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淑瑩 (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肖邦的一生正處于歐洲浪漫主義思潮涌起的時期,藝術家們往往以自身的境遇與整個大社會發生的變革聯系在一起,從而創造出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這首《a小調圓舞曲》創作于1831年,在其前一年,受華沙起義的影響,肖邦被迫離開了祖國,失去身邊親人、遠離祖國的孤獨,他的晚年生活也變的孤寂落寞,這使肖邦在性格和創作上發生巨大變化,從抒情感傷和華麗炫技慢慢轉變成為充滿悲觀的戲劇性作品,傾訴了肖邦懷念祖國的悲觀情緒。
引子部分通過模進,旋律由雙音展開表達了主題悲傷的風格。體現了樂曲中旋律的活力也給音樂帶來了動力,在樂曲的第二部分中,調式轉到A大調并且左手運用了圓舞曲式的伴奏手法,伴隨著裝飾音、連音線和休止符的頻繁出現給旋律帶來了細膩的藝術特點,單個長音的旋律以及緩慢上行的音程變得愉快。第三部分,調式還原主調回歸主題,起到前呼后應完美終止結束的效果,最后尾聲再次體現華麗的主題,再以重復引子部分的形式進入悲傷情緒結尾。
這首圓舞曲結構較為單一,它并未完全遵循傳統圓舞曲的復三部曲式結構特點,而是在傳統圓舞曲的基本結構上經過作者自身對曲子的構建與獨特視角的理解構成了帶前奏和尾聲的再現復二部曲式,傳統的圓舞曲落在小節的首個強拍上重音的規律性和秩序性在這首曲子當中均有體現,這樣的寫作形式,既遵循了圓舞曲基本的特點,又突出了肖邦別具一格的個性。
這首作品是由一個十六小節的引子,A部呈示段、B部中段、A部再現段和尾聲這五個部分組成。A部主題是由一個反復、起伏較大的單二部曲式組成,作者將此部分刻意的反復,是想將這首曲子憂郁且帶有沉重色彩的形象深入人心。第二部分進入一個新的材料,主旋律節奏從頭到尾略顯緩慢,音與音之間極為分散,左手節奏型為極為典型的圓舞曲節奏型,情感色彩稍顯平緩,自由。第三部分曲子的調式調性完全回歸主題,旋律進行緩慢,音符時值較長且分散,主旋律進行在右手的高音區,情感上重現A部的緊張壓抑感,但又巧妙的加入了第二部分的旋律與情感,使第三部分的節奏情感更加豐富,將全曲第三部分進行了一個總結性的寫作手法,把全曲推向了一個最高潮,之后樂曲在回憶、深沉的氛圍之中結束全曲。
整首樂曲的情感是悠長的情形下隱藏著憂郁,沉重又顯露著憂傷,悲傷壓抑的感覺一直伴隨著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中,像是來到了一場文藝氣氛濃郁的舞會當中,饒有興致的看著一對情侶跳著華爾茲,心情也慢慢變的開朗起來,與第一部分悲傷沉重且壓抑的曲風有著鮮明的反差,著重的表現了這部分與第一部分的不同之處,即稍顯歡快愉悅的一面。樂曲的很多細節中細致的展現了肖邦浪漫抒情的一面。
這首作品中所構成的旋律的音程、節奏形態常常暗示了旋律的性格,每一個音程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性格和色彩,并按照特定的次序連接進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旋律的性格,舞蹈性、異域色彩或是宗教性的、歌唱性的等等。在樂譜中不同的小節里不同的旋律結構來決定在演奏中應該軟化節奏的棱角來表現旋律的歌唱性或是強化節奏的拍點,旋律節奏占主導地位以突出律動感。作品一開始以風笛吹奏似的低音長音為背景,內聲部旋律悠長,全曲在悠長的情形下隱藏著憂郁,并具有斯拉夫民族的民間風格。隨著音樂的進行整個引子部分略顯沉重且透露著悲傷,仿佛出現了一位端莊典雅又有些許含蓄的貴婦人,也難怪肖邦會把這首曲子獻給他的朋友C.伊夫里男爵夫人了。另一個方面,這首作品在肖邦人生低谷期第三階段創作,經歷了親人的分離,國家的滅亡,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這種現實與理想、歡樂與苦悶、環境與生存的雙重磨練下深深影響到了他的音樂創作。這首曲子整體旋律像是在思考,在質疑,在尋找,對未來道路的探索,唯一確定的是他不可能間斷的音樂道路,其中還有他個人對于往昔愛人的追憶尋覓與對自身境遇的無可奈何,這些情感在段落的小節旋律都有較為具體的體現。
在橫向上演奏時應該給予每個聲部相對的獨立性和各自的性格,在演奏作品時應該弄明白哪些音是骨干音,哪些音是需要延長的,哪些音是裝飾性的。在縱向上,織體的高低聲部它們處在最高和最低的位置時無疑是很重要的,由此來勾勒織體的輪廓,也最容易被耳朵捕捉到,同時也更能體現作品這部分的情感。正如這首《a小調圓舞曲》,這段音樂將織體中的四個層次清楚的勾勒出來,在這段音樂中旋律線條有意的避開典型的圓舞曲式,即強——弱——弱律動中的強拍上的重音,以此來形成與前后段落的對比情緒上的抒情性。
織體暗示著性格,正如這首《a小調圓舞曲》前奏的上下兩句在節奏上形成對比,在旋律上又相互聯系,進入中部時織體的微妙變化也可以更加清晰的暗示出音樂情緒的性格變化,更給人一種動蕩不安的感受,不僅調式調號轉變還加入了大量的裝飾音,伴奏織體也比呈示段活潑許多,暗示出呈示段與中段在情緒上的不同,對于演奏者演奏時觸鍵力度、速度有著重要意義。
和聲是構成一部作品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和聲相對于旋律說是比較理性的,而所有的和聲手法都是為了表達情感需要而存在的。這首《a小調圓舞曲》作品中的前奏是典型的肖邦式伴奏將最低音A持續,情感上來講,這個持續背景其實就是給了聽眾一個安靜純潔的基礎,而其他在此基礎上的高音,則是音樂本身想要讓聽眾體會到的東西,沉重、哀傷這些情感的表達正是因為持續低音A與其他高音的差異對比,才凸顯了音樂的真實情感,對它的表達也更加清晰。
在這首作品中由呈示部進行到中部通過不同的調式不同的音高以及和弦使樂句在色彩上得到一種黑暗與光明的對比,這里跟前段描述有著異曲同工之效。這部作品調性是a小調至53小節進入A大調,從而形成a小調與A大調交替,音樂的色彩和情緒也隨著調式的改變和音區的升高從陰暗悲傷變的逐漸明亮起來,但在69小節又還原到a小調,伴著些許臨時升降記號又一次的大小調交替,色彩又轉向了陰暗悲傷,音樂真正確立了a小調的性格,而這一次確立是與樂曲開頭a小調相同。可以看出作品的主要調性確立通過這樣的途徑:主調——A大調——主調,這一連串的交替及帶來的和聲色彩變化,主觀感受上更加直接,既能默示某種深奧的哲理,又能表達曲子里微妙而幽深的情感,同時他也不是直接和聽眾在思想上建立聯系,而是直接與觀眾的情感相連。
情感的解讀不是單一方面的,作品本身情感是一方面,對于聽眾來說,他們從作品中感受到的又是另一方面的情感。
這首《華麗大圓舞曲Op.34 No.2》初稿時定為《a小調圓舞曲》,是肖邦在維也納的時候,把這首曲子獻給了他的好朋友C·伊夫里男爵夫人,從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開始旋律音區位于低音區略顯沉重緩慢,所以整個引子部分在作品演奏方面會略顯出一種沉重感。同時,聽眾也會伴隨著這份沉重感開始去感受音樂,整體上來說,引子部分帶給聽眾了一種緊迫感,熟知這首曲子背景的人會聯想到當時波蘭的境遇,即國家的破裂,即使對這段歷史不熟悉的聽眾,也會產生這種緊迫壓抑的感覺,特別是第5和13小節的顫音,更是讓聽眾內心的緊張得到擴大,以這種方式把聽眾帶入音樂當中,最后又歸于平靜。
第一部分,上半部分旋律開始較緩慢,音符時值較長且分散,主旋律進行到右手,這里承接了前面的引子部分,讓聽眾從壓抑當中走出來,內心變得漸漸明亮起來。而后旋律走向小高潮,節奏適當的漸快,旋律變的密集且高亢,清脆且嘹亮的高音使人產生頓挫感,一層一層的把觀眾的內心拉回平靜。在情感方面,這部分的單音,就好比作一個單身已久的人,孤獨寂寞,內心渴望著愛情友情,聽眾們也可以隨著這部分音樂,明顯的感受到曲子里的情感,讓人變得舒心、平和。
第二部分中段部分進入一個新的材料,右手主旋律節奏從頭到尾略顯緩慢,音與音之間極為分散,左手節奏為極為典型的圓舞曲節奏型,通過對這段材料的分析,雙音的出現加快了曲子的旋律進行,心情變得愉悅起來,情感上面可以說表現的柔和輕緩了一些,聽眾也會感覺到情緒上的波動,就像是饒有興致的看著一對快樂的情侶跳著一曲華爾茲,就連聽眾也沉浸在音樂里的甜蜜意境之中,在這個地方,作品本身和聽眾之間有著相同的情感。
第三部分為再現部分,曲子的調式調性完全回歸主題,旋律緩慢進行,音符時值較長且分散,主旋律進行在右手的高音區,情感上又變得緊張壓抑起來,好像要把聽眾從夢中拉回現實一樣。尾聲曲子的調式調號又回歸到臨時調號,材料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分散結合,整體節奏較先前兩段較為快速,調號還原到a小調。最后旋律又回到第一部分終止再完美結束。
這首《a小調圓舞曲》,不僅能表達他當時內心的想法和高水平的才華以及對C·伊夫里男爵夫人的一種欣賞。在這樣動蕩不安社會變革時期遭遇下受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變革中創作出的《a小調圓舞曲》,肖邦也自稱這首作品為“憂郁的圓舞曲”。作品本身的情感,和聽眾所感受的情感基本趨于一種吻合的態勢,情感上的“自然”比真實重要,意思就是聽眾所感受到的要比單純耳朵聽到的重要,情感是一切藝術存在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