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立
【摘 要】 新時代高中歷史教學應在國際理解的視野下,在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場上,加強對多元文明的認知與理解;在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的基礎上,積極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成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讓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共生共長,共同致力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關鍵詞】國際理解 文明交融 文明沖突 人類命運共同體
讓學生以開放的視野了解世界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指向。高中歷史教學應承擔起培養學生國際理解素養的重要使命。
一、加強國際理解視野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國際理解是指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這需要學生首先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世界多元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高中歷史教材的重要內容,呈現了中國以儒家文明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歷程。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既要注意幫助學生梳理儒家文明的基本發展歷程,認識到以儒家文明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明,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與時俱進,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與生命力。同時,也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多元文化交流與借鑒的視角,讓學生認識到在儒家文明的發展歷程中,以佛教文明為代表的外來文明的輸入,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影響非常大。正是唐宋儒學家的思考與探索,弘揚積極入世、關懷現實的儒學傳統,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學體系得到豐富和更新,確立起一套甚為精密的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儒學體系—宋明理學。由此可見,積極參與跨文化的交流與交融,中國古來已有之,而且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從國際理解的視角解讀文明的多樣性
高中歷史“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這一單元內容中,“三權分立”機制的實施與運行是本課重點之一。1787年憲法把美國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總統對憲法負責,有權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但國會復議時若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即為有效;總統有權提名任命政府高級官員;總統有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但須得到國會的批準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對法律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三者獨立平等,但互相制約,以防止專制的出現,這充分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當然,從字面文字上的規定與實際的政治運作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文字是僵死的,而現實政治則千變萬化紛繁復雜。聯邦行政權力的演變,是一部不斷擴張、逐漸超越立法與司法權力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打破三權的平衡,促成新的三權格局的歷史”[1]。對這一課內容的學習,學生有較大的認識誤區。在教學中需要明了較長時段的歷史發展軌跡才能深刻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我引導學生結合“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思考美國政治體制的運行變化。為了實施新政,羅斯福啟用了一批銳意進取的專家和教授組成“智囊團”,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插在政府的各個部門進行新政的試驗。與此同時,國會也授權羅斯福進行大規模的干預和調節,支持他改革經濟運行機制。此外,羅斯福還運用“爐邊談話”、記者招待會等方式向人民解釋新政,爭取人民的支持,有意識引導輿論,擴大總統的社會影響。毫無疑問,總統的權利在新政實施過程中變得更大了。
由此可見,世界各國文明的演進,都與具體的國情相結合,是特定時空背景下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在看到東西方文明差異的同時,更要看到東西方文明間的共性。讓學生理解各國和地區文明無優劣之分,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用國際理解的眼光看待文明間的沖突
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人類間的交往不斷增進,各國之間的溝通也在不斷加強,但是由于各國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沖突也在不斷加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實現人類和平共處與可持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離不開國際理解教育。
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陳獨秀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孔教與共和……存其一必廢其一。”陳獨秀連續發表《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等文章,指出“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非獨不能以孔教為國教,定入未來之憲法,且應毀全國已有之孔廟而罷其祀”。“打倒孔家店”實質上是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思想體系、文化傳統的全面清算。誠然,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也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它們把一切中國文化都看作落后的,甚至把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也當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進步的。最終的結果是,以儒家文明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但沒有被打倒,反而在今日之中國日益發展、壯大;西方文明也沒有能夠在中國生根發芽,全面勝出。在這場爭論中,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方向在1917年發生新變化,馬克思主義開始進入中國思想界;特別是1919年五四運動的開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武裝自己,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在這一課的學習中,要讓學生從時代大勢來理解文明沖突,進而從文化的沖動與創生的視角看待中國文化的演變歷程,認識到這一歷程是中華文明融合吸收外來文明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的過程。
基于歷史學科的國際理解教育,不僅僅要在立足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場上對多元文明進行認知與理解,更要在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的基礎上,積極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成世界對中國的理解,讓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共生共長,共同致力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劍鳴.論美國聯邦行政權力的演變 [C].天津:南開史學編輯部,199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肖佳曉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