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春
(江蘇省揚州中學 225009)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選擇題的最后一題(第21題)考查了高中物理一個常見的問題——動態平衡問題,但是,其解法并非都很常見,下面從多個維度對此題進行賞析.


A.MN上的張力逐漸增大
B.MN上的張力先增大后減小
C.OM上的張力逐漸增大
D.OM上的張力先增大后減小
解析由題意可知,重物在變化過程中受重力G、繩MN拉力TMN、繩OM拉力TOM,在某一時刻受力分析示意圖如圖2所示.

解法1 正交分解法
以M為原點,沿水平方向建立x軸,沿豎直方向建立y軸,如圖3所示,設繩OM由豎直逆時針轉過φ,則此時繩MN與x軸夾角為φ+90°-α(此式為負值時表示MN在x軸下方),根據平衡條件得
TOMsinφ=TMNcos(φ+90°-α),
TOMcosφ+TMNsin(φ+90°-α)=G.

由于G和α均保持不變,而在OM由豎直被拉到水平的過程中,φ由0°緩慢增大至90°,故TMN由零逐漸增大.α-φ逐漸減小,且由鈍角逐漸減小為直角再減小為銳角,故TOM先增大后減小(當α-φ=90°時,TOM最大).故選AD.
解法2 正弦定理法

將圖2三個力平移為矢量三角形,并設力的矢量三角形的內角如圖4所示.由正弦定理得
由于重力G的大小、方向均不變,兩繩的夾角α不變,而圖4中β=π-α,則β角也不變,故裝置在逆時針緩慢轉動過程中,上式比值為一定值.由題意得,γ由0°逐漸增大至90°,故TMN逐漸增大.又θ=α-γ,故θ逐漸減小,且由鈍角逐漸減小為直角再減小為銳角,故TOM先增大后減小(當θ=90°時,TOM最大).
解法3 輔助圓法
根據圓的性質可知,同一條弦對應的圓周角相等.而裝置在逆時針緩慢轉動過程中,由解法2分析可知,圖4中G和β始終保持不變,故可以反推,圖4中TMN、TOM連接點的運動軌跡必定是圓,且此圓即由TMN、TOM、G所構成的矢量三角形的外接圓,如圖5所示(實線為末狀態).初始狀態,TMN=0,TOM=G.由圖5可以直觀看出,把整個裝置逆時針緩慢轉過90°的過程中,TMN從0逐漸變為直徑,故TMN逐漸增大,TOM先從弦變為直徑再變為弦,故TOM先增大后減小.

解法4 等效法
題中“將重物向右上方緩慢拉起,并保持夾角α不變.在OM由豎直被拉到水平的過程中”,可等效為“整個裝置不動,把重力方向順時針緩慢轉過90°(重力大小不變)的過程中”,這樣由“兩個力方向在改變”轉化為“只有一個力方向在改變”,問題得到了大大簡化.顯然,等效后的重力G矢量的箭頭端的變化軌跡是以重力G的箭尾端為圓心、以重力G大小為半徑的圓,作出TMN、TOM、G所構成的矢量三角形動態變化示意圖如圖6所示(實線為末狀態).由于重力G的大小和β是定值,故由圖6可以看出,在G順時針緩慢轉過90°的過程中,TMN逐漸增大,TOM先增大后減小(當G與TMN垂直時,TOM最大).
評析這是一道三力動態平衡問題,由于有兩個力的方向同時在變化,而常用的合成分解法、相似三角形法等解法很難奏效,不少考生感覺難度較大,短時間內甚至束手無策,因此需要另辟蹊徑.以上探討了四種解法,從數學角度看,前兩種解法屬于代數法,后兩種解法屬于幾何法,從解法1到解法4基本上越來越簡便,而對于選擇題這類“小題”,在考試時盡量不要“大做”,我們應倡導考生更善于應用后兩種幾何方法求解.

母題如圖7所示裝置,OQ桿豎直,OP桿水平,AC、BC兩根輕繩拉住一球,其中AC繩水平.現保持兩細繩間的夾角不變,若把整個裝置順時針緩慢轉過90°,則在轉動過程中,設AC繩的拉力為F1,BC繩的拉力為F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F1先減小后增大 B.F1先增大后減小
C.F2逐漸減小 D.F2逐漸增大
啟示上述母題是平時教學中曾經出現過但又不很常見的一道老題目,用前面四種解法均可解出答案為BC.顯而易見,本高考題來源于上述母題,兩題十分相似.因此,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考生應全面夯實基礎,努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方位掌握各種題型及其解法,既要對常見題型爛熟于心,也要對非常見題型刻骨銘心,這樣應對高考時方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