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洋
肺癌屬于臨床發(fā)病率、死亡率最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其對人體健康與生命產生極大的威脅。近年來,臨床統(tǒng)計肺癌發(fā)病率直線上升[1]。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約80%的患者就診時病情已到達中晚期,因此,臨床需要盡早發(fā)現肺癌,及時到院診治,以提高治療效果[2]。有學者認為,早期肺癌可以通過某些現象(間斷性痰中帶血、長期咳嗽、間斷部位出現不固定的胸痛、長期反復低熱)發(fā)現病情,盡早到院就診,以提高臨床療效[3]。目前,臨床在早期肺癌治療中,多采用手術治療,即肺葉切除術,通過對病變肺葉、淋巴結進行清除,控制病情進展。開胸肺葉切除術具有手術切口大、術后并發(fā)癥多等特點,不利于術后病情的恢復。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步,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應用于早期肺癌治療中,可有效縮小手術切口,減輕創(chuàng)傷,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復[4]。本研究選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68 例早期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比早期肺癌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與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2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早期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經術前CT 診斷、術中及術后病理診斷確診[5]。根據治療措施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4 例;年齡44~82 歲,平均年齡(63.41±10.91)歲;其中鱗癌19 例、腺癌11 例、腺磷癌4 例;腫瘤直徑1.2~4.5 cm,平均直徑(2.9±0.8)cm。觀察組男21 例,女13 例;年齡45~84 歲,平均年齡(64.20±10.88)歲;其中鱗癌18 例、腺癌11 例、腺磷癌5 例;腫瘤直徑1.3~4.4 cm,平均直徑(2.9±0.8)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者;術前分級Ⅱ~Ⅲ級者;意識清醒者;可能正常交流者;研究前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 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手術禁忌證者;轉移性肺癌者;肝病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取健側臥位,墊高胸部,經第6 肋間隙進胸,作15~20 cm 切口,術中快速做好病理組織冰凍,明確病變位置后,開展肺楔形切除,并送檢;明確病變肺葉,分離、結扎肺靜脈、動脈,病理肺葉支氣管做切斷、縫合,切除肺葉,之后清掃縱隔淋巴結,留置胸腔閉式引流,關胸,結束手術。
1.3.2 觀察組 采用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行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取健側臥位,墊高胸部,第7 肋間作1.5 cm 小切口作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對胸腔情況進行探查。之后于腋前4 肋間隙做操作孔(4 cm),術中快速做病理組織冰凍處理,明確病變位置后,肺楔形切除后送檢。確診后,腔鏡下單向式切除病變肺葉,之后對淋巴結進行系統(tǒng)性的清掃,對胸腔進行沖洗、浸泡,檢查支氣管是否有漏氣,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關胸,完成手術。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疼痛評分、術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評分:采用VAS 評分評價術后1、3、7 d 的疼痛評分,分值0~10 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嚴重[6];術后應激反應指標:C 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清前白蛋白。并發(fā)癥: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不張。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VAS 評分比較 術后1、3、7 d,觀察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術后3 d,觀察組C 反應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清前白蛋白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V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肺部感染1 例、心律失常1 例、肺不張1 例;對照組發(fā)生切口感染5 例、肺部感染4 例、心律失常1 例、肺不張2 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82%(3/34)低于對照組的35.29%(12/3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28,P<0.05)。
近年來,隨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不斷上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飲食習慣均得到顯著的改善,但因大環(huán)境質量的不斷下降,吸煙人越來越多、空氣PM2.5 含量的上升,使得肺癌發(fā)病率直線上升,對人們身體健康與生命產生嚴重影響[6,7]。早期肺部全身轉移、癌細胞淋巴結轉移率較低,在此階段,如及時開展有效的治療措施,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積極作用。目前,肺癌早期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即對病變肺葉開展切除術,以此來實現控制癌細胞淋巴轉移、其他器官轉移,抑制癌細胞增殖,從而提高臨床療效[8,9]。以往,傳統(tǒng)的開胸肺葉切除術具有手術視野廣、淋巴結清掃多等優(yōu)點,但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較大,極大地增加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術后24 h 疼痛感較重,不利于患者病情康復。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步,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的出現,術中通過對腋中后第7 肋作切口,將其作為觀察孔,并在電視胸腔鏡監(jiān)視下,于操作孔內清掃肺葉與切除淋巴結,有效減輕神經、背側胸壁肌肉損傷,具有創(chuàng)傷輕、疼痛輕、術后康復快等優(yōu)點[10]。此外,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在手術中,遵循了腫瘤外科治療原則,可對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有效延長患者生存質量[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拔除引流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而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具有顯著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是在微創(chuàng)技術下開展的,對機體損傷小,可減輕患者術后應激水平。觀察組術后應激反應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是在胸腔鏡監(jiān)視下進行手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有效減少或是控制并發(fā)癥的出現,提高術后恢復效果的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與開胸肺葉切除術相比,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效果更優(yōu)。但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對操作技術要求、設備要求較高,可對其進行深入完善與研究。
綜上所述,早期肺癌采用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效果遠優(yōu)于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其可縮短手術及術后觀察時間,減輕疼痛感及術后應激反應,減少并發(fā)癥,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