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希凱
大學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及應對策略探討——基于“校園貸”視角
廖希凱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交通與土木建筑學院]
大學生對“校園貸”缺乏正確的認識,相關部門對“校園貸”的監管存在缺位,“校園貸”因而能夠在大學校園出現并擴張。“校園貸”呈現亂象發展趨勢,凸顯出大學生信用安全教育的缺失,給高校的教育和管理提出新的挑戰。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網絡安全教育,注重個人信息安全和保護,建立大學生誠信獎懲機制,加強制度約束,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大學生誠信教育水平,加強大學生防范風險能力,是構建良好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體現。
大學生;校園貸;誠信教育;安全教育
當前,我國大學生消費群體在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上發生很大的轉變,網絡貸款消費成為很多大學生日常消費的新潮流。隨著互聯網金融借貸業務的發展,以在校大學生為貸款對象的“校園貸”在大學校園內迅速發展。這種新興的貸款方式所引發的大學生信用教育缺失及安全管理問題,引發社會強烈關注,也給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加強誠信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遠離“校園貸”,已經成為當前高校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我們有必要結合“校園貸”的不良社會影響,加強對大學生信用安全教育,并探討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路徑和策略。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非銀行金融產品,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短期分期貸款平臺以及P2P 網絡貸款平臺等相繼出,因其手續簡單,放款快,滿足大學生的日常消費需求,普遍被大學生消費群體接受。根據調查顯示,有8.77% 的大學生在自己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會選擇貸款,而其中選擇網絡貸款的接近一半[1]。網絡貸款平臺在大學校園內迅速發展,推出不同的校園金融產品供大學生選擇。大學生消費需求旺盛,潛在消費能力強,加上不良的消費習慣,在缺乏相應的資金來源和支持,部分消費群體大膽選擇“校園貸”,客觀上將龐大的校園借貸市場推向了“校園貸”平臺。
據調查發現,幾乎所有大學生都有網購和網絡消費的行為,而有部分學生在沒有足夠資金的情況下選擇“校園貸”,以滿足應急之需。但如何辨別“校園貸”,借貸學生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很多學生認為自己的借貸不屬于“校園貸”,或者明知道是“校園貸”,但抱著只要如期還款就不會有事的心態,甚至覺得即使逾期,也在自己可控范圍之內。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辨別風險的能力不足,面對不良“校園貸”仍然鋌而走險。借貸學生一旦發生逾期還款,就會面臨沉重的心理精神壓力,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甚至做出極端行為,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2]。媒體曾經曝光網絡借貸平臺要求借貸女學生以手持身份證的裸照為抵押進行貸款,在大學生因“校園貸”逾期,無力償還,做出跳樓自殺的極端行為,暴露出“校園貸”隱藏的問題和危機。
非法“校園貸”的惡劣影響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相關部門已加強對“校園貸”監管和排查,并聯合出臺多項管理規定和制度文件,加強了制度層面的建設,“校園貸”的整治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極大的利益誘惑和市場需求下,“校園貸”并沒有完全退出校園市場,卻被不法分子換上“新衣”,誘騙大學生辦理貸款。如“培訓貸”、“創業貸”、“求職貸”等,本質上與“校園貸”并無差異。“校園貸”違法違規問題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打擊措施,受到查處則息事寧人,監管放松之后又死灰復燃,“校園貸”的亂象并沒有真正消除。目前“校園貸”分散性強,種類繁多,監管存在缺位,又因借貸是學生個人行為,校方很難干涉,盡管相關部門加大了“校園貸”的監管整治力度,防范和化解“校園貸”風險,但金融監管單位對“校園貸”的整體監管,尚處于真空地帶,亟需補齊監管短板。
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開設的金融理財課程不多,范圍比較窄,非專業的學生,一般只能通過選修課或者通識教育接觸金融理財知識。很多學生理財能力低下,家長對學生的消費需求和要求都能滿足,因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識,盲目相信網貸平臺宣傳的低息,而忽略借貸合同中的各項費用和責任條款,當借貸合同一旦確認,就給自己埋下巨大風險隱患。根據相關規定,年利率超過36%的借款利息是不受國家保護和支持的,而絕大部分“校園貸”,各種利率、收費款項、違約利息折算下來,年利率超過了40%。因此,很多“校園貸”實質上就是高利貸。南方都市報民調中心針對大學生校園借貸現狀與認知開展調查,結果顯示,有71.23%的受訪者不知道高利貸判定標準。可見,基本金融知識的匱乏,讓借貸學生深陷“校園貸”的泥潭無法自拔,也給高校金融知識的教育敲響警鐘。
因對個人信用知識的不了解,很多大學生鋌而走險選擇“校園貸”,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之后,隨之而來的也是無盡的借貸風險。大學生想要借貸,“校園貸”平臺會要求學生提供校園卡、學生證、學信網截圖、班級通訊錄等信息,同時要求手持身份證拍照抵押,附上父母的住址和聯系方式等信息,當這些信息上傳至網絡,已經面臨泄露的風險,如果違約,網貸平臺會暴力催收,通過催款人員或平臺雇傭人員頻繁電話和短信騷擾借款本人,或者借款人的父母、同學和老師,惡意P圖,恐嚇、詆毀和損害借款人的個人形象,混入借款人的關系網中惡意散播其違約行為,甚至去學校攔截和圍堵借貸大學生,不折手段逼其還款,給借貸大學生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嚴重擾亂了借貸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也給校園安全管理帶來極大的風險[3]。
盡管高校已經多管齊下加大力度保護大學生個人信息的安全,但“校園貸”惡劣的社會影響,仍然暴露出大學生對個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識不強,高校對大學生個人信息安全教育存在缺失。據報道,河南某高校28名學生的個人身份信息被同學盜用,向“校園貸”平臺借款60多萬元,因對個人信息安全重視不夠,這28名同學及其父母,無端被被迫卷入了這場“校園貸”的風波中。很多大學生認為,信息時代,想要獲取他人的個人信息輕而易舉,信息泄露每天都在發生,并沒有太大影響。這極大地反映了當今大學生沒有意識到信息泄露所帶來的風險和危害,暴露出大學生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意識不強的問題。尤其對于家庭住址,身份證號及銀行卡號等重要信息,如果泄露出去,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甚至背負法律責任[4]。
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重任,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誠信水平對學生成長成才有重要作用。高校應充分發揮課堂教育的優勢和主渠道作用,把誠信教育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在銀行協會以及有關金融部門的指導下,高校應積極開展“金融法律知識校園行活動”,針對在校大學生進行金融知識普及教育,開展金融詐騙、電信詐騙、遠離不良網貸等警示教育工作。高校可以邀請金融、法律專業人士開展專題講座,幫助大學生掌握必要的金融常識,有針對性的講解與借貸有關的專業術語,合同的基本知識,以及常用的法律條文,提高對不良“校園貸”的辨別能力。通過主題班會、誠信知識競賽、警示教育影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大學生的金融法律知識及誠信教育水平,增強大學生金融防風險能力。同時高校輔導員,班主任應重點關注異常消費群體,對大學生違規違法借貸行為應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高校應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及時切斷和圍蔽不良借貸平臺的線上線下推廣活動,凈化校園環境,倡導建立校園誠信文化,減少網貸誘因。
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工作、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80%的大學生每天手機上網超過3小時。大學生在享受網絡便利的過程中,卻忽視了網絡安全問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校園貸”能夠進入大學校園并被大學生接受,也凸顯出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普及不夠和信息安全教育缺失。因此,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成為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應通過課堂思政課程建設,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對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提高網絡安全意識,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網絡安全文化氛圍。同時大學生應加強個人信息的保護,對重要的個人信息非本人確認情況下不可交給他人使用,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3]。
在校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辨別能力差,加上自身不文明不理性的消費習慣,很容易受到不良誘惑的侵害。而“校園貸”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學生誠信意識的缺失。因此,高校不僅要對大學生進行誠信道德教育,也應建立相應的誠信獎懲機制。首先,高校應建立適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誠信評價指標,對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失信行為進行量化監督評估,對學術不端,考試作弊等不誠信不道德行為,應納入誠信學分管理,作為評獎評優、入黨推優、擇業推薦、信用貸款等行為的重要依據,必要時實施“一票否決”制度。其次,高校要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誠信及失信行為記錄下來,形成約束機制。學生畢業時,將學生誠信檔案放入學生的個人檔案,可作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能督促大學生獲得良好的誠信紀錄,也是培養學生誠信觀念的必要舉措。
[1]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 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查報告[R]. 2015-11.
[2]管慶霞. “校園貸”亂象下的信用缺失與重構[J]. 管理觀察,2018(21): 110-112.
[3]黃春霞, 孟憲喆, 李華臣. “校園貸”凸顯的大學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及應對策略[J]. 高校輔導員,2017(03): 72-75.
[4]楊鑫悅. 基于“校園貸”凸顯的大學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以及應對策略探討[J]. 教育現代化,2018(16): 158-159.
2019年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工作研究課題:《新時代大學生誠信教育現狀調查研究-基于“校園貸”視角》(項目編號:xsgz201915)
(責任編輯:盧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