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我們知道,在血液透析患者的遠期并發癥中,心血管疾病所占的比例最高,嚴重危及患者生命,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高血壓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據臨床觀察,70%~90%的血液透析患者伴有高血壓,這不僅加劇了慢性腎臟病的進展,還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死率。那么,血液透析患者為何會發生高血壓呢?
容量負荷增加:絕大部分接受血液透析的人是腎病患者,其腎小球功能已經部分或完全喪失,若水鈉攝入過多或透析不充分,則會使體內水鈉失衡,使心排血量增多,外周血管阻力增高,進而導致血壓升高。
RAS激活:腎臟缺血和腎功能減退會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刺激腎素、血管緊張素Ⅱ分泌增加,增多的血管緊張素Ⅱ一方面會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另一方面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促進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導致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
EPO的使用:血液透析患者大多患有腎性貧血,需注射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以提高血紅蛋白水平,以減輕貧血癥狀。促紅細胞生成素(EPO)在改善貧血的同時可能會引起血管收縮、血漿黏稠度增加、外周血管抵抗以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紊亂等,這些因素均可導致血壓升高。
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血液透析患者常并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增加,會引起細胞內鈣離子水平升高,血管平滑肌收縮,進而導致血壓升高。
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要警惕高血壓,如果部出現血壓波動、頭暈、頭痛、乏力、健忘、耳鳴、嗜睡等癥狀,要及時與醫生溝通。此外,在透析期間,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控制容量:每天控制飲水量;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3克或更少;每次透析后要達到干體重(指透析結束時患者所能承受的既無水鈉潴留也無水缺乏的最低體重);透析期間體重增長不超過干體重的3~5%。
飲食護理:除了控水控鹽,患者還應堅持低脂、低膽固醇飲食,但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每日以1~1.2克/千克體重為宜,以優質動物蛋白為主,如瘦肉、牛奶、雞蛋等。
調整透析處方:大多數情況下,血液透析應當每周進行3次,每次持續4個小時,堅持規律的透析治療才能夠保障身體的健康。但心功能不穩定、透析間期體重增加過多,超濾量大難以達到干體重的患者,可適當增加透析次數,延長透析時間,達到理想干體重;透析開始時使用高鈉透析,后定時定量減少鈉濃度;使用組合型人工腎可有效改善高血壓,即血濾聯合血液灌流,彌補血透清除中大分子毒素的不足,全面清除透析患者難治性高血壓的相關物質因素。
使用降壓藥:如果出現高血壓,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降壓藥。常用藥物包括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CCB)、β-受體阻斷劑、α-受體阻斷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斷劑(ARB),以及含利尿劑或有利尿效果的復方降壓藥物等。用藥過程中要警惕直立性低血壓、透析中低血壓;使用ACEI/ARB要注意高鉀的副作用,需監測并及時調整。
定期檢查:患者要每天測量血壓,以便醫生根據監測結果來調整透析方案或者藥物。患者還應當每個月都進行1次血常規以及電解質化驗,每3個月對腎功能以及鐵代謝、甲狀旁腺素進行1次化驗,每半年進行1次輸血前常規復查等,同時還要定時前往醫院進行心電圖、B超以及胸片檢查。只有進行定期檢查,才能夠真正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同時能夠根據血液透析的效果來決定下一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