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碧
膽結石主要是由膽囊內結石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具體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燒、黃疸以及劇烈的腹痛。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結石有效方法之一,但其術后的飲食護理也十分重要。
膽結石患者術后1~2天,患者要嚴格根據醫囑禁食。術后患者的腸胃正處于麻醉狀態,消化功能減弱,此時應通過靜脈滴注的方式來為患者補充身體所需的各種營養。術后第3天,部分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以及惡心等癥狀,其身體相對虛弱。在此期間,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其一些流質飲食,例如果汁、米湯、豆漿與藕粉等。若患者無其他不良反應,就可以喝適量的脫脂牛奶、大米稀粥、豆腐羹以及棗泥米糊等,同時也可以吃一些易消化的面食。術后1個月內,要盡量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遠離煎炸與高脂肪食物。1個月以后,患者日常飲食應該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盡可能多食用一些新鮮的瓜果蔬菜,少食動物油與肥肉,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并進行適當的鍛煉,進一步加快身體的康復。
具體來說,膽結石患者術后的飲食護理需注意以下7點:
膽結石患者不可以無故憋尿,要多喝水,以此來促進排尿,將體內的致癌物質、易結石物質與細菌盡快排出體外,減少憋尿對膀胱與腎臟造成的傷害。
肉類食物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尿酸,動物內臟屬于高嘌呤食物,其代謝分解過程中會產生高血尿酸,而尿酸是形成結石的主要成分之一。為此,膽結石患者的日常飲食應該以素食為主,多食用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物。
膽結石患者每日鹽分的攝入量應該控制在5克以內。在日常烹飪過程中可以利用植物油來代替動物油,同時要盡可能選擇煮、炒、拌、氽、蒸、燴、燉等烹調方法,摒棄烤、炸、油煎、熏等烹調方法。
膽結石形成的過程中,一部分危險因素是由于尿液中的鈣濃度在短時間內急劇增高。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排鈣高峰期在進餐后的4~5小時之內。為此,若晚餐時間太晚,排鈣高峰期來臨時,人體正處于安睡狀態,此時的尿液就會潴留在膀胱、尿道與輸尿管等,無法及時排出體外,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尿液中的鈣含量,長期沉積就會形成小晶體。長此以往,就會進一步擴大結石。人體飲用牛奶后的2~3小時是腎臟排出多余鈣的高峰期,因此,患者睡前也不宜喝牛奶。
人體在食用大量含糖分較高的食物后,其尿液中的草酸、鈣離子濃度、酸度就會大大增加,尿酸度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草酸鈣與尿酸鈣的沉淀,進而更加容易形成結石。
由于水果與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與維生素B1,因此其代謝產物是堿性的,可以有效促進尿酸的溶解,從而能夠有效預防與治療結石。但要注意不能食用草酸過多的蔬菜,如菠菜和豆類。因為,若患者進食的食物中含有過量的草酸鹽,在無法及時排出的情況下就會在尿液中形成草酸鈣晶體,發展為結石。
若人體每天所攝取的膽固醇超出正常攝入量,會大大增加肝膽器官的代謝壓力。同時,若人體自身不能進行及時的清理,就會導致過多的膽固醇堆積在膽囊壁上,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結晶,并沉淀最終發展為結石。為此,膽結石患者術后要盡可能減少膽固醇的攝入量,尤其是在晚上要盡量避免食用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
膽結石患者術后的飲食護理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手術治療的效果,同時也會影響到康復速度與預后效果。為此,膽結石患者在術后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嚴格遵循科學的飲食規律,以此來防止膽結石疾病的復發,促進身體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