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明
“世上最懂你心思的,也許并不是你的親人、朋友或者同事,而是彈窗廣告。”這是在朋友圈流行的一句段子。
如今,手機與電腦已成為人們生活不可缺失的必備品。那么,你有沒有遇到在打開電腦或者手機時,被突然彈出的廣告,輪番轟炸?有沒有在點擊關閉廣告彈窗時,會直接跳轉至另外一個界面的情況呢?
沒錯,就是這種無所不在,多到讓你懷疑人生的彈窗廣告!已發展成為一條上千億的灰色產業鏈。
當下,上網購物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不過你是否發現,在你刷手機或者逛淘寶時,畫面誘人的彈窗廣告似乎總能擊中你的神經: “一元購”“1刀999”“日賺300”“10元買鵝苗”“中獎消息”“搶紅包廣告”“防脫發”“減肥神器”等等,這些看似個性化的“牛皮癬”廣告背后,到底有何“上天入地的本領”?
為此,記者聯系到一家名為“發廣告聯盟”網站的推銷人員。據他介紹,任何內容他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和電信、聯通、移動三網,以彈窗形式在網頁端和手機端呈現,而有的彈窗廣告比較特殊,需要成為會員后才能觀看。
“目前,我國大大小小的網站有10萬家以上,大多商家將彈窗選擇投放在小網站上,主要是刷流量變現。當然,有的商家希望能在一些門戶網站上實現彈窗廣告投放,也沒問題的,我們有十多年的經驗,但這要求技術高,價格相較于小網站會多出許多。”據推銷人員介紹,他們最新的一款彈窗廣告半年獲利達數百萬元。
推銷人員坦言,他們依靠大數據技術和強大的渠道為支撐,承諾進行精準人群目標投放。簽訂合同后,客戶可隨時在后臺了解實時數據。在價格方面,各平臺收費標準也不同,目前他們賣得比較火的是,每5~6元可以投放1 000個IP項目,最低5 000元起,還能提供全額發票,完全沒必要擔心,每年合作的商家保守估計都在1 000家以上。
最新互聯網廣告行業數據統計顯示,2000年左右互聯網廣告業務收入才3、4億元左右,到2010年已達到321億元,2019年已突破4 000億元,預計到2022年總收入將達到5 000億元。
萬物互聯的時代,中國已然成為了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廣告市場,而彈窗廣告商們也自然從中撈到了不少的好處。只是在互聯網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網絡雖說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同時也拉近了這只彈窗背后黑手與你錢包間的“距離”。
有需求就有市場,這些“牛皮癬”彈窗廣告商正是抓住了眾多商家的痛點、人們的“欲望”和法律的“空子”,才肆無忌憚地在虛擬網絡中自由穿梭,賺取巨大的利潤。
眾所周知,廣告一直被視為是一條簡單、快速的變現渠道,特別是我國進入了互聯網發展的快速成長期。
“其實彈窗廣告真正的上家,就是那些插件源程序公司,他們與一些網站站長和程序員合作共贏。”曾在業內做過程序員的潘子(化名)告訴記者。
據潘子介紹,彈窗廣告可以設定時間彈出在指定的網站,還可以加廣告圖片、視頻和動畫。而他在每個業務的分紅上大概能拿到500元左右的提成,一個月可以賺到10 000元左右。
“做彈窗廣告,中介的利潤其實最大,最多能占到60%,站長能分到40%左右。一個代理商可以和多個網站站長合作,這個幾乎是零成本的生意,說暴利都有點謙虛了。只要有這方面的技術,很多人都喜歡賺這個錢。”
當談到是否涉嫌違規時,潘子說道:“自己也是靠技術吃飯,總不能有人被刀砍了,就說賣兇器的有罪吧,只能說監管有漏洞。只要綁定了用戶域名后,就可以將廣告強行推送至用戶電腦或手機上,有的彈窗廣告很難被屏蔽。不過,也確實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不好影響。”
一直以來,彈窗廣告之所以泛濫成災,主要還是背后存在巨大商業變現動機。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暴風影音曾在客戶端廣告上賺了不少錢,當撤下客戶端上的美容、醫療類彈窗廣告后,當月損失達600萬元,全年損失近8 000萬元,這其實就是一條灰色產業鏈。
為此,記者簡單梳理一下彈窗廣告的運作流程:首先是商家找到中間商,之后中間商便會找到程序公司(主要是網站站長或者程序員),在談好價格后,就開始將廣告信息通過彈窗形式通過各渠道推送在網站和手機上,只要用戶在上網時搜尋到相關內容關鍵詞,這些隱藏的內容就會觸發啟動,開始頻繁地彈出,最后坐等用戶上鉤。
可以看出,這些彈窗廣告背后的“獵食者”們,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選擇精準的受眾目標人群投放,以此來實現利益的更大化。而這種利益鏈條也同時將推廣公司與網絡平臺緊緊捆綁在一起,對他們來說,彈窗廣告是實現“共贏”的載體,只要“彈”著就能賺錢。
如今,在各大網絡購物節上,商家為了提前造勢預熱,不管是在電腦端還是手機端,各種形式多樣、內容“性感”吸引眼球的彈窗廣告滿天飛。同時,消費者也陷入了眾多商家喊出的“走過路過,機會不容錯過”的廣告焦慮之中。
家住重慶的網購達人李小姐,每年在“雙11”“618”時,都要盡情地“剁手”。
“在往年的購物中,許多商家會發很多彈窗廣告,但今年的彈窗廣告實在多到你無法想象。聊天工具要彈,瀏覽器要彈,殺毒軟件要彈,手機App要彈,打開郵箱要彈……嚴重影響到用戶購物體驗,也不知道怎么解決,只能干瞪眼。”李小姐委屈地說道。
類似像李小姐的用戶并不在少數。面對滿天飛的彈窗信息,消費者遇到此類情況后,大多退步忍讓,畢竟他們不知道,究竟該如何投訴這些彈窗廣告,也分不清究竟是誰侵犯了他們的權益,只能表現出“惹不起還躲不起”的無奈之舉。
其實,彈窗廣告亂象由來已久,早已成為網絡時代的一大痼疾。雖然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不得利用互聯網發布、發送廣告;不得影響用戶正常使用網絡;發布的廣告應有確保“一鍵關閉”標志。但業內人士也表示,網絡彈窗廣告除非是明顯涉嫌違法被查處的,其他正常形式的彈窗廣告,目前較難受到處罰。
面對信息爆炸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早已被紛繁復雜的信息折騰得不知所措。而這些彈窗廣告中,有的是信息推廣、有的是商業廣告、還有一些“不可描述”的打擦邊球的內容,甚至有一些廣告還存在著木馬植入、信息詐騙、強制消費等安全隱患。
目前,我國已成為網絡廣告攔截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據國家網信辦公布的數據統計,自2018年以來,在開展互聯網廣告專項整治行動中,關停下架違法違規App 3萬多款,攔截惡意網站鏈接234萬余個,社交平臺清理低俗不良信息2 474萬余條、封禁違規賬號364萬余個。
在揭開彈窗廣告的這層面紗之后,不難發現,除了有巨大利益的驅動,也有監管上的缺失和行業潛規則的默許。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一些商家也難以潔身自好,更多的是隨大流。而原本應該成為服務消費者便利的助手工具,最后卻演變成了一場“想彈就彈”的撈錢機器,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