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褚鳳英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發展的歷史新坐標,就青年培養工作作出了重要論述,形成了涵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核心命題在內的習近平青年培養觀。習近平青年培養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新闡釋和新發展,科學闡明了青年培養的戰略方向、目標歸屬與實踐向度,對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青年培養工作、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青年培養觀;戰略方向;目標歸屬;實踐向度
中圖分類號:D43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2-0013-07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都離不開廣大青年的參與和創造。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實現偉大使命的過程,正是當代青年矢志艱苦奮斗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高度就青年培養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涵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核心命題在內的習近平青年培養觀。習近平青年培養觀科學闡明了青年培養的戰略方向、目標歸屬與實踐向度,對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青年培養工作、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一、為誰培養人——青年培養觀的戰略方向
人的社會屬性說明個人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時代、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的。習近平青年培養觀立足于對新形勢下世情、國情、民情的分析與判斷,明確指出當代青年培養只有清楚“為誰培養人”這一戰略方向,將青年培養工作同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相結合,才能為廣大青年構筑更有價值的青春舞臺。
1.青年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青年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是保證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新時代以來,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共產主義事業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實現這一偉大事業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生力軍”[1],努力增強青年對黨的向心力,發揮青年群體在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服務和創造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廣大青年身負偉大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壯大、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都離不開青年群體。穿越時代風雨,青年群體的影子聚焦在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革命戰爭的偉大勝利離不開青年的前仆后繼與英勇戰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征程離不開青年的積極支持與不懈奮進;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離不開青年的熱情參與與主動建設。歷史與現實鮮明地告訴我們:“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不僅是推動歷史前行的能動力量,更是助力黨和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力軍。國家的未來屬于青年,國家未來的綜合國力、發展程度主要取決于青年群體的綜合素質與精神面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新時代青年應自覺遵循黨和人民的要求,磨礪自己、提升自己、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與新時代共同前進,一如既往發揮生力軍作用,推動黨和人民事業蓬勃發展。
2.青年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
青年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是推動社會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力量來源。當前,如何堅持和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出謀劃策、貢獻力量的時代大事,廣大青年更是責無旁貸。習近平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我們的今天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著奮斗下去,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前進。”[2]“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3]88,自古以來每一代青年都是站在前輩的基業上開創未來,每一代青年的綜合素質都與其社會發展進程息息相關。青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4],只有青年一代有夢想、肯實干、求創新、常奮斗、樂奉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目標才有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強大力量。相反,任何忽視、輕視青年的行為都可能會導致一些社會問題的產生,從而阻礙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當代青年生在最美好、最輝煌的時代,擁有最廣闊、最自由的發展空間;他們是有史以來科學文化素質最高、視野最為開闊的一代新人。新時代在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廣大青年既是生力軍又是突擊隊。“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1],這是他們的光榮使命與青春責任。青年應抓住時代際遇、立下鴻鵠志向,爭取早日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變成現實。
3.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生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準確、科學地界定了當代青年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歷史使命與民族擔當,對青年群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作出卓越貢獻給予了殷切期望。習近平指出,“青年將全過程參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5]激勵“廣大青年要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2]。在2013年10月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強調:青年“不愧為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不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生力量”[6]。在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進軍的時代號召下,廣大青年積極奮進。他們不僅是中國夢的直接書寫者,更是中國夢的積極實踐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生力量。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環顧今天的中國,我們正處在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時刻,正走在爬坡過坎的山坡上,這個“坡”是中華民族攀上夢想山峰的必經之“坡”,而當代青年正是一批批為夢砥礪前行的攀登者。在這一關鍵時刻,廣大青年要保持不驕不躁、堅定前行的趨向。從自我做起、從今天做起、從細微做起、發揮有生力量,以只爭朝夕的姿態走在建設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列,為之不懈奮斗。
4.青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
人類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青年的培養不僅關乎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更關系到整個人類未來的前途與命運。當下是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多事之秋”,全球發展出現貧富分化、政治沖突、生態危機、網絡安全等諸多問題。面對上述問題,打破“叢林法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際合作共贏的命脈”[7],是順應歷史呼喚、合乎現實選擇的時代主旋律。每一個青年都是人類和平的堅定維護者與積極促進者,“在增強國際交流、加深中外友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發揮生力軍的作用”[4],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需要一代代青年的參與、建設與貢獻。習近平指出:只要“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人類就有希望,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8],因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9]。“青年是人民友誼的生力軍……最容易結下純真的友誼。”[10]習近平勉勵廣大青年:要用“欣賞、互鑒、共享的觀點看待世界,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積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獻瓦”[8]。上述論述深刻表明“人類的未來屬于年輕一代”,當代青年是走在時代前列的最為先進的社會群體,始終肩負著為全人類的事業而奮斗、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奉獻的重任。他們伴隨信息化的發展而成長,思想活躍、眼界開闊,可以憑借發達的網絡技術與各國青年相識、相知、相交,建立純真的友誼,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二、培養什么樣的人——青年培養觀的目標歸屬
育人是用人的基礎,青年培養工作至關重要,而“培養什么樣的人”更是關系黨的命運、國家前途、民族復興、人民福祉的百年大計。習近平與時俱進地發展了黨的青年教育思想,對“培養什么樣的人”作出了科學回應。
1.青年要有夢、勇于追夢,做圓夢人。
夢想所托,希望所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若無夢想,失了理想,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落后與衰亡。人類世界發展千百年,正是因為人類客觀上存在著“共同夢想”。習近平對新時代青年在理想信念上的變化及現實狀態予以高度關注,諄諄告誡廣大青年要有夢、敢于追夢,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努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圓夢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它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復興,無不是一代又一代有夢青年歷經艱辛、前仆后繼追逐夢想的結果。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全民族、全體國人的共同夢想,理應也是青年一代的遠大夢想。行走在中華民族歷史進程關鍵節點上的當代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2]廣大青年要積極回應黨的號召與希望,勇于砥礪擔當,樹立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遠大夢想,“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2],終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2.青年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歷史的偉大勝利與輝煌成就,永遠屬于心懷夢想、埋頭苦干的人們。夢想的實現,需要現實的實干。廣大青年既要有夢想、更要有為實現夢想而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實干精神,“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2],這是習近平對青年群體的冀望與期許。當代青年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雖受到實干精神的極大鼓舞,但在實際行動中決心不足和實干能力的缺失,遇事畏縮不前、敷衍懈怠的青年大有人在。對此,習近平適時提出要為廣大青年“補補課”“充充電”。一方面,他告誡廣大青年:“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做實干家。”[11]注重在實干中出真知、悟真諦,達到磨礪自我、增長本領的目的,讓夢想在中華民族的熱土上開花結果。另一方面,他以自己踏訪改革熱土、沉身與民勞作的親身體悟向我們表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2],勉勵廣大青年要敢于經歷風雨、接受時代考驗,“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11]把一樁樁小事當做一件件大事來完成,在實干中積攢經驗、收獲成功;在化解難題、跨越障礙中邁上人生新臺階。
3.青年要創新、敢為人先,做開拓者。
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習近平指出:“創新的制高點在科技,科技創新的希望在青年。”[1]因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1]。廣大青年一定要有國際視野、有創新思維,敢為人先、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這不僅是習近平對青年群體的信任與厚望,更是激勵與鞭策。回首歷史,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審視當下,全球經濟一體化、地緣政治牽一發動全局的現實警示我們:這是一個迫切需要開拓未來、創造歷史的時代。唯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深層次的思想桎梏;唯有運用創新思維,才能打開通往民族復興之門。而青年一代的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創新創造能量與青春活力,他們的創新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活力,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故而,習近平立足基本國情與社會現實,再三激勵廣大青年“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勇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于上下求索、開拓進取……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意志,為了創新創造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1],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成就自己的事業華章。
4.青年要勤奮、奮發圖強,做奮斗者。
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站在時代高度,于多種場合下同廣大青年頻頻互動、語重心長地談“奮斗”。他深情寄語青年:“無奮斗,不青春”“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廣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艱苦奮斗”“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1]。實踐證明,“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1]同樣,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在國際上日益強大、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社會發展較為可觀,一個根本的因素就是我們有鍥而不舍、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發揚奮斗精神,經濟就發展、國家就強盛、民族就振興,黨的事業就興旺發達;丟掉了奮斗精神,經濟發展就要受阻、黨的事業就要受挫。新時代的青年最需要奮斗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我們人生難得的際遇。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2]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奮發圖強、百折不撓,自覺將個人的奮斗目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投身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與人民一起火熱地奮斗,展現亮麗的青春;與人民一同勇敢地前進,詮釋生命的價值;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不懈進取,在偉大實踐中為實現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推動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5.青年要有德、德才兼備,做奉獻者。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人的本質要求。當前,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就是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昂首前行,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勝利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備、有奉獻精神的有為青年。“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求知與修養相結合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刻苦學習、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但是,沒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廣大青年就不會有事業上的進取心,難以求得真學問;就不會有生活上的積極性,難以腳踏實地做人;更不可能把學到的知識真正奉獻給祖國和人民。習近平再三強調:“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2]其中,“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5]因此,廣大青年要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道德修養的統一,“尤其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帶頭引領社會文明新風氣。”[12]常修奉獻之德,“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1],“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13],做新時代德才兼備的奉獻者。
三、如何培養人——青年培養觀的實踐向度
青年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其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在具體實踐上。鑒于此,在分析、厘清“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基礎上,必須解決好“如何培養人”這一重要課題,如此才構成習近平青年培養觀全方位的、完整的體系。
1.以馬克思主義為方向指引武裝青年。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行動的指南。“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4]467同樣,實現中國夢亦離不開理論思維。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導思想,是廣大青年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指引,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指引,否則很容易迷失奮斗方向。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理論基礎。我們要全面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一起來、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統一起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5]以馬克思主義為方向指引武裝青年是習近平青年培養觀實踐向度的主要組成部分。
新時代加強青年理論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方向指引,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具體應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要重視青年的理論學習,使其在掌握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上下功夫。即要教育青年堅持和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科學理論,預防其出現理論上不明白、思想上不成熟、行動上不適應等問題,為青年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其次,要重視青年的實際能力,使其在理論聯系實際上下功夫。即青年不僅要勤于學,更要善于用,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實際行動,自覺抵制和克服錯誤思想、不良思潮的干擾,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促進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最后,要引導青年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即要以實事求是的新理念破除“唯書”“唯上”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有效防止“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怪圈,真正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創造性地提出一些理性解決方案和對策建議,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引導青年。
人人都會有價值觀問題,但對于當代青年來說,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因為青年一代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5],及時對其加以教育引導,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十分重要。習近平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5]“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5],是團結和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旗幟,為個人、社會的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對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引導青年是習近平青年培養觀實踐向度的核心組成部分。
新時代廣大青年的德性養成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導向,通過多途徑提升道德素質。習近平認為,青年核心價值觀培育要從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四個維度來展開。其一是勤學。知識是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與前提條件,青年首先要孜孜不倦地學習,讓學習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內心信仰與精神追求,反過來激發自己強烈的求知欲望;不僅要從書本上學習,更要從實踐中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其二是修德。“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5],所以,“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廣大青年要適應時代需要、順應歷史發展,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做到既胸懷遠大理想、立志服務人民,又立足社會實踐、從身邊的小事、小節做起。其三是明辨。“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5],才能有所得。青年要正確辨識和對待生活、學習等帶來的利益矛盾與認知沖突,做出科學的抉擇,確保沿著正確的人生道路茁壯成長。其四是篤實。“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5]青年要在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自我,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于舉止投足之中、內涵于一點一滴的人生實踐之中,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2]。
3.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沃土涵育青年。
扶今追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五千年漫長、坎坷的發展歷程而形成的歷史瑰寶,是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更是中國同世界對話的最大財富和基本優勢。毋庸諱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育廣大青年思想道德的精神沃土。習近平特別強調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思想資源的育人功能,反映了以中華優秀傳文化為精神沃土涵育青年是習近平青年培養觀實踐向度必不可少的要素。
習近平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16],對提升青年思想道德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鼓勵廣大青年要堅定文化自信、勇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堅定信仰者。新形勢下,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社會思想日益多元化”已成為基本事實和發展趨勢。各種國外的社會思潮、文化現象大肆涌入,使青年人置身于“文化盛宴”之中難辨真偽,特別是“文化霸權主義”帶來的不利影響對廣大青年文化自信信念的形成產生強烈沖擊,使得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涵育青年已勢在必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沃土涵育青年應當著重開掘其蘊藏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與人為善,以和為貴”的處世之道、“仁者愛人,重義輕利”的人文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奮斗精神、“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奉獻精神,從而使新時代青年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堅定文化自信,更加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進一步光大中華文化。
4.以法治宣傳教育為主要手段規范青年。
法律是維護人民群眾權益的有力武器、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保障、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堅強基石。習近平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17]法治昌明則政通人和,社會和諧則國運興旺;法治“疲軟”必然侵蝕改革成果、破壞法治必然難以建設現代文明的法治社會。因此,必須以依法治國為基本方略,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宣傳教育是其根本要求,這說明在青年群體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既是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習近平青年培養觀實踐向度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當前我國既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問題、利益沖突頻發的矛盾凸顯期。種種躲不開、繞不過的社會矛盾迫切呼喚法治精神,對人們運用法治思維、拿起法律武器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新要求,“作為社會群體重要組成部分的青年也不能置身事外”[18]。習近平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兩手都要硬”,“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19]新時代的青年培養不僅要抓道德教育,也要抓法治教育。以法治宣傳教育為主要手段規范青年,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從培養青年法治思維、法治精神、法治實踐等方面入手,增強廣大青年知法、守法、用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全社會崇德向善、尊法守法”[19]的良好氛圍,使青年“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循者、堅定捍衛者”[20],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5.以社會實踐為基本平臺鍛煉青年。
社會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把主觀同客觀聯系起來,才能把人的思想、理論變成直接存在的、有活力的現實。反之,人的思想、理論如果離開社會實踐,必然造成學習、工作中的“短路”。正如列寧所述:“現在一切都在于實踐,現在已經到了這樣一個歷史關頭,理論在變為實踐,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21]習近平指出:“社會是個大課堂。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22]毋庸置疑,社會實踐是廣大青年了解國情民情、接受鍛煉、磨礪意志、服務社會、練就本領的最好課堂。以社會實踐為基本平臺鍛煉青年體現了習近平青年培養觀實踐向度的基本要求。
對于廣大青年來說,無論何時何地,理論學習所要達到的效果不僅僅是要獲得對理論的理性認識、把握理論本身;更重要的是將這種理性認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使其成為一種自覺的、有活力的活動,從而真正推動社會實踐向前發展。對此,習近平給出了科學的方法指導:我們學習東西不能遵循從書本到書本或者從書本到腦子,而應該落實在學習、實踐和成長的實際行動上,堅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2],“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23]進入新時代,我們仍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處于現代化進程中,國家總體“大而不強”,實現現代化還需要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廣大青年只有自覺投身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熔爐”,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深入實踐,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道路、與創業創新相結合的道路,在實踐中涉灘破障、勇往直前,增長才干、練就本領,才能真正肩負起自身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實現鍛煉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目的,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與人民一同把國家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高度。
結語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面對人民群眾的殷切期望、面對時代拋出的嶄新命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前行,這是變化的世情背后永遠不變的初心與使命。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2]。新時代青年要有時不待我的緊迫感與繼往開來的使命感,以全新的標準要求自我,做新時代敢為能為有為的圓夢人、實干家、開拓者、奮斗者、奉獻者,在黨和人民的帶領下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砥礪奮進,破浪前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4(01).
[2]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01).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4] 張彧, 陸衛明.深刻認識習近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重要論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7)∶15-19.
[5]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4(01).
[6] 習近平.腳踏著祖國大地胸懷著人民 期盼書寫無愧于時代人民歷史的絢章[N].人民日報,2013-10-22(01).
[7] 陳學璞.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理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9(3)∶34-38.
[8]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九屆青年論壇開幕式上的賀詞[N].人民日報,2015-10-27(01).
[9] 習近平出席第十五屆中越青年友好會見活動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7-08(01).
[10]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9-08(01).
[11]習近平.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 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N].人民日報,2019-03-02(01).
[12]黃超,楊勇志.習近平新時代道德觀的時代邏輯、生成邏輯、實踐邏輯[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2019(5)∶48-56.
[13]習近平給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代表回信[N].人民日報,2013-05-04(01).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15]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4(01).
[16]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4(01).
[17]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2-05(01).
[18]王學儉,阿劍波.習近平新時代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價值旨歸[J].思想教育研究,2018(8)∶3-9.
[19]習近平.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 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 2017-05-04.
[20]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0.
[21]列寧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98.
[22]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12-07.
[23]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12.
【責任編輯:雨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