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全國教育大會,還是各省的教育大會,均對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可以說,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既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和必由之路,也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趨勢和改革方向。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背景下校企雙方共贏發展的最佳途徑。
一、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國家政策的內在要求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被明確提出,這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職業教育高度重視的直接體現。2019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給全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電視電話會議的重要批示中,也提出要“推動產教融合,著力培育、發展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品牌專業,加快培養國家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對于廣大職業院校而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好國家決策部署,通過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足夠多的高技能人才,已成為各個院校在辦學實踐中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也是檢驗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一個重要指標。
2.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持
國家對職業教育高度重視,政策支持力度大,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配套政策較為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主線。1996年出臺的《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職業教育“應當試行產教結合”,最早確定了產教融合的法律地位。近幾年更是從國家層面上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利好政策。例如:2010年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2014年制定的《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均明確提出了制定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黨的十九大后,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進入新時代,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某種層面上也被提升到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更為重要的戰略地位上。
正所謂“教育興,國家興”。無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沒有職業教育作為支撐,是很難實現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效如何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而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則是影響職業院校辦學成效的決定性因素。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8年2月,教育部等6部委聯合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更進一步地從國家層面上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行了深入闡述。而河南省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是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河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試行)》等相關配套政策和文件,為河南省職業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
3.內在規律的強大驅動
按現代職業教育規律辦學,是職業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特色所在。職業教育最初目標,就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連。可以說脫離了實際的生產活動,職業教育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今天,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同樣需要與行業、企業緊密銜接,沒有行業、企業參與的人才培養模式注定是閉門造車,而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滿足不了市場與企業的需求。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標準要與企業需求的標準相統一,就要從五個方面做好對接:一是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二是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三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四是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五是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這是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
4.校企雙方的共同訴求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校企雙方的長遠發展,是實現雙方共贏的最優選擇。產教深度融合的內涵是校企互動、產教一體,融知識教育、素質教育、生產實踐、技能訓練、科研開發、管理經營和社會服務于一體。這種融合,打破了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職業與教育之間的壁壘,使企業與職業院校形成產教融合,“合作雙贏”的命運共同體,實現了良性互動的“共贏”局面。校企雙方合理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一方面職業院校可以與企業在課程建設、兼職師資、實習就業、教師下企業實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多層次,多方位與專業開展合作;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可以作為企業的員工培訓基地,企業可以成為職業院校專業教師的實踐基地和學生的實訓場所,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和學校的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是一種雙贏局面;第三是校企命運共同體有利于雙方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并將科研成果順利高效的轉化為生產力,從而助推企業技術革新、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實現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策略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對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對于職業院校和企業雙方的改革發展都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
1.深化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認識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認識產教融合在現代職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校企合作作為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制度,進一步提升產教融合的深度,在產與教、校與企的如何“融”、如何“合”上下工夫深耕細作、創新實踐,通過探索各種形式的工學結合模式,實現職業教育的知行合一。
2.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度和美譽度
習近平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現實的客觀情況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中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關注度和美譽度與高等教育相比是存在明顯差距的。當一種教育不被充分認可、不被充分關注的時候,再美好的計劃和努力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所以,在當前職業教育相對弱勢的教育形式下,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從觀念入手,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全方位地宣傳職業教育。同時,宣傳不僅僅是口頭言說,更要走出去,以身示范,實際展示,切實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重要性的了解、認知、認可和贊美。
3.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一方——企業,更需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產教融合當中來。目前,企業對于產教融合的投入和積極性不夠,為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首先要強化政策引導,通過獎懲、減免稅收、資金補貼等方式,鼓勵部分企業先行先試,對比可以借鑒德國的教育形式,將招生與招工緊密結合,讓企業來招工,然后委托學校培養培訓,激勵企業對員工培養的長效機制。出臺一些促進合作的制約性規章和辦法,健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政策,落實企業新型學徒制補貼政策,著力構建“政府牽線、校企對接、部門協調”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4.圍繞地方主導產業推進產教融合
職業教育是發展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生力軍,是社會和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職業院校務必樹立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理念,增強培養技能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教育部門及相關政府部門牽頭組建相應的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機構,共同推進職業院校專業規劃與地方產業規劃融合、新增專業與地方新興產業融合、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融合、技能人才培養與企業技術崗位技能要求融合,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
5.搭建研究平臺,推進產教研的深度融合
如果說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是一場巨大的改革與挑戰,那么建立“統一戰線”,搭建“研究平臺”就是必要的手段和途徑。一方面,職業院校要發揮專業技術人才優勢,有針對性地參與到企業的技術革新項目的研發中來,為企業進行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項目推進、課題研究、科研攻關等方面提供人力支持和技術咨詢、服務、開發和轉讓等服務,促進校企協同攻關,實現科學技術轉化的速度和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企業應積極接納專業教師到企業參與生產實踐,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要積極選派企業技術骨干到職業院校擔任專業教學任務,組建專兼結構合理的“雙師型”素質的優秀教學團隊,為學校的教學服務。
6.示范引領,強力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河南省教育廳等四部門印發的《關于實施河南省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工程的通知》(教職成〔2019〕408號)中,明確了河南省“中職雙高工程”建設的其中一項重點任務就是“著力提升產教融合水平”。以這一項目建設為抓手,將各立項建設的職業院校作為示范學校,支持他們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這些院校與行業知名企業牽線搭橋,創造條件,使他們在學生就業創業、文化傳承、社會服務和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度合作,實現校企共建專業、共擔課程、共編教材、共享師資、共享資源,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進而為更多的職業院校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上樹立標桿。
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實踐探索
回顧筆者學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實踐探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1.初級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政策的調整,筆者學校在歷經近20年的辦學發展后,繼續保持良好的招生形勢,并有一定的擴招。同時隨著國家經濟政策的轉變,筆者學校主動走出去,與鄭州本地一家大型商場在畢業生就業安置、企業用工等方面進行了合作。但是,這一階段的“校企合作”,還處于一種萌芽時期的初級階段,還停留在學校是學校,企業是企業“各自為戰”的階段,對“產教融合”的概念和認知還是遠遠不夠的。而在這一時期,筆者學校雖然開辦了一些校辦工廠和企業,但是也并未能很好地把工廠與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專業教學、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結合起來。
2.探索階段
經歷了21世紀初職業教育資源整合的陣痛后,筆者學校在校企合作的認識上有了顯著提升,實踐上有了質的飛躍。對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方面如何與行業、企業更有機地結合也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這一時期,學校立足鄭州,輻射全省,與更多的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實施了冠名班教育、訂單班培養,同時牽頭成立河南省現代物流技工教育集團,組建了校企合作委員會,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較之第一時期有了顯著提升。雖然對工學交替、產教融合形成一定程度的認知和理解,但在實際辦學實踐中,做得還遠遠不夠。
3.發展階段
2010年,我國明確了“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到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和產教融合逐漸成為職業教育界的高頻詞。這一階段,筆者學校在校企合作上邁出了更大的一步。以餐旅專業作為試點,與鄭州一家知名酒店合作辦學,探索實施了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服裝專業為試點,在校內引進了服裝企業,作為學生的校內實訓基地,兩個專業與企業的合作效果非常突出。但是在后期的合作中,由于辦學體制的束縛、有關機制的限制以及相關政策的局限性,雙方在深化產教融合上未能堅持走下去。雖然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嘗試未能取得理想的結果,但是為我校接下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4.提升階段
近幾年,職業教育迎來了改革發展的春天。國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這一時期,筆者學校深刻認識到要全面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必須根據學校教育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動與相關行業的知名企業緊密合作,在學生實習就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科研技術創新、服務社會等方面開展合作,并充分將企業大師傅的技術、先進的設施設備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等融入學校的專業建設、課程體系開發、人才培養、師資培養等方面中來。近兩年,學校以餐旅、汽車、服裝、形象設計等專業作為引領,與有關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在產教融合上進行實踐探索,并鼓勵更多的專業走出去聯系企業,結合專業特點,與企業開展形式多樣且富有實效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譜寫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奮進之篇章,我們既不能局限在教育本身自娛自樂,更不能框限于院校內部故步自封,而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在全社會范圍內調動更多的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積極參與、共同實踐。
(作者單位:鄭州財經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