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恒麗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優化教學方式,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如何將《意見》落到實處,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目前最應該認真思考與積極實踐的。
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努力追求“讓學習真發生”,積極變革教學方式,逐步形成了“三圖五構”的教學模式。“三圖五構”主要是通過學生課前的自構、課堂互動交流中的自構與互構、實踐應用后的自構與互構,分別繪制“感知圖”“精煉圖”和“拓展圖”,在“三圖五構”的過程中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互動探究,不斷完善認知結構,讓學習真發生。
一、自構“感知圖”,讓自學看得見
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已成為很多教師的共識。但學生課前自學了嗎?學生會自學嗎?自學的效果如何?我們往往不得而知。如果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年齡特征,設計一份導學圖作為學生自學的“腳手架”,以上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復習)》一課前,教師為學生提供如下的導學圖,導學圖以“大問題”作為任務驅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學生在“讀—探—問—繪”的導學路徑指引下,對教材內容進行個性化的研讀,通過提煉要素、找關聯點、厘清邏輯關系等思考過程,將自學的所得入框,自構完成初步的感知圖(如學生作品1)。學生在自構感知圖的練習中,逐步學會自學、養成了自學習慣,更重要的是讓自學看得見,為接下來的課堂合作學習、交流對話和深層次的思維碰撞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形成“精煉圖”,讓探究真發生
有了課前的自構,學生就能帶著積累的經驗走入課堂,克服學生可能出現的依賴性或混亂狀態。只有當每一個個體對教材進行“學習化”的加工,課堂交流中才有可能引發思維碰撞,才有可能實現真探究。
課堂上,在同桌交流感知圖的基礎上,小組內再進行交流,學生進一步理清思路、明晰結構。全班交流分享時,小組全體成員上臺或講解或補充,在多元表征、多維詮釋、多方聯系、多變不惑的過程中,數學中的“理”更加明晰、“思”更加得法。
如下是《多邊形的面積(復習)》的課堂交流片段:
生1:我們小組從四個方面分享本單元的內容: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面積單位……(學生在展臺上邊展示邊說明)
生2:請大家看導圖,把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開,拼成長方形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可以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會思考、能概括,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生2:對我的分享,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生3:通過梳理,我們發現:多邊形的面積都是用轉化的策略,將未知的轉化成已知的來解決新問題。
生4:我補充一點,用轉化的策略還可以將不規則的圖形分割成規則的圖形,這種方法又叫“等積變形”。
生5:本單元還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如求草坪中小路的面積……
生1:對我們小組的匯報,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生6: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還有其他的轉化方法嗎?
師:會預習,善思考。能對同伴的分享進行追問,進一步激發大家思考。
生1:我們小組只整理了這種方法,有哪個小組還有新的方法嗎?
生7:我們小組在書后的《你知道嗎?》欄目中,還知道了“以盈補虛”的方法,這是我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一書中記載的。
上述片段中,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重構課前的“感知圖”。在自構與互構的雙線并進中,依托最核心的“轉化”思想,不斷地把新的知識和舊知識相聯結,逐步建構起清晰、系統的認知結構。如學生作品2所示,學生從數學知識、數學策略、數學思想多個維度構建了本單元的精煉圖,這樣的認知成果將進一步引領學生把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三、創建“拓展圖”,讓學習高階化
根據參與學習活動的心智屬性,可以將學習劃分為“低階學習”和“高階學習”。有高階情感(學習者處于探究真理、樂在其中的主動學習狀態)和高階思維(概括、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以及追問、比較等思維策略)參與的學習屬于“高階學習”,反之則屬于低階學習。完整的學習活動離不開“低階學習”,但僅僅停留在“低階學習”是不行的,因為“低階學習”解決不了復雜和抽象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高階學習”能力。
學生達到了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終止或暫停,而是形成了新的學習起點。在《多邊形的面積(復習)》一課結束后,筆者布置學生課后繼續通過互構和自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面積”進行深入探究,可以是對本單元學習的提煉總結和拓展應用,也可以是對相關新知的自主探究,創建本課教學內容的“拓展圖”,發展高階學習能力。如學生作品3,該生在關于“面積”的后續探究中,主動遷移結構,提出了“用轉化的策略能求出圓形的面積嗎?”的問題,雖然學生沒有正式的學習“圓”,甚至連圓的各部分名稱都不知道,但絲毫不妨礙他們的探究之旅。他們在嘗試轉化、主動轉化、應用轉化的剪拼過程中,結構化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高階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
在“三圖五構”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為學生的課前自學搭建“腳手架”,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自構“感知圖”,讓自學看得見;課堂中通過互構與重構形成“精煉圖”,讓探究真發生;實踐應用后通過互構和自構的再升級創建“拓展圖”,發展學生高階學習能力。學生始終立在課的中央,學生的數學知識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數學思維從“隱性化”走向“可視化”,數學理解從“淺表化”走向“深刻化”,學科素養的培育得以落地生根。
[本文系江蘇省教學研究重點資助課題“指向學習力提升的小學數學思維導圖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7JK12-ZA14)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