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黃瀅
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及其培育
許黃瀅
[福建江夏學院]
研究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已成為當下改進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現實需要。本文在對福州地區J大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合抽樣訪談調研的基礎上,厘清當下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面臨的現狀,分析影響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的因素,尋求新時期文化自信融入培育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的有效途徑,以期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
文化自信;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培育
作為中國互聯網忠實擁躉的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上的言行,即其網絡道德水平,關系并彰顯出一個社會的文明水平。文化自信是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勢下,對傳統思想價值體系及文化的認同與尊崇。研究新形勢下如何將文化自信融入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思想體系的建構、認同及培育之中,尋求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的有效途徑,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任務和新挑戰。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對其文化理念和文化觀等的充分認可與積極實踐,并對其文化生命力抱有堅定的信念。[1]它是國家或民族對自身文化及理念的肯定和發揚。一個人如果缺乏對國家或民族文化的自信,就難以尊重既有的歷史文化并與之產生共鳴,也難以在國際文化交流往來中擁有話語權和主動權。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一起生活和言行舉止的標準。基于互聯網發展而形成的網絡道德,是社會道德在互聯網世界的再現。它按照善惡是非標準,通過社會風俗習慣的無形之手,去協調網絡社會的各種關系及其行為。[2]在現實社會中,人們要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在網絡社會中,網民也有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需要恪守。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道德亂象,如惡意泄露他人隱私、粗俗用語、網絡霸凌等越發頻繁,極大程度阻礙了網絡社會的和諧發展。道德認同是一個人基于認識判斷和情感,在個人思想、言行舉止上承認并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指大學生基于對網絡道德本質的正確理解,從內心認可、尊重并踐行網絡道德。它是大學生道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僅是在觀念上的認同,更是在情感和行為上對網絡道德的依賴。
本研究在福州地區J大內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佐以抽樣訪談。本次調研依托輔導員發放問卷1350份,收回有效問卷1293份,有效率達到95.78%。調研內容主要涉及大學生對常見網絡行為及網絡道德認同的觀點與態度。
筆者對回收的所有有效調研樣本及訪談材料進行了梳理和研究,認為新時期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網絡道德意識的主流形體總體是堅定、積極、向上的。首先,政治立場堅定。87.33%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在網絡上他們關注國家的時政新聞,能夠主動運用網絡力量維護國家形象和社會穩定和諧。其次,更加自主獲取知識。網絡的發展擴充了大學生取得知識、信息的途徑。90.2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網絡讓他們更加自主地獲取知識,涉獵感興趣的領域。第三,運用新媒體關注社會熱點。受訪的大學生中有64.17%的人表示對網絡熱點事件、網絡流行詞等較為關注。98.34%的受訪對象表示善于使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網絡互動、訊息查詢等。
互聯網的發展在積極影響了大學生的同時也產生了消極作用,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網絡價值觀混亂。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阻隔,加速了全球的各種文化思想的交流、摩擦與融合,尤其是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滲透,嚴重沖擊了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文化意識和道德認同,導致大學生價值觀混亂,甚至出現偏離現象,諸如“潔潔良”事件時有發生。第二,網絡道德意志弱化。16.4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出于獵奇心態及青春期躁動等原因,瀏覽過一些不健康的網頁視頻等,有7.60%的人認為,在網絡上可以自由發表言論而不受約束。網絡信息琳瑯滿目,模糊了大學生的主觀價值標準和是非觀念,削弱了道德意志。第三,網絡道德情感麻木。網絡社會比現實社會更加寬松自由,不少大學生沉迷網絡,38.1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在網絡上可以施展自身才華、發揮優勢。在失意時,可以通過網絡尋求安慰和滿足感。大學生慢慢背離現實社會,對周圍現實社會環境的感知力與參與意識日漸淡化。
新時期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問題的產生是諸多因素的綜合結果,既有主觀因素,又有客觀因素,既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又遭到新形勢下價值觀的沖擊。部分原因在于大學生自身道德素養不高,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社會,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自制力。問題的根本在于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教育體系中文化自信的缺失。
1.家庭網絡道德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家庭成員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信仰等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建構與文化自信的培育起著重要作用。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不少家庭一味追求“高分”,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培養。一些家長對待孩子上網態度粗暴,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責任意識淡化,漠視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引發了大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得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滿時慣性地選擇網絡渠道進行宣泄,尋求心理慰藉和平衡。這些做法都不利于大學生正確網絡道德觀的構建與文化自信的養成,對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也起到了反作用。
2.學校網絡道德教育薄弱
從傳統教育體制角度出發,不少高校一直以來致力于智育教育,德育及校園文化建設長時間得不到重視。網絡道德教育明顯落后于網絡發展,這勢必影響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養成及大學生對網絡道德的認同。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亟待引起教育者的重視。校園文化環境,存在如涂鴉文化、宿舍文化、廁所文化等非主流文化,消極文化環境同樣影響大學生網絡道德的認同。此外,高校對網絡道德的相關制度保障不足。高校的規章制度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在大學生網絡道德方面,部分高校相關的制度缺位,沒有有效的獎懲機制,僅依靠口頭教育,難以警醒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同。
3.社會網絡道德教育缺失
社會是道德觀念和文化自信養成的大環境。受到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影響,魚龍混雜的社會環境下的網絡道德狀況著實讓人擔憂。當今我國社會文化環境中價值觀念呈多元化,傳統文化集精華與糟粕于一體。精華部分被大力弘揚和發展,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但大學生思想及行為反映出一些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如炫富奢靡、貪圖享樂、以自我為中心等。在當下網絡社會中,無中生有的言論層見疊出,蓄意炒作、惡搞歷史名人、詆毀他人的現象屢見不鮮。以上問題都影響著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及網絡道德認同。
在新時期全國推崇并踐行文化自信的這一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同現狀面臨挑戰,雖然有關部門強調要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但往往僅是簡單的理論說教。我們應當根據實際從文化自信出發探索有效途徑,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長期以來實施教育的主導思想。[3]在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教育除了抓好智育之外,德育尤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德的傳承與創新不容忽視。首先,培植愛國主義情懷。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對復雜的網絡文化的判斷力。其次,挖掘傳承誠信美德。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人們過去追求的“正心、誠信、修身、齊家”等美德對于當代大學生仍有借鑒意義。應充分挖掘并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尤其是要傳承其中的誠信思想、立身處世等內容,取其精華,汲取美德,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再次,堅持文化建設的開放、包容性。面對復雜的網絡社會,大學生應學會正視外來文化的挑戰,加強對外文化交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增強對不同文化的鑒別力,在洋為中用中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融匯中西,讓優秀的中華文化走出去,請優質的西方文化走進來。
自十九大以來,中央提出要全面加速網絡建設,優化網絡環境,推進網絡綜合治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網絡社會作為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各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應積極完善和加強網絡建設與監管,為培育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營造有利環境。第一,應用網絡技術完善網絡安全體系。[4]在云計算技術、大數據研究備受重視的大背景下,上至國家下至地方,各級負責網絡技術的機構部門要扎實提升技術審查的技能與強度,加大對網絡不良信息內容的篩選頻度和力度,為網絡安全技術防范筑牢第一道屏障。第二,完善網絡法規制度。目前在網絡環境監管方面,我國法律法規仍存在部分空白,需要不斷完善網絡法規建設,健全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為信息傳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培育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并遵守網絡法律準則,倡導文明健康上網,學會運用法律觀念辯證地思考對待網絡輿論事件,合法、合理地使用網絡信息,從正面引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認同。
在文化自信視域下,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育人合力,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首先,發揮家庭教育正面影響作用。大學生個人道德思想意識與品德的形成深受父母一言一行的影響。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正面影響作用。大學生網絡道德水平及認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網絡道德觀念及水平的決定,家庭良好的網絡道德認知能夠強化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其次,建設優質高效的校園網絡文化。高校應發揮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文化的正面有效影響。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各類文體活動與競賽,既能夠陶冶道德情操,緩解身心壓力,為大學生自我表現、展示才華提供舞臺,也能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促進身心健康。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注重培養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制力,提高對網絡信息的辨析能力,共筑健康、和諧的網絡文化環境。最后,加強經濟建設,優化社會環境。社會經濟形態和經濟發展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道德的發展水平。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基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從根本上說,道德認同也是一種對利益的認同。加強經濟建設,提升物質文化水平,著力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是為大學生網絡道德認同提供堅實的社會物質基礎和保障。
[1]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EB/OL].(2016-08-05)[2020-04-2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2]李玉華,閆峰.大學生網絡道德問題研究現狀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62.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R].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2010.
[4]徐桂林.全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網絡道德研究[D].安徽:安徽工業大學, 2015.
(責任編輯:趙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