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磊
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打造需要立足于內需實現升級,如何在城鎮化建設中把這一內需潛力發掘出來,是當前重要的課題。
一、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理論
(一)產業結構轉換升級促進城鎮化發展
我國“四化”同步發展要求也明確提出,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發展歷程明顯表現出,在隨著農業勞動力人口逐漸轉移的過程中,人口向城鎮集聚,城鎮化得到發展,當人口轉移的邊際效益和城鎮可容納的邊際效益相等時,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農民的市民化效益達到最高,當越過這一臨界值,城鎮的接納能力達到飽和,人口繼續轉移將會帶來“城市病”,這是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特大城市所遇到的難題,所以城市的發展有臨界值,但同時這一臨界值也是一個納什均衡,當城鎮化達到臨界值后,由于技術的提高而帶來的產業結構轉換,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級化會帶動城鎮接納能力的增加。縱觀世界城市化歷史可以發現,世界上每一次產業革新和技術升級都將城市化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錢納里和塞奎因(1975)提出了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比較的世界發展模型。該模型指出,在發展的初期,城市化是由工業化推動的,受到工業化初始推動的城市化以越來越快于工業化的速度發展,工業化的速度開始滯后于城市化進程。
從以上相關理論分析中可以看出,城鎮化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發展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兩者之間具有很好的線性相關關系,城鎮化的發展得益于產業結構轉換,城鎮化的發展只有以產業結構轉換升級為前提,才能使得城鎮化能健康發展,否則,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我國在推進的城鎮化建設也必須遵循此規律,以產業結構轉換升級帶動城鎮化建設。
(二)城鎮化發展帶動產業結構轉換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可以分為供給導向型升級和需求導向性升級。供給導向性升級主要指由于新技術的產生和管理流程的改變等,使得產業結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其中新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是導向型產業升級的主要途徑,新技術的應用主要來自于自身研發和引進兩種,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大量企業的實力不足以支撐自主研發所產生的巨大費用和抗拒新技術研發的失敗等,所以供給導向型產業升級主要依靠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來實現,但同時由于有條件的引進技術會產生許多附加性的要求,使得企業自主發展受到限制,當然并不是說技術引進不可取,在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按照比較優勢理論等研究,我國引進技術帶動產業升級,是目前的重要途徑。需求導向型的產業升級,主要指由于市場和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倒逼或主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載體。
城鎮化建設不僅能夠擴大投資,而且能夠帶動消費,城鎮化的投資不在局限于固定資產的擴大,更多考慮的是民生投資,城鎮化建設帶動的消費,不在局限于政府和企業的消費占比較大,更多的應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消費上升。城鎮化建設能夠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如下:
(1)創新能力。創新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但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意的出現需要一定的環境,在農村分散的居住方式和小農經濟市場交易模式下,創新能力的培養環境幾乎不存在,廣大農民囿于其“一畝三分地”,對新型交易方式和種植方式無法產生更強烈的感覺,造成了我國農村仍然和幾百、幾千年相似的情況。在城鎮化過程中,農民接觸的市場交易范圍擴大,接觸的到不同思想和背景的人員,這些影響因素自然能夠帶動眼界的開闊和思想的活躍,同時在第二、三產業發展的環境中能夠帶動創新力的培養,這是小城鎮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礎。
(2)集聚效應。人口的集中帶來規模效應,降低產業升級的成本。第三產業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生產和消費在時空上的高度一致性,第三產業不像工業那樣生產在甲地,消費在已地;二是要求在有效的交通半徑內,經濟必須有一個最低的“門檻規模”,也就是說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人口必須集聚到一定規模,第三產業才能通過均攤降低成本,才能越過盈虧平衡點,才能作為產業來經營并形成有效率供給。
(3)消費結構。消費結構是需求導向型產業升級的重要因素,以第三產業發展為基礎的人口集聚過程中必然帶來與農村不同的消費結構和消費層次,由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消費結構和層次也將更廣泛和高級,從而對產業結構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4)民生投資。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推力。以前以工業化為主的投資在促進經濟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和產能過剩等問題,而在城鎮化建設中農民向市民轉化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身份的改變,更多的是享有與城鎮居民相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這些投資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新的突破口和思路。
(5)素質人才。產業有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中,人才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城鎮化的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但目前農民的素質決定城鎮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缺乏,所以城鎮化發展的前期階段應通過降低產業層次要求,讓農民通過“干中學”提高自身素質,當農民素質得到提高后便有能力進入到更高層次產業就業,產業結構層次也就隨之得到提高。
二、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結構的關系:J市數據分析
(一)指標選取
(1)城鎮化率指標。本文在研究城鎮化與產業升級之間關系時,采用J市統計年鑒中在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人數占全市分行業從業人員的比重衡量城鎮化率。城鎮化的兩大定性指標為人口向城鎮集聚和農業人口向非農轉移,所以統計年鑒中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人數指標集中了這兩大定性指標,之所以選擇全市分行業從業人員數作為分母,是因為浙江作為外來務工大省的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而城鎮化戰略是國家層面提出的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J市作為全省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在城鄉一體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以行業就業人口數來計算城鎮化率具有一定的說明性和趨勢性。
(2)產業結構指標。產業升級的途徑有產業間和產業內部升級兩種,產業間的升級指有相對比較收益較低的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產業內部升級則指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生產工藝流程的改變和管理經驗的提升等,產業內部有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發展。本文主要研究各次產業之間在推進城鎮化發展和城鎮化為產業升級提供平臺和載體中的作用,故第一種產業升級的方式是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指標,分別用J市各次產業增加值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作為產業結構轉換的相關指標。
(二)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原理和模型
(1)灰色關聯的模型及分析過程
首先,確定進行關聯分析的參考序列。即是確定系統之間或系統內部各因素的數據,設[xn=xn(k)/k=1,2,3???n]為參考序列,[y1=y1(k)/k=1,2,3???i,(i=1,2,3???m)]為比較對應序列,其中k表示不同的時間。
其次,對確定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在進行數據處理時,兩組數據的計量單位不一致,不能進行直接的比較,對數據無量綱化處理一般采用初值化無量綱處理,公式為:[xi(k)=xi(k)xi(1)],其中[x1]為原始數據,[xi(k)]則為進行初值化處理的無量綱數據。
最后,根據無量綱化處理的數據,進行求關聯系數和關聯度。灰色關聯系數公式為:
其公式中,[ξi(k)]則是比較數列[y1]對參考序列[xn]在k時間的關聯系數,[ρ]是分辨系數,其取值在0和1之間,系統一般默認都取[ρ]=0.5。將各年的關聯系數進行平均即可得出關聯度。根據灰色關聯分析理論,關聯度數值的大小則反映該比較因子的重要性,關聯度數值越大,表明因子的作用越大,其評價也就越好。
(2)數據分析
根據指標選取說明,本文選取J市統計年鑒(2003-2012年)數據進行分析。根據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經過計算整理形成表1的J市城鎮化與產業結構各指標的初始分析數據。
對上述數據進行初值化和運用灰色關聯系統軟件進行運算,得出J市城鎮化與產業結構的關聯度(表2)
表2. J市城鎮化與產業結構關聯度
[一產占比 二產占比 三產占比 工業占第二產業比重 0.996213 0.933249 0.998619 0.998641 ]
從表3可以看出,J市城鎮化發展與各次產業結構都具有較高的關聯程度,其中與工業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關聯程度最高,而且保持較好的穩定性;第一產業占GDP比重與城鎮化關聯程度較高,但是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不穩定關系,第二產業占GDP比重與城鎮化的關聯程度最小。其中第三產業和工業占第二產業比重與城鎮化關系最大,這即是第三產業和工業制造業的發展趨勢與城鎮化趨勢相似,第一產業的關聯程度高于第二產業,這與產業結構與城鎮化的理論相違背,可能的解釋是J市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使得第一產業轉移勞動力已經基本完成,在第一產業就業和第二、三產業就業之間的差距小于全省和全國的其它地方。
(3)結果分析
城鎮化的發展是以就業人口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聚集的過程。在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就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門檻最低,這一方面因為第三產業以相關服務業為主,另一方面也因為第三產業具有較強的就業吸納能力,第二產業由于絕大多數行業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行業,城鎮化的發展應該在帶動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中的工業轉型升級具有更高的效應。按照理論來說,第一產業在城鎮化發展中的地位應該是下降的,也即關聯程度不高,但是運用灰色關聯系統計算出來第一產業占GDP比重與城鎮化具有很高的關聯程度,第一產業在城鎮化建設方面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對于其農業的轉型升級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主要應該以農業產業化發展為城市發展提供保障和根本。按照本文的研究思路,還可以根據灰色關聯模型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具體的行業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各行業在城鎮化建設中的關聯程度,但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三、政策建議
(1)就地產業化是可行的農業升級路徑。城鎮化建設與農業具有密切的關系,農業的低附加值和“靠天收”的情況需要得到轉變,農業的就地產業化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附加值,而且能夠為城鎮化的興起和建設提供動力,這一模式在有些地方已經得到很好的驗證。J市農業發展的特色即是農業的就地產業化,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以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就地進行城鎮化,這是城鎮化建設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最穩固和可行的城鎮化,同時以農業的就地產業化帶動第一產業的升級,城鎮建設和第一產業的升級在農業的就地產業化中得到良性的結合。
(2)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紅利仍然存在并起著重要作用。當前各地主推戰略興新型產業是必要的,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在我國仍然有大量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出來的現實背景下,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過程中,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戰略性新型產業的作用有待商榷。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對產業工人的素質要求方面較低,同時能夠吸納大量農村轉移人員就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集聚而形成的城鎮在我國并不少見。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城鎮化發展的規律具有內在一致性,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仍然沒有完成,當勞動密集型產業紅利拐點出現的時候,也就是我國城鎮化建設進入更高階段的時刻。
四、結束語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需要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在當前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需求側改革也在持續發力,城鎮化建設作為一種戰略被提出來,能夠產業集聚、人口集聚、消費創造以及創新擴散等方面倒逼或助推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更多發揮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能,城鎮化建設的研究也值得繼續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朱燁,衛玲.產業結構與新型城市化互動關系文獻綜述[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9(09):113-115.
[2]彭紅碧,楊峰 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4):75-84.
[3]林國先.城鎮化道路的制度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8—12.
[4]辜勝阻,李正友.中國自下而上城鎮化的制度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1998(2):60-70.
[5]劉潔泓.城市化內涵綜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