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安
小骨窗血腫清除術與微創血腫穿刺術均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常用治療技術[1],為明確這兩種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76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采用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治療的觀察A 組與采用微創血腫穿刺術治療的觀察B 組,各38 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A 組與觀察B 組,各38 例。其中,觀察A 組男25 例,女13 例;年齡51~78 歲,平 均年齡(63.16±4.95)歲;血腫量32~96 ml,平均血腫量(51.24±14.92)ml;腦出血部位:腦室12 例,腦葉7 例,基底核19 例。觀察B 組男26 例,女12 例;年齡50~79 歲,平均年齡(63.78±5.08)歲;血腫量30~94 ml,平均血腫量(51.83±14.06)ml;腦出血部位:腦室13 例,腦葉7 例,基底核1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A 組采用小骨窗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通過CT 定位找到和血腫相距最近的區域,做一個長度約為60 mm 手術切口,在切口處鉆孔成一個直徑為30 mm 的小骨窗[2],經由窗口將硬膜切開,借助顯微鏡將大腦皮層逐層切開,找到血腫并將血腫吸出,之后止血、關閉切口,設置引流管。
觀察B 組采用微創血腫穿刺術進行治療,通過CT 定位選擇血量較多并與顱骨相距最近的區域,對穿刺點作好標記,以血腫的中心位置作為靶點,通過穿刺針進行顱骨以及硬膜的穿刺,利用裝有導絲的引流管穿入血腫部位,之后將導絲抽離出,對血腫中的液態部分進行引流,等到沒有液態血液后,通過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向血腫腔注射尿激酶,劑量約為3 萬U,之后進行夾閉,大約3 h 后開始引流[3]。每天對患者的顱內情況通過CT 檢查,可根據血腫情況重復注入尿激酶,等到血腫清除>80%之后,結束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和治療后1、7、14 d 的CSS 評分、GCS 評分。將本次治療效果分成顯效、好轉、未愈3 個等級。顯效:治療后,患者能夠實現正常的語言交流,神志清楚,可獨立完成簡單的日常生活操作,肌力逐漸恢復;好轉:治療后,患者可以實現基本的語言交流溝通,神志意識基本沒有障礙,肌力一定程度受限,但能夠進行康復訓練;未愈:經治療后,患者的語言功能、神志意識、肌力均嚴重受損,死亡患者也歸為未愈的標準中。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CSS 評分用于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受損越嚴重。GCS 評分主要評估患者的昏迷程度及意識恢復情況,通過患者的睜眼、語言、肢體等方面進行評估。總分為15 分,≤8 分為昏迷,9~11 分表示存在中度程度的意識障礙,12~14 分表示存在輕度程度的意識障礙,總分即15 分表示完全沒有意識障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B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觀察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3.68%,觀察B 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觀察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7、14 d 的GCS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 d 的G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B 組治療后7、14 d 的GCS 評分均顯著高于觀察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7、14 d 的CSS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 d 的C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B 組治療后7、14 d 的CSS 評分均顯著低于觀察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7、14 d 的GC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7、14 d 的GCS 評分比較(,分)
注:與觀察A 組治療后同期比較,a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7、14 d 的CS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1、7、14 d 的C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觀察A 組治療后同期比較,aP<0.05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腦血管病,多見于中老年人,患者血壓異常升高,需要長期通過藥物調節[4-6]。高血壓患者會因情緒波動、過度用腦、超負荷體力勞動以及沒有及時通過藥物控制等因素,導致已經發生病變的腦血管在血壓升高的刺激下發生破裂,因此顱內出血,危險性極高。對于出血較多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血腫清除[7-10]。目前常用的血腫清除方法有小骨窗血腫清除術與微創血腫穿刺術,為明確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76 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采用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治療的觀察A 組與采用微創血腫穿刺術治療的觀察B 組,各38 例,開展針對不同血腫清除術治療效果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微創血腫穿刺術治療的觀察B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11%,顯著高于采用小骨窗血腫清除術治療的觀察A 組的73.6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B 組治療后7、14 d 的GCS評分均顯著高于觀察A 組,CSS 評分均顯著低于觀察A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和小骨窗血腫清除術相比,微創血腫穿刺術對于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效果更加理想,可有效減少神經功能缺損,更具推廣價值,可作為高血壓腦出血的首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