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國
毫無疑問,這次巨大的外部事件,強烈沖擊著各行各業。很多人關注到疫情對服務業的沖擊,這是短期最明顯的。但中期來看,制造業的風險更大。
制造業面臨的沖擊,和服務業還不一樣。服務業的載體是人,疫情期間無法提供服務,交易停滯,但是疫情一結束,可以馬上恢復。制造業的載體是貨,短期內,之前的庫存還可以撐一陣子,但是因為疫情期間停工無法生產,之后會帶來一段時間斷貨,斷貨又會帶來客戶和供應商的遷移,中期影響比較大。一定要重視。
疫情下,對于制造業的影響,不僅僅是銷售端的交易環節,很多可能從生產環節就要出問題。尤其是中小制造業要怎樣“救命、治病、養生”?
救命,就是活下去。對于制造業而言,如果員工、供應商沒了,可能很快就死了。所以在企業內部,你可以立即做這些事情:
首先統計分析員工的到崗情況。如員工中有湖北、武漢籍較多的現象,就要有預案。而如果這其中涉及到企業的關鍵人員,要更為重視。是馬上啟動其他招工招員來補充,還是調整內部生產經營?不能拖。
其次,對延遲開工、停工的影響進行測算。一是因假期延長可能造成的影響,二是繼續停工會造成的影響。這其中的重點是成本支出、訂單交付等情況。成本要考慮如何控制、訂單要考核梳理。有特殊情況必須要與客戶進行溝通,避免違反商業條款而引起額外風險。
此外,還要做一次全方位的壓力測試。包括短期、中期,而且以銷售下跌為前提做預測。比如:現金流怎么樣?銷售周期怎么樣?成本變動怎么樣?利潤率的變動怎么樣?為什么要這樣做?因為一旦出現銷售下跌而成本、費用不能控制的話,對企業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最后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建議,就是要敢于壯士斷腕。敢暫停、甚至砍掉虧損或者需要長期培育的項目,減少、暫停與提升效率無關的固定資產投入。壯士斷腕,會很痛,但是活命更為重要。控制成本、減少投入、保障現金流,有一點是一點。
那供應端呢?哪些事情要立刻做?

同樣,先排查是否有重點疫區的供應商(或者供應商的供應商在重點疫區)。這是對企業的供應鏈會產生最直接影響的,要馬上有替代方案。
同時,加快采購計劃流程優化。如果在接下來的9個月、10個月或下半年(要根據疫情的情況)實現恢復性增長,則要求企業有更快捷的供應鏈管理,否則即使到時有機會,內部運轉效率低的企業也不能抓住。
而對于很多中小制造業來說,是要根據前端銷售情況及時調整生產,減產能去庫存。在這一點上,是寧可不生產,也不能生產出來后變庫存。
在此關鍵時期要多與供應商協商,形成命運共同體。比如在物料確認、倉儲、付款周期等方面給予一定的空間,盡可能改善現金流的壓力。
這些能救命的方法和手段,應該馬上就做,越快越好。先保住命。
員工和供應商,是制造業的源頭,是命。但是對制造業而言,源頭控制住,貨還要能流出去,錢才會流回來。這是治病。治病,就是好起來。
那么在銷售端,怎么做?
先進行一次全面、詳細的銷售盤點,重點關注這些方面:
1.評估銷售區域與“疫區”的重疊度。重疊度越大,那么風險、壓力越大,要迅速進行調整;
2.評估外部銷售渠道,對受影響大的渠道,要進行調整;評估商品的銷售流速,調整產品加價倍率。這個時候,越高的產品加價率,銷售將實現得越慢、庫存將累積得越多;
3.關注庫存,如果庫存超過一定的界線,要迅速清理(打折、買斷,最好是多捐贈……);
在銷售端,風險時期,要敢于調整渠道結構,除非直接利好行業,否則都要有長期準備,一定不要指望短期內恢復。因此,總體上要采取收縮策略,對前期經營不理想的渠道、門店及時調整,斷流止血,寧可少要銷售額,也不能不盈利。只要能力在,等環境變好,恢復起來會很快。
收縮策略,是“節流”,那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開源”?
有可能的話,重點關注兩個方面:第一,B端市場。在疫情下,C端市場受影響是顯然的,短期內也難以快速恢復,即使疫情按計劃可控,樂觀估計,商業人流的全面、正常恢復恐怕也得到5月份以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B端市場相對較好操作(雖然B端的需求也可能會受影響),企業可發力如工程市場、企業市場、團購市場等等;第二,線上銷售。線上相對線下,受影響的程度會小很多。
而為了能更快把貨流出去,把錢流回來,組織內部也可以進行一些暫時性的變革。在企業內部一些項目上,可以考慮內部創業、承包制、全員營銷,激活組織、共擔風險。這個時候,和自己的員工一起,共渡難關,共克時艱。我們的任務應該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
養生,就是讓身體更健康。企業只有不斷提升其經營能力,抗風險能力才會更強。“以內部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在這個時候聽起來更有意義。
那具體怎么養生?可以在這三方面著手:
第一,產品轉型或升級。這次疫情,相對利好的是醫藥健康類,如有這方面的客戶,存在利好因素,可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并且消費者對健康安全也更加重視,企業可考慮在產品上如何增加健康屬性,加強相應的研發。
第二,提升經營效率。這次疫情,總體來說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大趨勢,因此更多的是競爭、洗牌。這也是倒逼企業轉型的節點。可以全方位對內部運轉效率進行評估,真實地看看自己企業的經營能力與效率。比如:人均銷售、人均利潤、庫存周轉、現金周期,以及組織結構、干部數量等等。
中國各行各業的人效并不高,人工成本壓力非常大,這一情況必須改變。制造型企業要不斷推動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才能不斷提升競爭力。效率是對沖經營風險的關鍵,過去很多企業不關注這些數據、不重視經營效率,在風險時期,效率低下的企業將首先出局。
第三,優化管理尤其是干部管理。結合這次疫情及各方面影響,企業也要在干部管理方面有所借鑒。一定要保證干部隊伍的專業性,去除官僚主義。這也是美的、華為、阿里這些優秀企業極其重視的。
最后希望疫情盡快結束,也希望各企業都能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