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偉
我國約有500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且超過90%以上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此病致殘率超高,2年致殘率達50%,3年致殘率達70%,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和殘疾的主要病因之一。所以,及時發現病情,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控制病情發展,避免喪失生活能力。
不少人都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只是受了風寒濕邪,抹抹藥、理療一下就行,治不治都可以,其實不然。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炎癥性的自身免疫類系統疾病,會累及手、足、肘、膝等,一般表現為關節持續疼痛、腫脹或僵硬,嚴重的可以導致關節破壞而最終致殘。有數據顯示,75%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發病2年內即可出現骨破壞,未經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3年致殘率高達70%!
臨床上,女性類風濕關節炎患病明顯多于男性,這可能與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關系。患者一般具有5大典型癥狀——
關節晨僵硬:主要表現為晨僵,即剛起床時手指伸不直等,活動后一般會有改善。
疼痛:疼痛是最早出現,也是患者最敏感的體征,主要表現為關節局部痛感,伴有觸痛及壓痛。
腫脹:關節周圍軟組織表現為彌漫性腫脹,并且表面溫度會略高于正常的關節。
畸形:疾病進展到后期,患者會出現掌指關節屈曲及尺偏畸形等。
皮下結節:據統計,30%~40%的人還會出現皮下結節,對皮下結節進行病理檢查可協助疾病診斷。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策略上,提倡在疾病早期進行更多和更積極的干預,使癥狀得到持久緩解,提高生命質量。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仍以藥物為主。
傳統治療藥物:臨床上將具有能防止關節影像學損害的一類藥物稱為DMARDs。這類制劑包括3大類。一是傳統的DMARDs,如金制劑、D-青霉胺、柳氮磺吡啶及抗瘧藥等;二是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環孢素等;三是生物類DMARDs,如靶向IL-1、IL-6和TNF-α的單克隆抗體等。DMARDs雖然種類不同,作用機制各異,對關節疼痛、腫脹無直接的治療作用,但對關節炎病變發展有一定的延緩作用。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NSAIDs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線藥物,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炎癥部位的環氧化酶活性,減少炎性因子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減輕或控制由于炎癥反應引起的癥狀。常用的有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等。
糖皮質激素(GC):GC起效快,可用于控制急性期病變,延緩早期關節破壞,改善關節功能,常與DMARDs藥物聯合應用。臨床上常用的有潑尼松、潑尼松龍、甲潑尼松龍。
生物制劑:生物制劑通過阻斷引起類風濕關節炎癥狀的關鍵炎癥介質而發揮治療作用。目前已經有幾種生物制劑被批上市,并且在臨床上也起到了顯著效果。主要包括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等。但這些靶向生物制劑價格昂貴,往往是傳統的DMARDs療效不佳的后備藥物。
中草藥:目前,已經有很多中草藥應用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例如:雷公藤、白芍總甙、青藤堿等。另外,還可以用中藥熏洗治療。
除了采用藥物進行治療,還可以選用免疫凈化法,可快速去除血漿中的免疫復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體等。例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如果比較多,可以采用單個核細胞清除法,從而改善T細胞、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滯度,以達到改善癥狀的目的,同時提高藥物治療的療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凈化療法包括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去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