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距骨是足部重要骨骼,距骨骨折在臨床上并不多見,因距骨無單獨的血液供應,距骨有力的轉化與力傳導的重要作用,距骨骨折如治療護理不當,易出現較多并發癥,如骨折愈合畸形缺血性骨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等,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對距骨骨折施行骨折脫位復位內固定手術,并進行早期的康復鍛煉,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3]。本院對近年來收治的距骨骨折合并脫位術后患者應用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0 月~2018 年2 月本院78 例距骨骨折合并脫位術后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康復組,每組39 例。常規組男25 例,女14 例;年齡19~57 歲,平均年齡(39.4±6.9)歲;其中高處墜落傷9 例,車禍傷18 例,砸傷12 例;一型骨折8 例,二型骨折15 例,三型骨折16 例。康復組中男24 例,女15 例;年齡21~59 歲,平均年齡(38.7±6.8)歲;其中高處墜落傷10 例,車禍傷16 例,砸傷13 例;一型骨折9 例,二型骨折13 例,三型骨折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康復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如下。①制定康復計劃,距骨骨折合并脫位容易出現缺血性壞死,因此護士應根據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康復計劃,不同時期應有不同的康復目標,患者入院后,護士應為患肢進行消腫處理,防止軟組織粘連以及關節僵硬,有利于關節軟骨修復及踝關節功能恢復。②手術前指導:術前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神志,生命體征,患肢血運等,應讓患者保持臥床,及時包扎傷足,冰敷患肢,2 次/d,0.5 h/次,將患肢放于高處,以減輕水腫及疼痛,護士指導患者主動肌肉收縮練習,根據醫囑給予靜滴藥物等。③心理護理:患者意外受傷,會長時間不能下地活動,患者會出現焦慮,恐懼的心理,護士應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應告之患者手術效果,術后康復內容,術后注意事項及配合,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對治療充滿信心,從而較好地配合手術、康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④術后康復:a.手術切口及患肢的護理:手術后密切觀察足趾的血運、感覺、毛細血管充盈反應,防止足趾包扎過緊導致的血液循環障礙,注意切口滲血情況,可將患肢抬高,利于消腫,減輕切口張力,利于傷口愈合,傷口放置橡皮引流,24 h 拔出。遵醫囑給予抗炎藥物治療,使用冰袋冰敷,減輕腫脹;b.足踝功能練習:手術后第1 天即進行足底泵治療,足底泵由膨脹的足底緩沖器和腳套組成,足底緩沖器通過軟管、壓力泵產生壓力壓迫足底靜脈,使血液流向足背部,使靜脈血流加速,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小腿肌群的靜態收縮和放松練習,2~3 次/d,20~30 min/d。踝關節、膝關節不能活動,防止影響骨折的穩定性[4];c.關節練習:術后3 d 對踝關節進行伸、屈練習,方法為平臥床上,腿伸直,踝關節屈伸,屈伸5~7 次/min,2~5 min/次,3 次/d。手術后4 d,按摩足趾、踝關節、膝關節,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及疼痛;根據患者病情逐漸增加下肢活動度,直到下肢達到正常為止;對踝關節的活動量及范圍逐漸加大,練習60~100組/次,鍛煉3次/d,手術后7 d 鍛煉踝內翻及外翻;d.紅外線頻譜于術后2 d 患肢照射,40 min/次,2 次/d,有利于炎癥消散,消除水腫,促進血液循環[5];e.行走練習:患者手術后2 周,病情穩定,可以讓患者拐杖行走鍛煉,護士應陪同,防止摔倒,先雙而后再用單拐,先床邊雙拐站立,而后 再繞床周行走,患肢不可負重[6];f.出院指導:出院前將出院后的康復計劃通過訓練手冊的形式發放患者,囑患者按手冊上的要求對踝及膝關節進行鍛煉,根據病情進行負重練習。將所需藥物用量告之患者,告之隨訪時間,護士每周電話隨訪。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踝關節功能優良情況以及住院、骨折愈合、負重行走時間。判定標準:優:踝關節功能恢復正常,X 線檢查顯示骨折愈合;良:踝關節輕微腫脹,活動度恢復3/4,X 線檢查顯示骨折愈合;可:活動度恢復1/2,輕微疼痛,X 線檢查顯示輕度畸形;差:不符合上述標準患者[7]。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情況比較 康復組踝關節功能優良率89.74%高于對照組的61.5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踝關節功能優良情況比較(n,%)
2.2 兩組住院、骨折愈合、負重行走時間比較 康復組住院時間(26.6±2.3)d、骨折愈合時間(59.6±2.3)d 均短于對照組的(35.3±1.9)、(73.5±4.4)d,負重行走時間(53.6±4.6)d 長于對照組的(39.1±2.3)d,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住院、骨折愈合、負重行走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住院、骨折愈合、負重行走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距骨骨折在臨床上并不常見,是全身骨折性疾病中發病率較低的骨折,距骨骨折后如處理不當易出現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畸形愈合等,因距骨是足部重要骨骼,愈合不良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8]。對距骨骨折合并脫位的患者,除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處,應用合理有效的護理能促進患者傷口愈合,利于踝關節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組踝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住院、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負重行走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應用于距骨骨折合并脫位術后患者,可促進患者康復,利于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并能密切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適宜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