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紅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需求更加繁多,醫療衛生企業對產婦的分娩風險作出大量研究,力求減輕產婦生產痛苦,降低死亡率,由此,無痛分娩應運而生。無痛分娩在醫學上又被稱為“分娩鎮痛”,運用各種醫療輔助方法減輕產婦的分娩痛感,讓每位妊娠女性有足夠體力完成生產,降低分娩帶來的恐懼感與疲倦感。無痛分娩解決了順產存在的許多問題,無痛分娩可以大大降低產婦的子宮神經疼痛反應,能夠穩定產婦的各項生命指數,防止產婦因疼痛脫力而無法順利生產,與此同時可大幅度降低產婦剖宮產率,利于產婦與新生兒健康。因此本文對無痛分娩在臨床上的應用展開探討,統計產婦產程與妊娠結果,詳情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間收治的產婦中選取120 例參與此次調查統計。隨機分為實驗1 組及實驗2 組,每組60 例。實驗1 組產婦年齡最大35 歲,最小25 歲,平均年齡(26.5±3.7)歲;孕周37~40 周,平均孕周(38.06±1.50)周。實驗2 組產婦年齡最大34 歲,最小23 歲,平均年齡(27.0±4.5)歲;孕周38~41 周,平均孕周(38.25±1.05)周。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產婦均為足月且胎位正產婦;②經臨床診斷無嚴重心理生理疾病;③經倫理委員會批準;④經檢查胎兒情況良好無異常;⑤產婦家屬經產婦同意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患有遺傳或非遺傳精神疾病產婦;②免疫等重大系統疾病者;③功能臟器嚴重受損者;④麻醉藥物、止血藥物過敏產婦。
1.3 方法
1.3.1 術中措施 實驗1 組產婦分娩過程中實施胎心監護手段隨時監控胎心率與宮縮,實行自然分娩[1]。實驗2 組仍舊實行胎心監護與宮縮觀察,以無痛分娩代替自然分娩。主要方式如下:等待產婦宮口開至二指或提出要求后,行左側臥位,穿刺點選擇L3~4或L2~3間隙穿刺,消毒穿刺成功后置入硬導管3~4 cm 后固定導管,回吸無血液及腦脊液回流后給予產婦0.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劑量約為3~5 ml,觀察無局麻藥中毒和全脊麻現象后,與此同時將100 mg 羅哌卡因與50 μg 舒芬太尼與0.9%氯化鈉配制100 ml,借助注射泵以8~10 ml/h 進行輸入,并且根據產婦實際情況與用藥規定控制輸藥速度,以達到維持鎮痛的成效。產婦生產過程中應嚴格記錄各項指標,各階段產程展開嚴密監察,直至產婦宮口開至8 cm 左右即停止給藥。
1.3.2 情緒測評 產婦在生產前后因許多因素會產生不良心理狀態,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心理狀態,因此護理人員應對產婦實行情緒檢測[2]。臨床實行焦慮和抑郁測評,總分數滿分數值為100 分,綜合數值越高表示產婦的不良情緒影響越大。
1.3.2.1 抑郁自評量表 共有20 道題目例出多數產婦在妊娠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產婦需根據最近1 周自身基本情況,回答調查問卷中的問題,不然調查結果不符合產婦的真實情緒。計分方式:正向計分法、反向計分法。正向計分題型A、B、C、D 按照1、2、3、4 分計數;反向計分題型將A、B、C、D 按照4、3、2、1 來計分,取整數計算,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3.2.2 焦慮自評表[3]與抑郁自評表十分相似分析產婦主觀意識是否處在不良狀態,適用于許多產婦檢測臨床焦慮癥狀。焦慮是現今人們許多人們存在的心理問題,程度不同的焦慮癥狀會帶來不同的身體狀態影響,不利于產婦的恢復。表中列舉20 道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并設置4 種不同程度的感受回答選項,分別為:“1”代表極少或沒有、“2”代表有時會、“3”代表多數時間會、“4”代表絕大部分或全部都會,各階段代表不同的焦慮等級,綜合分數越接近100 分,則代表產婦焦慮情況不佳。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產后出血、剖宮產、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
1.4.2 比較兩組VAS 評分、新生兒Apgar 評分及產后出血量。①鎮痛成效:采用VAS 評分法判定兩組產婦的鎮痛等級效果[4]。0 分表示無疼痛;1~3 分表示輕度疼痛;4~6 分表示中等疼痛;7~10 分表示非常疼痛。該檢驗法比較靈敏,在紙上畫出10 cm 橫線,從0~10 依次遞增,產婦根據自我感覺判斷在橫線上標注記號,根據不同層次疼痛選擇不同規格藥劑。②新生兒Apgar 評分:Apgar 評分主要針對新生兒皮膚色澤、心率、對刺激的反應、肌張力以及呼吸進行統計,每項指標為3 個等級評分,分數總和越高表示新生兒狀態越接近標準[5,6]。
1.4.3 比較兩組產婦產程時長 臨床上將產婦生產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產程又稱作宮頸擴張期,自產婦出現規律宮縮現象直至宮頸口全開階段;第二產程又稱作新生兒娩出期,初產婦經歷時長約為1~2 h,產程若>2 h 則歸為第二產程時長延后,經產婦第二產程約為1~2 h,產程相較初產婦短;第三產程又稱作生產尾期,新生兒被娩出體外至胎盤娩出階段,常規時長<15 min,若>30 min 仍未娩出則需要人工手法干預,實施清宮術幫助胎盤剝離于體外[7]。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后出血、剖宮產、新生兒窒息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1 組中剖宮產8 例(13.3%),產后出血1 例(1.7%),新生兒窒息1 例(1.7%)。實驗2 組中剖宮產2 例(3.3%),產后出血1 例(1.7%),新生兒窒息0 例(0)。實驗2 組的剖宮產率低于實驗1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273,P<0.05);兩組的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1.0084,P>0.05)。
2.2 兩組VAS 評分、新生兒Apgar 評分及產后出血量比較實驗2 組VAS 評分(6.03±1.10)分低于實驗1 組的(8.59±1.12)分,產后出血量(168.21±20.49)ml 少于實驗1 組的(251.12±30.23)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新生兒Apga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 評分、新生兒Apgar 評分及產后出血量比較()

表1 兩組VAS 評分、新生兒Apgar 評分及產后出血量比較()
注:與實驗1 組比較,aP<0.05
2.3 兩組產婦產程時長比較 實驗1 組第一產程時長為(490.13±12.49)min,第二產程時長為(70.20±31.09)min,第三產程時長為(4.32±2.23)min;實驗2 組第一產程時長為(470.12±10.54)min,第二產程時長為(60.18±30.21)min,第三產程時長為(4.12±1.85)min。實驗2 組第一產程時長、第二產程時長均短于實驗1 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第三產程時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理解上人們認為自然生產對產婦與新生兒的益處更多,但是很多產婦因無法承受生產過程的痛苦,產程過長會給產婦的心理及生理帶來很多壓力,因而選擇剖宮產[8]。但剖宮產對產婦帶來的損傷很大,恢復時間與生理狀態恢復時間皆會很長,不利于產婦的術后休養,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實行常規分娩的同時,疼痛感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現今醫療衛生機構眾多學者正在探究如何使妊娠婦女在生產過程中能夠清醒面對整體生產過程,且疼痛感能大幅度降低的方式[9]。雖無法達到疼痛感全無程度,但追求最大化減弱產婦生產疼痛感仍是醫學工作者們追求的共同目的。
在此次試驗研究中,實驗2 組VAS 評分(6.03±1.10)分低于實驗1 組的(8.59±1.1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2 組第一產程時長為(470.12±10.54)min,第二產程時長為(60.18±30.21)min,均短于實驗1 組的(490.13±12.49)、(70.20±31.09)min,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此證明無痛分娩利于產婦維持體力,降低新生兒窒息風險。另外無痛分娩可降低產婦生產過程中因疼痛劇烈發生暈厥現象。主要原因為產婦體內麻醉藥劑效力產生,大幅度減少產婦生產時的痛感,與此同時產婦骨盆底肌肉由緊張變為松弛,嬰兒頭部下降與旋轉的阻力大大減少,使得第一產程時長縮減,降低新生兒因產程過長導致的窒息,并且為防止新生兒窒息所采用剖宮產手術措施率減少[10]。除此之外,醫師為產婦實施無痛分娩麻醉手段使產婦的脊神經發生阻滯,使產婦身體機能局部發生暫時性、可逆性的失去痛感的藥物,讓產婦子宮有力且符合節律性的進行宮縮運動,加速子宮口的擴張是嬰兒頭部進行下降與旋轉等動作,有利于產婦順利生產,產婦分娩痛感大幅度降低,減少許多產婦因諸多因素而選擇剖宮產率。同時,實驗2 組產后出血量(168.21±20.49)ml 少于實驗1 組的(251.12±30.23)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主要由于產婦因無痛分娩使疼痛感減輕,致使實驗2 組產婦減少許多應激反應,產后出血率也隨之減少。
綜上所述,無痛分娩手段用于臨床產婦分娩,可大幅度減輕產婦分娩痛感,縮短產婦生產總時長,并且可以減少產后出血率,降低新生兒窒息率及產婦剖宮產率,對產婦和新生兒皆有益處,分娩方法安全有效,適合用于產科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