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菊紅
關節炎主要是指人體關節或者組織部位,受到炎癥以及病毒、細菌感染的一種骨科類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骨關節病患者已超過4億人,我國骨關節炎患者超過人口總數的10%,且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關節炎輕則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重則會引發殘疾等嚴重后果。因此,不管是關節健康的人群,還是已經患有關節炎的人群,都要注意日常護理,以減少關節炎的發作機會。
關節炎的日常護理包括以下幾點:
對于骨關節炎的治療,臨床上有一個金字塔模型,最基礎的就是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也是最根本的治療方式。這一治療方式的核心就是“少負重,多運動”。簡言之,就是少做關節的負重運動,比如爬山、上下樓、跑跳、背重物、下蹲,這些都要盡量減少。多運動是指鍛煉肌肉力量,以增加平衡性等,比如多進行騎車、游泳等對關節壓力較小,且可以增進心肺功能及骨密度,幫助肌肉關節攝取營養,增進柔軟度和平衡能力的運動。
生活中有些活動無法避免,如上下樓梯和下蹲等。患者上下樓梯時可一級一級上下,拉好扶手;下蹲應扶物借力,可以減少膝關節特別是髕骨關節受力,減緩疼痛癥狀。
此外,肥胖人群一定要減重。肥胖會加重關節面的負擔,改變人體姿勢、步態及運動模式,進而加速關節結構磨損、老化,還可通過其他代謝并發癥間接影響關節。另有研究發現,每減重5公斤,關節疼痛會減少40%~50%。
我們的關節腔沒有血液供應,只是靠關節滑液來提供滋養,因此關節非常怕冷,寒冷的刺激會加速關節變性,民間“老寒腿”的說法也是由此而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關節保暖,夏天少吹空調,秋天穿長袖衣物,冬季適當增加護膝、護腰等保暖裝備。應該選擇向陽的地方居住,家中要保持空氣的流通,被子蓋上兩個禮拜就要拿出去曬一下,只有保證家中足夠的干爽,才能為疾病的康復創造出好的條件。
建議多進食大蒜、洋蔥、檸檬這些含有抗發炎物質的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全谷類、豆類、家禽類的瘦肉、冷水魚,以及健康的油脂來源如橄欖油、堅果、種子及酪梨,這些食物除了含有抗發炎物質,還含有抗應激的植物化學物質和抗氧化劑,可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幫助身體抵御感染;多進食雞肉、草飼牛肉、火雞肉等瘦肉類的蛋白質和有機雞蛋,以幫助機體重建、維護關節中的軟骨;關節也需要水分以維持潤滑,因此每天應喝1800~2000毫升的水。
有些食物會造成身體發炎,使關節疼痛加劇,所以,關節炎患者要避免精制的碳水化合物(白面粉制品)、白米飯、含糖食物及飲料,以及富含飽和脂肪的肥肉或全脂乳品的攝入。
另外,女性骨關節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補鈣,男性患者可檢測骨密度,若已出現骨質疏松也建議補鈣。
多數關節炎患者是當疼痛加重時隨意到藥店買止痛藥服用。其中,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只能緩解關節痛和腫,但不能阻止關節破壞和變形。使用這些藥物要以小劑量、短療程為原則;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來氟米特等,能最大程度延緩關節破壞和致殘,但要劑量足、療程長才可能減少并停用止痛藥物;糖皮質激素是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中消炎止痛作用最強、且很快起效的藥物,但長期大劑量使用會導致虛胖、骨質疏松、高血壓、糖尿病等副作用,因此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短期應用。具體用藥因病情不同,因人而異,所以一定要按醫囑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