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思燕
嬰幼兒、兒童的體質明顯弱于成人,不但很容易生病,而且在生病之后很容易發生嚴重并發癥,休克就是其中一種。如果發生休克,孩子就處于生死邊緣,不及時搶救、不正確護理,就會嚴重損害身體或使其喪失生命,成為父母及整個家庭的痛。那么,在小兒發生休克之后該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休克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組織循環灌流不足,導致組織細胞缺血、缺氧、代謝紊亂和臟器功能損害的急性臨床綜合征。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是不同病因所致休克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
小兒發生休克的原因有多種,如嚴重感染、大量失血與失液、心臟泵血功能異常、過敏等。但無論什么原因造成的休克,其特征較一致: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尿量減少、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等。嬰幼兒在感染的基礎上,會有發熱或體溫不升、雙眼凝視、呼吸不勻、心率>160次/分。較大兒童,反復寒顫后出現高熱,或肛指(趾)溫差>6℃以上,精神不振,在無明顯體液丟失情況下眼窩凹陷,脈搏與體溫不成比例,大汗淋漓,脈壓差小,亦應考慮休克存在。
體位:發現患兒出現休克,首先家長應讓患兒平臥,并解開患兒衣服、領扣、褲腰帶,抬高頭肩部20~30°,抬高下肢15~30°,以增加回心血量,期間要避免不必要的搬動。讓患兒周圍的空氣保持流通,也可以喂食一些溫糖開水或者是鹽水。
保暖:發生休克時,孩子都會出現體溫異常,這是由小兒休克的病理原因決定的。通常情況下孩子的體溫會降低,此時可用熱水袋幫助患兒保持體溫,但要避免燙傷。
高熱處理:如果休克為感染所引發,孩子就會發高燒,此時就要進行降溫。可以將冰袋放置在孩子頸、股溝等部位,也可以用酒精擦拭其身體。要是高燒一直不退,就要采用藥物降溫,以快速控制住孩子的體溫。
確保呼吸通暢:呼吸狀態觀察是小兒休克發生時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當患兒出現呼吸困難時,可以通過抬高頭部與身體軀干的方式來緩解,必要時還可給予吸氧。為預防嘔吐物或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加重呼吸困難,可把孩子的頸部墊高并使頭部向后仰起且偏向一側。
經過上述措施處理后,患兒仍沒有蘇醒,必須刻不容緩地將其送到醫院急救。如果孩子有神志不清、煩躁、東倒西歪等表征,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運往醫院的途中,抑或是已經到達醫院,都要采取措施做好防護,如擔架固定、加床旁護欄、固定四肢等,以防孩子從床上、擔架上等掉落,造成二次傷害。在搬運過程中,一定要輕搬、輕放,同時盡量去離家近的醫院治療。
當發生休克時,如果是年齡比較大的孩子,雖然身體不能動彈,但意識往往是清醒的,此時父母要用言語安撫患兒的情緒,告訴他們“不要怕,馬上就會好的”。因為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休克反應,如呼吸困難、血壓降低、體溫異常、精神不振等,增大患兒所面臨的危險。
孩子在遭受病痛折磨時,父母的心也會像被揪住了一般,出現心跳加速、情緒緊張等生理、心理反應,有些甚至會驚慌失措、淚流滿面等。父母及其他長輩要知道,這些情緒或反應對患兒病癥的緩解與治療不僅無用,有時還會影響到患兒的情緒及醫護人員對孩子的治療與護理。所以,家長要穩住情緒,不僅要有條不紊地實施自己能夠進行的護理措施,還要積極配合醫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