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春成
夏奶奶今年81歲,身體一直挺好。一個星期前因為打了一個噴嚏就開始腰痛,貼了幾天膏藥也不見起色,起床、下床愈加困難。到醫院一查原來是脊柱壓縮性骨折。家人不解,怎么打個噴嚏就能引發骨折呢?醫生解釋,“真兇”其實是骨質疏松!
據統計,我國目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病例數已達3000萬,而且正以每年181萬例的數量增加,相當于每17.4秒就增加1例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可以說,如今骨質疏松癥及骨質疏松性骨折已成為繼高血壓和糖尿病之后又一大嚴重影響老年人健康,且未被高度重視的公共健康問題。
骨質疏松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大多數患者在早期沒有癥狀,隨著人體骨質的逐步流失而出現癥狀,晚期大多數患者會出現全身關節疼痛,甚至稍有不慎受到磕碰便摔成骨折。
這里我們以夏奶奶發生的脊柱壓縮性骨折為例,來加深一下大家對骨質疏松后果的認知。我們知道,脊柱是人體上半身負重的主要結構,而隨著年齡增長,其組織中的礦物質和骨基質漸漸發生變化,骨的密度逐漸降低,導致骨的強度和抗折性降低,脆性增加。在重力的長久作用下,已經疏松的骨會逐漸壓縮變形呈楔狀,最后整個錐體變成后闊前窄的梯形,造成脊柱的彎曲變形。大多數老人之所以彎腰駝背,步履蹣跚,就是因為這種變化造成的。此時只要出現摔傷,或受到輕微的外力,比如搬運花盆、稍劇烈的扭腰、彎腰撿東西,甚至是一個噴嚏,就可誘發骨折,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15%~17%的人有椎體壓縮性骨折,不僅影響身高,而且還會腰疼,有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以為人老了就會“縮”了,其實是椎體脆性骨折造成的。因此,老人受外傷后,不論受傷輕重、是否有嚴重疼痛,最佳的應急處理辦法就是呆在原地保持受傷部位穩定不活動,同時呼救等待救援,經醫生檢查排除脆性骨折后才能站立或行走。
我們的骨骼需要很多種營養素來共同維護健康,比如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而所有這些營養素我們無法從單一食物中攝取,因此必須要做到飲食多樣性,才能均衡攝入所需營養素。那么該怎樣做呢?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平均每天攝入12種、每周25種以上食物,且攝入的食用應該包含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肉、水產品、蛋類、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堅果幾大類。
另外,運動對防治骨質疏松具有積極的作用,所以,老年人除了要注意飲食,還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積極鍛煉。建議有氧運動天天做,并適當進行力量型運動和柔韌性運動。陽光中的紫外線可以刺激我們皮膚下的7-脫氫膽固醇轉變為維生素D3,它可以促進小腸黏膜對鈣的吸收。所以,運動時最好選擇戶外項目。
骨質疏松程度較高者,需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以防止癥狀進一步惡化。常用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鈣劑、活性維生素D、降鈣素、雌激素和維生素D等一些抑制骨吸收的藥物,甲狀旁腺激素、氟化物和合成類固醇等促進骨形成藥物。
常用組合為:鈣劑+維生素D,是老年性骨質疏松治療的基本選擇;鈣劑+維生素D+雙膦酸鹽,或鈣劑+維生素D+降鈣素,是骨質疏松治療的最常用手段,3種藥物聯合,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并避免彼此不足;雌激素+“1”,即雌激素+維生素D、雌激素+雙膦酸鹽,或雌激素+降鈣素,適用于絕經后的骨質疏松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