,無不令人感慨萬千!
隨著脫貧攻堅步步深入,面對最后的“硬骨頭”,石樓縣結合縣情實際,積極探索實踐,按照“六個精準”基本要求和“五個一批”脫貧路徑,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攻堅深度貧困。
實施攻堅深度貧困“三五工程”,建立措施體系;確立了“一切扶貧工作到支部”“一切扶貧工作項目化”的工作思路,將黨建工作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互促共進,推動脫貧攻堅所有政策舉措和項目資金均一竿子插到底;規劃了大排查大整改、推動全面沖鋒,實現全面鞏固提升“三個階段”,建立決戰體系,確保決戰時期定向、定時、定靶。
頂層設計完善之后,各項幫扶舉措就得以更好地貫徹落實,各方幫扶力量也得以形成更強合力,一項項充滿群眾智慧還有良好脫貧效果的好做法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落地開花。
著力在農業產業建設上實現新突破。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綠色農業,圍繞“二主多輔”產業,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有機農產品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三品一標”認證,努力將綠色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著力在扶貧開發探索創新上實現新突破。積極探索光伏扶貧,針對部分貧困戶缺少勞動力、缺乏收入來源等問題,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扶貧,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
著力在民生事業改善上實現新突破。強化教育品牌,抓好義務教育階段“全面改薄”工程的規劃設計,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升社會保障水平,用好社保政策,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在不斷深入的脫貧攻堅實踐中,石樓縣扶貧的政策體系覆蓋完整、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幫扶體系精準有力,通往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脫貧藍圖愈發清晰可見。
石樓縣羅村鎮泊河溝地處兩山當中,過去由于這里由于生態脆弱,整條溝3個村的700余口村民都生活在這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相對惡劣的山溝中,成為了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而如今,依托該村的石樓縣潤豐種植專業合作社,這里的貧困人口每干一天都能有100~150元的收入,這讓“一人打工,全家脫貧”在這里變成了現實。
在石樓,貧困戶通過“黨支部+造林合作社”生態脫貧新機制增加收入的例子還有很多。近年來,石樓縣圍繞生態和生計“兩生”共贏,成立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137個,吸納貧困戶9800余人,聘用護林員1261人,每人每年工資平均6000元,“黨支部+造林合作社”生態脫貧新機制被譽為“呂梁生態脫貧的升級版”。
小蒜鎮高家岔村支書李彥林是子承父業的養蜂能手,也是村里養蜂的帶頭人。養蜂產業的發展,讓高家岔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我有個發小,過去家里溫飽都成問題,在我勸說下養蜂,現在都蓋新房了。”李彥林說。
生態脫貧、發展產業、易地搬遷……一系列脫貧政策的實施貧困群眾生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2019年以來,石樓縣緊盯政策落實,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為主攻方向,制定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戰略,定向精準發力,向貧困發起猛攻。
產業和就業“兩業”并舉。產業扶貧政策方面,全面推進五個產業增收計劃,逐步形成“25137”長效增收機制,實現了貧困人口人均2畝特色保收田、人均5畝豐產經濟林、戶均1種養殖產業、戶均3種以上產業收益、戶均增收7000元;就業扶貧政策方面,實行“轉移就業增崗、公益崗位增崗、扶貧車間增崗,創優培訓、創新服務、創業幫扶”模式。
基本醫療和基礎教育“兩基”并重。健康扶貧方面,確保貧困人口參保;開展“雙簽約”,組織干部團隊和由鄉村醫護人員組成醫療團隊330人,實現了因病致貧返貧人口“雙簽約”全覆蓋。教育扶貧方面,實行各項教育資助政策全面覆蓋積極開展縣內外各界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和基金組織開展公益助學活動,共有7000多貧困學生受益。
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和危房改造“兩房”同建。3個安置點已經有兩個主體工程及配套設施全部完工,同時全面啟動拆除復墾工作,完成搬遷93個、拆除85個村。與此同時,強化產業就業扶持,幫助解決500名搬遷戶就業。危房改造方面,將危險土窯洞改造列入了農村危房改造項目,成為了全省土窯洞改造試點縣,自脫貧攻堅戰以來,全縣共完成危房改造17450戶。
誓要拔窮根、摘窮帽。石樓縣脫貧攻堅取得明顯進展,一個個貧困村在這里迎來巨變。
在脫貧攻堅戰中,防止脫貧后返貧特別關鍵。石樓縣立足高質量脫貧,放眼長遠,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摘帽”不摘政策,實行管理和幫扶力度不減、外援力度不減、縣本級資金政策力度不減、掛鄉包村力度不減。
實施精準幫扶。實施了團中央定點幫扶,中陽縣、汾陽市56家重點企業和縣人民醫院與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山西省汾陽醫院對口幫扶。團中央、省市縣“三支隊伍”幫扶力量全脫產駐村,4587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實現了所有貧困戶干部幫扶全覆蓋,貧困村非貧困村單位幫扶全覆蓋。
推進項目帶貧。采取村申報、鄉審核、縣審定的方式,精心打造項目庫,壓實項目主管單位的監管指導責任和鄉村項目實施主體責任,實行“紅黃旗”階段評比,及時解決項目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出臺了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等細則規定,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績效評價,推進扶貧項目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抓資金管理。將有限的財力集中投入到脫貧攻堅,每年55%的財政資金集中用于脫貧攻堅,保持了財政扶貧投入總量和增幅“雙增長”。最大力度統籌涉農資金,用于發展生產、基礎設施、資產收益、雨露計劃、教育扶貧等項目。
落實一縣一策。狠抓落實山西省委、省政府攻堅深度貧困“一縣一策”。十項共享政策,為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專享政策,引進了省級龍頭企業帶動了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如今的石樓,村子里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農戶家,老人們悠然自得,孩子們歡聲笑語……未來,石樓縣將繼續以必勝的信念、務實的舉措,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發力發力再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