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鵬
緬甸現有三個經濟特區,分別為日本參與開發的仰光迪洛瓦經濟特區、泰國參與開發的土瓦經濟特區和中國參與開發的皎漂經濟特區。從起步時間來看,土瓦經濟特區最早;從參與方的重視程度來看,中國政府對皎漂經濟特區的重視程度高于日本對迪洛瓦經濟特區的投入,但現在迪洛瓦經濟特區是三個特區中唯一投入運營并取得實際成效的。其建設模式已得到了緬甸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肯定,緬甸前總統吳登盛和現國務資政昂山素季都曾視察該特區并給予較高評價。
迪洛瓦經濟特區位于仰光東南約25公里處,占地面積2400公頃,現已入駐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110家企業,總投資額約為17億美元。該特區進展順利并能得到緬方各界的認可,既得益于日本政府與企業的密切配合,也受益于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小步快跑、循序漸進的開發思路 2012年談判初期,緬方就希望在迪洛瓦開發2000公頃的經濟特區,但日方認為風險太高,只同意建設200公頃,最終敲定的規模是400公頃。為展示其經濟發展成就,吳登盛政府一直希望在2015年大選前能擴大迪洛瓦經濟特區,但日方擔心大選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未同意擴建。待大選塵埃落定后,日本才在2016年同意擴建。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迪洛瓦經濟特區將開發進程分為不同的階段,上個階段完成75%后,才啟動下個階段的工作,根據招商進度確定開發進度。該特區目前分為A區和B區,A區的建設又分為兩個階段,2015年9月已全部完成;B區的建設分為三個階段,預計將在2021年4月全部完成。
兩國四方的股權結構 迪洛瓦經濟特區的實際運營商是緬日迪洛瓦開發公司(MJTD),該公司的股權結構為兩國四方的PPP股權構成,合資企業中,緬方占比為51%,其中緬甸迪洛瓦經濟特區控股有限公司(MTSH)占比41%,迪洛瓦經濟特區管委會代表緬甸政府占比10%;日方占比為49%,其中日本企業聯合體占比39%,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代表日本政府占比10%。這樣的股權結構既表明緬方是名義上的大股東,也使兩國政府和兩國的多家企業實現了利益捆綁,最大限度地分散了風險。
緬日迪洛瓦開發公司董事會構成也充分照顧了緬方的情緒和各自的特長。在董事會的九位成員中,有五位緬甸董事、四位日本董事,由緬方擔任董事會主席,日方擔任總裁和CEO。下設兩位副總裁,緬日各一位。這樣的結構既體現了緬方的控股地位,又保證了日方的實際運營管理地位。
日本政府與企業、投資與援助密切配合 迪洛瓦經濟特區本身是商業項目,但在項目籌劃和建設過程中,日本政府與企業、商業投資與政府援助密切配合,互相支撐,保證了該項目的成功。
2012年底,日緬兩國簽訂政府間協議后,日本官方發展援助的執行機構JICA就將迪洛瓦經濟特區及其周邊基礎設施改善作為“支持緬甸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第一個項目。2013年到2015年,JICA為迪洛瓦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提供了四筆貸款,總額為534.15億日元。
硬件建設與“軟件”輸出同步進行 在迪洛瓦經濟特區建設過程中,日本不僅輸出了道路、環境等硬件標準,還同時輸出了日方的管理、理念和制度等,使緬方逐步接受了日方的做法,并且成為緬方判斷經濟特區的依據。
2012年日緬簽訂迪洛瓦經濟特區協議后,日本就支持緬甸修改《經濟特區法》,并建立了該法的細則和迪洛瓦經濟特區管理的細則。JICA在向緬方提供貸款的同時,還向緬甸交通部派出了“交通政策顧問”,為緬甸政府交通規劃和港口建設提供建議。
迪洛瓦經濟特區有兩個地方值得學習與借鑒,第一,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目前已經提供了約兩萬個就業機會,75%的就業人口來自周邊地區。這成為了迪洛瓦經濟特區大受贊譽的重要原因。第二,較好地解決了征地和補償安置問題。征地問題是緬甸外資最難解決的問題。迪洛瓦經濟特區征地問題的解決既得益于日方征地前由日本企業、緬方政府及第三方公司合作進行了嚴格細致的調研,確定了補償標準等技術細節;也得益于日方熟練的公共外交技巧,能通過聽證會、研討會、培訓等方式與緬甸政府、非政府組織、失地農民進行溝通,未使征地糾紛擴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