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
去年12月13日,在廣州貨運港口,一艘海運船只緩緩駛來。當它越靠越近,岸邊的歡呼聲也越來越熱烈。“到了到了,終于到了。”人群里,幾乎每個人都舉著手機“記錄”這艘大船的到來,他們興奮得像候在機場外追星的粉絲。
這是一艘在海上航行了20多天的貨船,紅得發黑、猶如牛眼睛一樣大小的車厘子,正是這艘船的座上賓。13日這天,是去年國內第二艘進口智利車厘子海運船靠岸的時間。在它之前,已經有一艘海運車厘子船只從智利運抵香港;在它之后,還將有海運貨船陸續抵達。
圍觀的人大部分是在國內做進口車厘子分銷生意的,他們中有品牌店的大采購,有個體經營者,也不乏專程趕來打探消息的業內人士。
每年11月份,進口車厘子開始在中國大量上市,智利、澳洲是中國主要的進口車厘子產地,尤其是前者,由于8成以上的產量都出口到了中國,智利在中國打通了一條標準化的供應鏈。
雖然看似不愁賣,進口車厘子卻在采購、運輸以及價格分級等環節,爆發出連鎖“矛盾”。而這些問題最終都指向車厘子的終端零售價格。
《商界》記者從去年11月初開始調查了解到,電商平臺、傳統連鎖賣場和水果品牌商相互抱團,是今年比較突出的現象。它們整合各自在采購、物流等方面的優勢,直入智利、澳洲等車厘子原產地采購。包機直采的車厘子與原產地官方出口的空運貨幾乎同時間抵達國內,甚至更早,它們因此得以搶占部分有利的時間和渠道窗口。
沿用到店、到家的新零售模式,電商平臺介入進口車厘子的傳統供應鏈渠道,成為市場一大看點。面對這股力量的圍剿,車厘子在銷售端的商品品類競爭變得愈加激烈。
“上旬等飛機的貨,下旬等船,每天都在等。”連續做了多年車厘子生意的付女士告訴《商界》,等到最新一批海運車厘子到貨時才發現,“好的貨在廣州就被(批發商和分銷商)瓜分了,到了我們這里,很多都是被挑剩的。”
2019年12月22日冬至這天,開網店主營各類“尖貨”的八萬哥在車厘子批發市場上轉了一大圈,最后都沒挑到一顆。當天下午,他和做生意的朋友商量,干脆親自去趟廣州,到第一現場去“搶”。
當采購和分銷環節的優勢被各種技術手段瓦解后,傳統進口車厘子這門生意變得愈發撲朔迷離。掌握渠道話語權的商家們突然發現,失去“車厘子自由”的那個人并非消費者,而恰恰是他們自己。
2019年12月17日晚上8點過,在朋友圈賣貨的八萬哥更新了一個小視頻:一個人手握方向盤,正駕車趕路。配文寫到,他的朋友正開著貨車從重慶趕赴廣州江南市場,去一線批發市場親自挑選“尖貨”。
事實上,早在2天前的15日下午2點,首批抵渝的智利海運車厘子已經開柜、供應各級分銷商了。但八萬哥一顆也沒看上,他嫌他們小了。
車厘子屬于櫻桃的一種,由于個頭較大,在歐美國家也被稱作“大櫻桃”。產于智利、美國、加拿大等美洲國家的車厘子通常個大皮厚,是出口中國市場的主力軍。
近年來,在中國消費市場上,車厘子在零售終端流行比誰的“個頭”大,市場上普遍用“J”(1J約有26-28mm)作為大小單位,從1J到4J,數字越大代表車厘子品質越高—甜,成色好,口感扎實。而這樣的產品分級為日后的層層分銷創造了“轉移”機會,同時也徒增了不少渠道商的配貨煩惱。
《商界》記者采訪了解到,去年12月初開始,車厘子在國內港口靠岸時,大量經銷商早已等候多時。由于海運貨船只在香港、廣州等為數較少的港口靠岸,這注定了個頭最大、最具備價格優勢的車厘子,會在上岸后的第一站即被優先瓜分。

落入二三線等城市渠道的車厘子,要么是被代理商賺過一次以上價格,要么只能被配給到個頭更小的貨。據介紹,不同賣相的貨有不同的價格,個頭大的在經銷商看來更有“錢”途。
不過,更多駐守在非一線港口城市的代理商,選擇從當地一級批發商處拿貨。
《商界》去年12月13日從重慶某果品批發商處獲悉,當天正好是去年第2艘從智利發往中國的車厘子海運船靠岸的時間,該公司一共有3條標準貨柜抵達。在這艘船上,共有244條裝滿各種品種的智利車厘子貨柜,其中包括廣大消費者耳熟能詳的Santina、Royal Dawn等品種。記者從一張內部貨運訂單表上看到,該艘貨船上,Santina品種共有93柜,Royal Dawn品種共有135柜。
從靠岸下船到抵達重慶,這批海運車厘子又花了2天時間。12月15日下午2點,重慶渝小鮮商貿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付女士在朋友圈發了一段小視頻,現場眾多人圍著一輛車的貨廂,整齊地倒數著“3~2~1”。簡短的開柜儀式后,提前下單的分銷商就一窩蜂圍攏,爭先恐后地搶著驗貨、分貨。
從15日至17日這3天,包括重慶在內的諸多城市,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各級分銷商發出的車厘子刷屏了。在這些促銷信息中,“好貨”“絕版”“極品”“高品質”等字眼頻繁出現,它們后面往往都跟著從“1J”到“4J”不等的后綴,以及相應的零售價格。
而這樣的吆喝最早從去年12月初就開始出現,一些預售信息不斷從各大平臺冒出。
進口車厘子抵達廣州貨運港口當天,付女士開始在代理群里吆喝,“之前咨詢要一起做車厘子還沒入群的,搞快點,15日抵達重慶,賺錢過年。”《商界》記者看到,這個“一級代理群”一共有近50個成員,付女士每天都要在群里跟各大代理溝通車厘子到港的進度情況。
隨著新一艘海運船只的抵達,經銷商之間的競爭亦變得越來越激烈。這股硝煙起于貨源,進入區域市場的“尖貨”越來越搶手,但更賣得起價的3J、4J車厘子的數量卻有限。
在這些區域批發市場,近段時間每天都能看到商販蹲點,見到誰手里有好貨就搶著買走。付女士的經營模式是批零一體,以批發為主,偶爾也面對直客,但她今年竟遇到很多同行從她手里來“硬搶”。“好貨有限,人人都想賣,但數量只有那么一點。”付女士說,這幾天她有好幾次都忍痛割愛,把自己手里的好貨分一點給同行,“相當于把自己該賺的錢拿給別人去賺了。”
“哄搶尖貨”并非今年進口車厘子市場的全部特寫。據了解,進口車厘子在渠道和供應鏈改造方面,的確正在經歷一些變化,他們一起在重新定義著車厘子生意的市場秩序,而更多細節特寫正在證明這一點。
高度依賴于進口的車厘子,在國內逐漸形成復雜多樣的流通渠道。過去幾年,智利、澳洲這些原產地的貨通過官方出口到中國,由官方在國內設立的流通協會等組織統一來供應,因而“市場變量”比較穩定,各級代理商拿到手的貨品質量也比較固定。
但今年情況開始發生一些變化。據了解,電商平臺聯手一些生鮮品牌圍剿進口車厘子,向前延伸供應鏈,變“被動供應”為“主動直采”。“一直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某商貿公司負責人王先生近日稱,“互聯網+車厘子”的組合對傳統經銷渠道來說非常可怕,殺傷力很大。
曾創下單天銷售40萬公斤智利車厘子紀錄的天貓年貨節,去年針對廣大吃貨進行再次升級。天貓商城將去年12月4日命名為“天貓智利車厘子品類日”,擬重點圈定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的消費高峰期,從采購、配送、售后等環節發力,搶奪吃貨人群。
首先是聯手在線下擁有數千家門店的百果園進行海外直采。“天貓+百果園”的組合以“投資采購”的模型向智利供應商拿貨。由于銷路暢通、銷量穩定,平臺大佬間的抱團采購在成本上具有充足的價格優勢,且對貨源品質有絕對話語權。
類似操作還包括蘇寧和家樂福的聯手。2019年9月,蘇寧易購剛完成對家樂福中國業務的接手。不久前,雙方各自利用流量入口、基礎配套和倉儲物流等方面的優勢,一起來“圍剿”進口車厘子的銷售季。
去年12月6日,雙方聯手包機從智利空運回國的100噸車厘子在線上蘇寧超市、家樂福網上商城等平臺同步銷售。這也是蘇寧和家樂福首次嘗試聯合包機直采國外生鮮。
由于出口的車厘子中8成以上到了中國市場,智利每年不斷在增加車厘子種植力度。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智利車厘子產量預估同比去年將增加15%左右。
“貨源穩定是車厘子銷售過程中最關鍵的要素。”百果園某門店負責人向《商界》記者分析稱,不管是大佬間采取包機直采還是傳統經銷商拿貨、銷售之間的競爭,要想賣得起價、保證銷量,關鍵還是要看拿到手的貨品質量。
為確保海運智利車厘子在長途跋涉中既能保證新鮮又具備最佳口感,“大佬們”的解決方案無疑都指向了包機直運。
“智利、澳洲等原產地在采摘車厘子后,不會立即裝廂發貨,先要用機器分揀。”上述商貿公司負責人王先生告訴《商界》,按車厘子的“國際公約”,行業內根據車厘子個頭大小、色澤等,設立了明確的產品分級標準與統一的包裝要求,“原產地在進行原件包裝時已嚴格按相關標準進行了產品分級。”
深入源頭直采的“大佬”動用資源資本優勢,取得優先挑貨的機會。也就是說,在官方出口到達中國市場前,有一部分“尖貨”已被提前鎖定瓜分了。
另外,在利潤回報和周轉效率這些要素上,“大佬”間展開針對車厘子的聯合“圍剿”行動,狠狠地為傳統經銷商上了一課。
據了解,就在第二艘智利海運船運抵中國前后,京東商城就針對其會員用戶,以低至29.9元一斤的到手單價一口氣向廣大“吃貨”放出10 000件(5kg/件,共約5萬公斤)“雙J”(28-30mm)品質的車厘子。同一時間,消費者若從傳統經銷商渠道購買相同品質的車厘子,需支付的價格明顯更高。
《商界》記者從該大型時令促銷活動的海報上看到,商城用以促銷的車厘子同樣屬于“自營直采”。
雖然發貨到岸時的總成本比傳統車厘子的流通模式要高,但互聯網大佬們今年對進口車厘子的介入方式,從“流量”上填補了多出來的采購成本,找到另一個維度的產品獲利驅動。
一顆進口車厘子從產地到消費者嘴邊,須經歷種植商、出口商、進口商、分銷商等多個環節。從枝頭到舌頭,車厘子的身價也一路走高。
商家的利潤就在這條流通鏈路中,誰在“采購和銷售”之間爭取到的“平衡空間”更大,誰的利潤空間也更大。在批發市場、零售商和線上渠道流通,這些“暗紅色果子”的“J”級成了各路商家押寶和爭取的關鍵。
號稱“非尖貨不賣”的八萬哥這兩天又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去年第3艘智利車厘子海運船靠岸后,他在廣州和重慶的批發商處仍然沒能掃到好貨,所以想吃高品質車厘子的朋友,還得再等消息。

2019年的智利海運車厘子大量上市以來,他僅在去年12月17日這天掃到兩版4J的好貨,“硬度好,顏色烏黑,口感巴適。”他認為,至少最近一周都很難再找到這樣的貨。
記者從各大經銷商、代理商處獲悉,去年智利空運來的車厘子早在10月中旬就在國內開賣,不過由于進價太高,多數商家都放棄大力吆喝,專心等待海運貨。
上述批發商付女士對《商界》說,從去年11月到今年2月都是智利進口車厘子的供應季,中間也夾雜著幾大節日,消費市場的情況應該會比較樂觀。從促銷的時間周期來看,性價比更高的船貨值得期待。
相比往年,去年各級經銷商面臨“高J級”(特指3J、4J)車厘子供應不足的尷尬,給他們的這一期待帶來不小影響。《商界》記者梳理看到,從12月13日第二艘海運船只抵達后,往年重點吆喝3J、4J的商家轉而強推5公斤一件的單J、雙J套餐。
12月17日,付女士在朋友圈發布產品信息,“近期價格狂漲,難得搶到一版物美價廉的好貨,單J Santina 味道好,五斤裝338元,十斤628元。”而5天后的22日,她更新了最新行情, Santina品牌的4J車厘子,1.5公斤248元,2.5公斤388元,5公斤698元。
記者對比往年情況發現,去年經銷商針對同等級別車厘子的促銷力度更大。然而,在相同促銷周期內,去年高J級車厘子在零售端的價格卻沒有往年“穩”得起,“一兩天調一次價格很正常,要隨時觀察當天的市場情況。”一位車厘子經銷商說。
據了解,去年大佬們強勢介入在供應端引發的尖貨掃貨大戰,推動了進口車厘子價格透明時代的到來。過去,傳統經銷渠道復雜的分銷鏈路,一方面層層推高了零售價格,另一方面“混賣”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由于缺乏嚴格的“尺寸標準”,在產地進行嚴格分級后的車厘子抵達國內市場時,會被重新“開廂”,被人為地打亂J級規范,“4J里混入3J、2J的情況經常發生。”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稱,“悶聲發大財”的經銷商不在少數。
有電商平臺去年就試圖從源頭規范這些不良操作。據了解,天貓啟用的“天貓尺”(根據原產地對車厘子J級分類標準進行設計)被放入貨廂,消費者拿到車厘子后,可當場使用該尺子對所購買的商品進行檢驗。“承諾賣什么規格就發什么規格,絕不造假。”某電商平臺相關負責人說,他們試圖從這些細節去規范廣大的車厘子消費市場,以搶占用戶心智。
由此可見,當消費者離“車厘子自由”越來越近時,進口車厘子的“傳統買賣”模式卻愈發受到沖擊。也許后者更應該積極思考的是,自己的“車厘子自由”將何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