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越

2017年,教育部正式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同時《綱要》 明確提出中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和職業體驗。本文以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以下簡稱“一六一中學”)考察探究類綜合實踐活動方案為例,探討這類課程的設計思路。
一、考察探究類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綱要》強調學校要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和實施,但是這門課程的特別之處在于,只有《綱要》,沒有教材,這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落地的障礙。而根據以往的經驗,綜合實踐活動像一個大雜燴,只要跟實踐活動沾邊,什么都可以往里裝。至于教什么、如何教、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教得怎么樣,常常是處于無序狀態。基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一六一中學在《綱要》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校地理位置的優勢,挖掘學校周邊的文化教育類資源,開發了考察探究課程。
一六一中學地處北京市西長安街一帶,位于故宮博物院、北海公園、中南海、中山公園的環抱之中。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學校具備了得天獨厚的開發課程資源的條件。因此,一六一中學以學校為中心,開發了包括故宮博物院、國家大劇院、人民大會堂、老舍茶館、國家博物館、大柵欄商業街、中山公園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課程資源。對于這些蘊含豐富內容的地點,開發什么和如何開發是重要問題。
1.綜合分析,合理歸類
“文化資源”是指“一切留有人類印記,反映不同地區或民族的生活面貌和價值傾向的物質對象或精神對象”。這是一個非常龐雜的大家庭,如何分類是一個難題,不同的分類服務于不同的目的。綜合實踐課程是為初中、高中學生服務的,開發者和實施者是各學科的任課教師,所以在綜合分析周邊資源特點后,一六一中學對這些文化資源按照學科性質進行了歸類(見表1)。
表1
實踐場所 資源分類
故宮博物院 歷史文化資源(側重清史)、理工文化資源(側重建筑)
國家博物館 歷史文化資源
人民大會堂 政治文化資源(側重政治)
大柵欄商業街 政治文化資源(側重經濟)
老舍茶館 語文文化資源(側重老舍和民俗)
國家大劇院 音樂文化資源
中山公園 美術文化資源
2.整合利用,統籌開發
對資源的使用堅持整合利用、統籌開發的原則。
(1)整合利用
以場所為依據來開發課程資源,首先需要篩選哪些資源是可以被有效利用的。考察探究類社會實踐活動是對課內學習的擴展和延伸,是學生將課內所學予以運用的實踐場,所以整合資源的依據必須是學生在課內學習中所遇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再探究。
比如,在利用老舍茶館的文化資源時,可以跟語文課文《茶館》的學習相結合。學生在課內學習完《茶館》之后,對歷史上的茶館有了深刻的認知,包括茶館布局、茶客、掌柜、莫談國事的規矩等。同時學生還有一個好奇—現代的茶館還有多少“北京味兒”?帶著這個探究性問題,學生走進老舍茶館,去挖掘與解決這個問題相關的資源,然后對其進行整合利用。
(2)統籌開發
資源的統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統籌,如故宮的文化資源,歷史老師和理科老師在開發時需要各有側重又相互補充,避免重復開發,降低效度。二是學生小組之間的統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最常見的活動方式是小組合作,學生根據合作探究的問題來協調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即不同的小組帶著不同的研究性問題去挖掘有價值的問題。
二、考察探究類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原則與方法
《綱要》規定考察探究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自己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
問題。
不同學科的教師在實施考察探究類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時,要有明確的單元設計。它以一個活動主題為單位,教師設計單元主題,確定學習目標,然后分解主題,設計學習活動,規劃課時、確定教學內容和評價措施。通過明確的教學規劃與實施,讓學生活動有目標可依、有過程可行、有時間可控、有評價可參,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觀察記錄、方案設計、時間規劃、小組合作、評價表達的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1.確立單元主題
單元主題的確定是教師依據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也就是說單元主題來源于學生,而不是來源于教師的預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興趣,避免出現學生去活動場所走馬觀花地活動了一場,卻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學習的現象。另外,單元主題是多元的,不同的學生會選擇不同的主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學習主題進行整合,確定不同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確立整體的單元主題目標,來指導單元學習,幫助學生在主題探究時既有對獨立主題的深入,又有不同主題間的合作。
2.分解學習任務
學生的考察探究學習,側重觀察和研究,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在過程中和方法上給予指導。
(1)前期的觀察記錄與文獻調研方法指導
學生在確定主題之后,先要到實踐場所進行觀察,記錄所看、所聽、所感、所思,獲得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是后續研究性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學習文獻檢索,借助已有的研究成果豐富自己的認識,打開研究思路。文獻調研包括閱讀大學教材、網上查閱資料,這個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獲取新知,學會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求知欲望被調動起來,知識面得以擴充,信息提煉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2)中期的小組合作和實踐總結
有了前期的充分準備,學生進入中期的實踐階段,實踐的方式是小組合作探究主題,完成實踐總結。合作實踐過程強調學生親歷學習過程,主動參與學習、研究和發現,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自主總結并獲得最終答案,從而自主將知識進行內化;強調學生利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質疑精神;強調學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學習形式開展學習,養成樂于思考、勤于實踐的好習慣。
(3)后期的拓展延伸和深化提升
“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擴展延伸和深化提升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根據研究專題的某個點拓展延伸新的專題,形成相關性的專題研究;二是論證已有專題研究的合理性,讓單元專題的學習不只是描述性的,呈現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樣的研究成果,而是進入解釋性層面,進一步研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研究結果,從而使得單元主題的學習更加深化。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既能擴展知識面,又能全面訓練思維,大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3.做好成果評價指標量表
成果評價是考察探究類綜合實踐活動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為學生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首先,評價主體多元,可以是同學、家長、教師,也可以是參與活動的其他人;其次,評價方式多樣,采取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及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參與考察探究的每一個過程,診斷和確定其可行性,評價和檢驗其過程,總結測評其成果。
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參與態度、體驗情況、研究方法的掌握、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等。具體的操作方法是設計學習評價表,列出每個單元的評價要點,設定評價等級(如優、良、中、合格、不合格五個等級)。每個學科可以根據本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要求自行設置評價要點,如語文學科側重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審美和文化等。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式多樣,教師要結合書本知識及學生生活實際,找到實踐課程的切入點,同時要不斷開發和利用文化類社會實踐資源,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探討的話題。比如,如何處理好教材和資源的關系,如何在開放的學習中發揮教師的作用,如何將優質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和利用,使其轉化為基于學生實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等。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2013年度一般課題“利用社會大課堂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DBB13049)”系列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牛淑萍.文化資源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2] 李樹榕.怎樣為文化資源分類[J].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14(4).
[3] 邵春瑾.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教學的思考[J].林區教學,2019(1).
[4] 肖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方式關鍵要素與實施期待[J].教育科學論壇,2019(8).
[5] 毛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規劃與實施路徑探析[J].新課程研究,2019(4).
[6] 衛麓羽.小學“研究性學習”課程設計與實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2019.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