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強 吳開興

摘? 要:基于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對河北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進行了改革和建設。通過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提升教師工程能力培養,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質量,切實保障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工程技術應用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效果和質量。
關鍵詞:新工科?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實踐教學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11(c)-0229-04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 ? ? ? ? ? ? ? ? ? ? ? ? ? ? ? ? ? ?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MA Yongqiang? WU Kaix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Province, 056038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as reformed and constructed. By optimiz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urriculum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improving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engineering ability,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ensuring the train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alent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實踐教學是工科高校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鞏固理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開拓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1]。2016年我國正式成為國際工程教育互認協議《華盛頓會議》的成員,2017年教育部啟動了“新工科”建設的研究工作。新工科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在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的要求高度契合[2-3]。
在傳統的地方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實踐教學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4-5]。河北工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從2009年至今近10年CDIO培養模式的教改基礎上,現以開展“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工程教育認證工作為契機,以促進工程教育質量為原則,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提升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逐步加強實踐教學方面的建設,旨在構建完善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1.1 完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在新工科與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遵循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和補充標準要求,按照本專業學生畢業要求對課程目標達成情況需要,結合畢業生、企業專家等反饋意見,對原有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進行優化調整[6],構建了注重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學分總計為39.125,占本專業培養方案總學分180學分的21.7%,滿足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不低于20%的要求;課程設置包括課程綜合性實驗、金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認識實習、課程實訓項目、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和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等,符合面向工程需要的完備實踐教學體系條件,滿足專業補充標準要求。
1.2 課程綜合實驗
課程綜合實驗含有實驗教學內容的課程涉及工程基礎類、專業基礎類與專業類等知識領域,共計36學時,3.125學分,滿足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所界定的課程范圍。該實踐教學環節依托“通信與信息技術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教育技術中心”平臺開展,并由專職實驗室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能夠100%開設并完成。
1.3 實訓項目
課程實訓項目包括電子技術實訓項目、單片機系統實訓項目、信息系統實訓項目、電子信息工程實訓項目、企業級軟件開發實訓項目等,共計13周,13學分。實訓項目的題目和內容緊密結合相關課程知識,面向工程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設計和研究的思想與方法,具備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的意識,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依托“通信與信息技術實驗中心”、“電工電子實驗中心”、“教育技術中心”、大學生“雙創”中心為平臺,有專職指導教師23人,外聘企業指導教師6人,每門實訓項目每個班至少安排2名指導教師進行指導,保證了該實踐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
1.4 實習
設有電子工藝實習、金工實習、專業認識實習、生產認識實習、畢業認識實習,共計12周,12學分。以上實習課程均為必修課程,滿足認證標準課程設置的要求。
近2年,學院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踐基地的作用,有組織地安排學生到這些基地進行鍛煉,讓學生充分接觸工程與生產一線,培養了學生與社會溝通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同時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和就業渠道,實現課堂與實習實訓零距離、學生與崗位零距離、使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1.5 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11周,11學分。專業制訂畢業設計的大綱中,充分考慮到復雜工程問題,課程目標中多處對應著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敦促學生達成課程目標,2019年該專業學生畢業設計課程目標達成度為0.778,說明了學生具有工程意識、協作精神及綜合應用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提高設計類課題數量及規范選題環節,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2019年畢業生設計類選題達到100%,其中部分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為外聘企業技術人員,學生的畢業設計課題由外聘指導教師結合企業生產進行確定,課題來自企業生產實際;加強畢業設計過程管理,對開題檢查、中期檢查、畢業設計(論文)的結題、答辯、歸檔幾個階段實行全程管理與監控,保證了畢業設計質量;制訂畢業設計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標準;通過團隊大課題和綜合性課題,使承擔各子課題的學生之間交流溝通協作,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及綜合應用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6 第二課堂實踐活動
第二課堂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兩部分,其中,大學生社會實踐包括:理論宣講、社會調查、學習參觀、生產勞動、社會服務、科技發明等多種形式;科技創新活動包括:學科競賽、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專利、科技創新活動、論文發表、著作、文化和藝術比賽、體育比賽等各類課外活動。將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納入培養方案,不設置學分,但依據《河北工程大學本科生學科競賽和創新學分管理辦法(試行)》,允許學生將創新學分進行課程學分置換。依托“通信與信息技術實驗中心”、大學生“雙創”中心等實踐平臺,保證了該部分實踐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
近2年,在本專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9余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2項,校級4項等。
2? 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2.1 專業實驗室建設
2019—2020年以來,通信與信息技術實驗中心累計投入100余萬元用于實驗設備的購置與自制,以及實驗環境的改造,進一步完善了多媒體實驗室、綜合布線實驗室、高頻電子實驗室硬件環境設施,設備完好率保持95%以上,有效地改進了專業實驗、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的教學條件。
2.2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為進一步優化本專業教學實習基地的布局和結構,提升優質資源條件,通過學校和學院兩級層面,與北京、石家莊、洛陽多個城市的企業單位共同建立了8個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習/實訓基地。2020年疫情期間,本專業與北京華清遠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課程實訓、實習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網上實踐教學合作,于6月份共同簽署新建1個實習實訓教學基地。
2.3 創新實踐平臺建設
繼續完善本專業三級遞進式創新實踐平臺建設[6],進一步優化整合校企各方資源,增強對大學生科技競賽助力和創業成果轉化的推進作用。同時,也為校企之間開展科研項目合作,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實現互利共贏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4 社會實踐平臺建設
本專業依托學校和學院優質社會實踐基地,堅持由學校、學院團委重點組隊與學生個人實踐相結合,努力擴大覆蓋面,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全面素質,尤其是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 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3.1 注重教師工程技術能力的培養和人才引進
學院成立青年教師培訓學校,依托相關政策措施,定期舉行各種專題培訓;學校還設有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結合不同教師各自特點進行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同時,本專業在人才招聘中也著重考查應聘者的工程能力和經歷。2019年12月,本專業從成都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引進博士1名。另外,聘請企業導師與學校教師一起指導實踐性較強的集中實踐環節,聯合進行人才培養,提升青年教師實踐能力,也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
3.2 發揮“雙師型”教師的作用
本專業有8位專職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占教師總數的34.8%,他們豐富的工程經驗不僅為課堂教學增添了大量工程實例,也為實習基地的搭建、企業導師的合作、現場教學的復雜工程問題解決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同時,對專業其他年輕教師的實踐指導起到了良好的“傳幫帶”作用。
3.3 加強專業教師的工程背景
學校學院鼓勵教師積極主持、參與橫向課題與產學研合作,鼓勵教師到企業工程實踐實習,提高工程能力。2020年,本專業有1名教師到企業鍛煉半年以上。目前,本專業專職教師中18位教師具有工程項目經歷,占教師人數的78.3%。
4? 結語
在新工科與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我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以成果導向為指導,以完善實踐教學軟硬件環境為前提,以培養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能解決復雜工程實際問題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構建了完善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提高了專業教學質量,培養了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吳何畏,孫艷玲,康慧.新工科及專業認證背景下實踐教學體系與平臺建設[J].科技創新導報,2020(16):207-209.
[2] 趙兵濤.面向國際證體系及新工科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5):9-12.
[3] 成寶芝,陳立勇,王健,等.應用型本科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9,39(3):114-116.
[4] 張潔寒,張瑜.基于新工科理念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探索[J].實驗室科學,2020,3(23):233-235.
[5] 鄭佳春,蔡偉清,吳一亮,等.電子信息應用型專業新工科實踐教育體系[J].集美大學學報,2019,20(4):79-83.
[6] 馬永強,吳開興. 高校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平臺構建探索[J].科技經濟導報,2019,27(2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