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的高中物理教學普遍存在趕進度、快節奏、把新課上成復習課等現象,導致部分學科育人功能喪失。“慢悟理”教學主張倡導物理教學不忘初心,回歸物理教育本源,堅持以“物”為本,凸顯知識的建構過程,著力科學思維和創新創造精神培養。
【關鍵詞】物理教育 以“物”為本 知識建構
林明華
福州教育研究院院長,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福建省普通高中物理學科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學科教學帶頭人,教育部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專家庫成員。曾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市級教育科研課題,其中教學成果《慢悟理,重過程:中學物理教學研究與實踐》獲2017年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在國家級刊物發表50余篇教育教學論文,其中在核心期刊發表9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3篇,出版20余萬字的專著《慢悟理——中學物理重過程教學的探索》。
雖然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已努力走向能力立意、素養立意,但還難以通過筆試全面、有效地考查學生的素養,短時間內還難以扭轉基礎教育重知識、輕素養的局面。因此,學校教育很容易偏重知識的掌握而弱化素養的培育,很容易從應試行為走向應試教育。結果出現學校教學普遍存在趕進度、快節奏,把新課上成復習課等現象,直接導致部分學科育人功能的喪失,學科教學質量下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作為一名物理教師,應該如何去做?筆者提出“慢悟理”的教學主張,倡導物理教學不忘初心,回歸物理教育之本源,堅持以“物”為本,凸顯知識建構過程。
一、倡導“慢悟理”主張的意義
物理教育的初心之一就是要教會學生求真求實的本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19年公布的八個省高考綜合改革方案,都把物理學科作為首選的兩門學科之一,這充分體現了物理學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這也是國家為實現偉大復興,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但目前仍有許多學校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教育心態浮躁,教學趕進度,將概念、規律的建立過程簡化,把大量的時間投入到知識歸納和考題訓練上。這樣的教學把最能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知識建構過程省略了,對素養培育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而且大量重復訓練會讓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乏味,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尤其需要提醒從高三回到高一任教的教師,不能因為自己很有經驗,知道高考怎么考,也清楚歷屆學生的學習常在哪里出問題,就在新課教學中過分追求完美,在學生剛接觸新知識的第一堂課就按照高三復習課的要求來上,并用高考題作為習題。不要高估高一新生的基礎和能力,還沒學會走,就想讓他們飛。不要待到高三復習時才發現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都沒掌握好,結果又反過來把復習課上成“新課”。
另外,還需要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課堂上好像聽懂了、看會了,往往是假象。老師講得再好聽、寫得再好看、畫得再漂亮,全都是老師的。學生只有自己動腦思考、動口表述、動筆書畫,所得到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而讓學生親自感悟、體驗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舍得在“過程”上花時間,適當地放慢教學節奏。
筆者所提倡的“慢”教學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態度。“悟”意味著要給學生時間,要讓學生親身去經歷、體驗。只有學生對物理問題有深刻的領悟,才能對物理規律融會貫通、運用自如。因此,“慢”教學是為了整體不慢,是為了后面的學習更快,是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1]。
二、堅持“以物為本”的教學理念
物理教育應堅持“以物為本”,教會學生“求真求實”的本領,使學生學會用物理的眼光看待事物,學會透過表面現實看到本質,遇到疑難問題時有辦法、有技巧,研究問題時具有嚴謹、認真、求實、執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在新概念教學中,教師應避免直接給出定義,應讓學生基于“物”經歷一番分析。如在引入加速度概念時,教師可以展示摩托車、小轎車、飛機、子彈等不同“物”的加速過程所經歷的時間、通過的位移、速度的變化等數據,讓學生基于幾個實際加速運動分析,對比同樣是加速運動,它們究竟有何不同。經過討論,使學生領悟到運用已有的時間、位移、速度等概念都無法直接描述這里存在的差異,從而意識到引入一個新概念的必要性。[2]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小學會觀察、做實驗、獲得數據、分析處理數據、創建模型、得出結論或做出預測等,以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改進科學文化教育,開齊開足理化生實驗課程,強化實驗操作,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積極開展實踐教育活動,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本領。對物理教育來說,就是要避免只讓學生“在紙筆上學物理”,不能過分依賴網絡視頻、動畫模擬、仿真實驗來替代真實物理實驗。課堂教學要讓學生面前有“物”,實驗教學則要堅持基于真實的器材,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動手操作和體驗的
機會。
在復習教學中也不能只是做知識的歸納小結、做題講題,而應兼顧實驗器材的操作回顧。一些重要的器材,如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多用電表等,若在高中三年中只讓學生用過一兩次,且課堂上留給學生操作的時間又短,那么即使是通過大量習題強化,也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技能培養的規律告訴我們:在經歷理論學習、模仿操作之后,需要給學生獨立訓練的機會。而獨立訓練僅給一兩次機會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日常教學和復習教學階段都有必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操作機會。
在習題教學中也需要堅持以“物”為本。這些年來,高考命題的價值取向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高考命題逐漸走向了能力立意、素養立意,注重學科素養考查。高中物理學科素養是指學生面對復雜現實問題情境或復雜學術問題情境時,能夠在正確思想觀念指導下,運用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思維方式與方法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習題教學應讓學生學會獨立審題、獨立建模、獨立分析、獨立表述,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面對真實任務,真實解決問題。在對有些習題的建模中,教師與其讓學生憑空想象,不如提供器材給學生,讓他們在動手操作體驗中建立物理模型。例如,在豎直面內做圓周運動的“桿球問題”與“繩球問題”,這兩類習題所畫的圖形完全一樣,學生最容易混淆。學生只要親自動手撥弄幾下器材,對二者的區別就可以達成深刻領悟。
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中,也要追求形式多樣性,不要拘泥于紙筆作業,可嘗試體驗性、操作性、項目化的作業。在完成項目化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學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學會聽取別人的意見。因此教師要努力從生產生活和自然界中尋找與中學物理有機融合的試題情境,編制高質量的作業,以提升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物理問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三、掌握“重過程”的教學方法
物理教學以科學思維為核心,如何在課程實施中有效落實科學思維培育呢?需要教師對“課程”有深刻的理解。“課程”是由“課”和“程”組成,這里可理解為,“課”主要代表教材所給出的教學內容;而“程”主要代表教與學進程的規劃與組織。《辭海》對“課程”做這樣的解析:課程是指功課的進程,廣義指學校中學習活動的范圍和進程,狹義則指某一門學科[3]。由于教材在給出“課”的同時也給出了“程”,但教材給出的教學進程無法適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程度的所有學生,也不能滿足不同教學風格的需求。因此,教師既要備“課”,更要備“程”,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重視對教材的二次
開發。
教師備課的重點應放在課堂教學的規劃與組織上,無論是對物理概念的建立,還是對物理規律的探索,都應該認真設計教與學的進程。筆者倡導的“慢悟理”并非想延長學制,更不是要大家“磨洋工”,而是強調教學中該慢的地方一定要慢下來,不能急于給出定義、結論。要充分認識到,物理方法、思想、觀念和精神是不能被強塞給學生的,而是通過概念建立過程、規律探索過程領悟、體驗獲得。這就需要教師適當放慢教學的節奏,以引導學生認真進行分析,耐心繪制物體的受力示意圖、運動過程示意圖等,規范地運用文字語言、代數語言、圖形語言和圖像語言,耐心細致地把物理問題的分析過程表達出來。只有學會表達,才能把研究的成果與他人交流、共享,這是將來做研究論文的基礎。
可以說,沒有注重教學過程的課,是上得最沒有質量的課,也是最缺乏教學智慧、最沒有品位的課。物理教學如何把控好“慢”的節奏和“慢”的藝術,是對物理教師的考驗。
參考文獻
[1] 林明華. 慢悟理,重過程——回歸高中物理教學常態[J].物理教學探討,2016(7):1-3.
[2] 林明華. 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慢”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3):2-4.
[3]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1890.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