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太銀 孫樹民 方雨彬 齊樹河
(1 山東省臨清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2 山東省臨清市尚店鎮獸醫站)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美國成為世界奶業生產強國,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近40 年來,生產群體相對穩定,產量持續穩定增長,體現出了奶業強國的一般發展規律。在美國50 個州都有奶業生產,但主產區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
美國奶牛場數量始終呈下降趨勢,1982年為27.78 萬個,2017年減少到5.46 萬個(圖1)。奶牛場總數的減少,根本原因在于中小規模奶牛場數量的減少。按泌乳牛數計算,500 頭以下奶牛場的數量,從1992年的15.36 萬個減少到2017年的5.11 萬個;而500 頭以上奶牛場的數量,從1992年的1 694 個增加到2017年的3464 個,其中1 000頭以上的奶牛場數量則由1992年的564 個增加到2017年的1 953 個。
1.2.1 奶牛存欄
1982年美國奶牛總存欄高達2 574 萬頭,此后存欄逐年減少,從1997年至今,基本穩定在1 700萬~1 800 萬頭,減少約800 萬頭。但美國人更為看重的泌乳牛存欄卻相對穩定得多,雖有波動,但總體降幅較小,1982年為1 085 萬頭,2019年為935 萬頭,下降約150 萬頭(圖1)。
1.2.2 地區分布
美國農業部年度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加利福尼亞州成母牛數量最多,為174.0 萬頭,其次為威斯康星州127.5 萬頭。50.0 萬頭以上的還有紐約州、愛達荷州、賓夕法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分別有62.5 萬、60.0 萬、52.5 萬、51.5萬頭。以上6 個州的成母牛存欄占全美國存欄的56.17%。
美國奶牛品種大多為荷斯坦牛,該品種奶牛的產奶量往往高于其他品種。然而,近年來,娟姍牛及其雜交牛品種越來越受到歡迎,因為這些品種奶牛的牛奶中通常含有相對較高的牛奶脂肪和其他乳固體。
1.3.1 美國規模統計標準劃分
按泌乳牛數量計算,至1992年,存欄1 000 頭以下的規模劃分標準基本確定,分別為“1~9、10~19、20~49、50~99、100~199、200~499、500~999”共7 個區間,“1 000頭及以上”規模的劃分不斷細化。至2017年,“1 000 頭及以上”已經細分為“1 000~2 499、2 500~4 999、5 000及以上”3 個區間。
1.3.2 不同規模奶牛場存欄情況
在中小規模奶牛場數量不斷減少的同時,泌乳牛存欄及占比也在同時下降。中小規模奶牛場(500 頭以下)存欄占比由1992年的82.00%下降到2017年的34.03%,而同期較大規模奶牛場(500 頭以上)存欄占比則由18.00%上升到65.97%。2017年,“500~999”規模的奶牛場泌乳牛存欄占比10.73%,“1 000~2 499”規模的占比為20.32%,“2 500~4 999”規模的奶牛場占比為18.53%,“5 000及以上”規模的奶牛場占比為16.39%(表1)。

圖1 美國奶牛場數量及存欄變化情況

圖2 美國奶類總產量、單產、商品化情況
1.3.3 大型奶牛場
美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美國大型奶牛場數量眾多。以泌乳牛存欄為標準,2017年規模在2 500 頭以上的有714 個,其中5 000 頭以上的有189 個,平均存欄近8 300頭,按混合群計算場均存欄更是高達1.40 萬頭。
幾十年來,盡管泌乳牛總體存欄輕微減少,但全美國牛奶總產量卻穩步增長,1982年奶產量為6 146 萬噸,2018年增長到9 869 萬噸。奶產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個體單產水平的持續提高。1982年泌乳牛平均單產為5 582 千克/頭,2014年突破10 噸/頭,2018年達到10 500 千克/頭(圖2)。

表1 2017年美國不同規模奶牛場存欄情況
加利福尼亞、威斯康星、紐約、愛達荷、賓夕法尼亞、德克薩斯6 個州2018年度的奶產量分別為1 833 萬、1 387 萬、675 萬、687萬、484 萬、583 萬噸,占到全美國奶產量的57.2%。

圖3 2018年美國月度頭均產奶量情況
一是奶牛場自用,二是市場銷售。盡管奶類總產量持續增長,但奶牛場自用的絕對量卻持續減少,主要用于犢牛培育,1983年為107萬噸,而2018年減少到46 萬噸。這也意味著鮮奶的商品化水平不斷提高,從1983年的98.3%穩步升高,2011年起穩定保持在99.5%以上,2018年為99.5%(圖2)。
在一個年度內,美國奶產量呈現一定的波動變化趨勢,盡管具體數值不同,但大體趨勢不變,尤以每頭牛每天的平均產奶量更能客觀地反映出變化趨勢,但每頭牛每天的平均產奶量也僅有2 千克左右的差異(圖3)。
在美國,牛奶生產的決定權主要掌握在個人或家庭手中,其中許多人或家庭加入了由生產者所有的合作社。合作社收集成員的牛奶,并將其集中銷售到乳品加工廠和制造商。一些合作社擁有自己的加工廠和制造工廠,許多都是全國性的,成員遍布全美國。可以說,合作社生產模式是美國奶業發展的主要基礎。
在美國,大部分牛奶供應被用來生產各種乳制品,包括牛奶、奶酪、黃油、冰淇淋、酸奶、煉乳和乳清等產品。受消費市場的影響,奶酪、黃油等乳制品產量持續上漲,特別是奶酪產量增長十分迅速,奶酪是耗用原奶比例最大的品類。2018年,美國奶酪產量達到590.8 萬噸,是1982年的2.86 倍,其他主要乳制品產量分別為黃油85.8 萬噸、脫脂奶粉106.1 萬噸、全脂奶粉6.5 萬噸。
近幾十年來,美國乳制品消費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口增長速度。整體上看,美國居民乳制品消費已經從“喝奶”過渡到“吃奶”階段。特別是不斷增長的奶酪需求,一直是穩定美國乳制品行業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奶酪消費的增長得益于奶酪種類的增加,人們越來越多地走出家門,以奶酪為主要原料的民族美食越來越受歡迎。由于奶酪已經成為美國人飲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多年來,大多數品種的奶酪消費量都在穩步增長。由于其他飲料的競爭以及兒童所占人口比例的下降,美國人均液態奶消費量有所下降。2018年美國國內直接消費液態奶2 222.0 萬噸,僅占總產量的22.5%,主要乳制品消費量分別為奶酪566.8 萬噸、黃油86.4 萬噸、脫脂奶粉37.1 萬噸、全脂奶粉5.1 萬噸,人均消費乳脂293.0 千克。
美國乳制品出口以奶酪、脫脂奶粉為主,2018年出口數量分別為34.9 萬噸、71.2萬噸,在主要出口國家中所占份額分別為18.5%、32.1%,此外出口黃油4.9 萬噸、全脂奶粉2.8 萬噸。主要出口目的地有墨西哥、中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越南等。2020年預計出口數量見表2。
相對于出口來說,美國乳制品進口數量較少,2018年主要乳制品進口情況:奶酪13.8 萬噸、黃油5.9 萬噸、全脂奶粉0.7 萬噸、脫脂奶粉0.2 萬噸。
美國的奶業發展已有上百年歷史,體現出了乳業強國發展的兩個主要趨勢:一是奶產量穩定提高;二是奶牛場數量持續減少,同時牛場單體規模持續增加。當前雖然還存在一些小型奶牛場,但整體上仍在朝著大規模、集約化方向發展。
美國政府歷來重視奶業發展。美國奶業發展絕不是簡單的由市場自行調節,背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宏觀調控,特別是對于最底層奶農的利益有著完善的產業政策和保障機制,甚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且能夠隨著國內市場和國際形勢的變化進行調整,從而保證了整個行業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美國絕大多數奶農積極參與到合作生產組織,由合作社處理和銷售牛奶,有的合作社甚至建有屬于自己的加工廠,整個產業內部利益鏈接較為緊密,奶農只需提供保質保量的牛奶即可。
美國奶業生產科研、服務體系完善,水平較高。很多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在奶牛育種、營養管理、設施裝備、藥品研發等方面堅持開展基礎性研究,許多領域在全球來講都處于領先水平,國際、國內、區域性的培訓和交流活動更是數不勝數。美國農業部等設有專門機構,定期對國內、國際市場進行統計、分析和預測,各類信息更新及時、公開透明,對于美國奶業發展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