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
45歲的章先生在年初不慎摔了一跤,摔破了右后腦勺,到醫院急診外科縫合了4針,當時也做了頭部CT,結果顯示正常。可時隔一個月,章先生出現頭痛、頭暈、乏力等癥狀,章先生以為是頸椎出現問題,到家附近的按摩院進行推拿,但癥狀并未消失,而且越來越重。章先生感覺不對勁兒,趕緊前往大醫院就診。神經外科醫師接診后,通過CT檢查,發現章先生是慢性顱內血腫,立即為其安排了顱骨鉆孔沖洗引流術。術后章先生的所有不適癥狀都消失,一周后出院。
慢性顱內血腫系指外傷后3周以上開始出現癥狀,這類患者頭傷往往輕微,出血緩慢,加上中老年人顱腔容積的代償間隙較大,故常有短至數周、長至數月的中間緩解期,可以沒有明顯癥狀。因為受傷時血管受損,但未全層破裂,因而CT檢查未見出血;傷后由于損傷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積、酶的副產物釋放以及腦血管痙攣等因素,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發生破裂而出血,引發顱內血腫。本病雖無法提前預防,但措施得當可提高救治成功率。關鍵在于加強臨床觀察,及時復查CT,早期診斷,迅速清除血腫。
目前,CT檢查是診斷腦外傷的首選手段,對急性、外病灶和超急性的腦外傷顯示和診斷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臨床上發現,腦外傷患者在受傷后不同時期,CT掃面腦區病理的顯示結果存在變化情況,部分患者還存在遲發性的顱腦損傷現象,所以通過定期的CT復查,可觀察病情進展,以調整治療方案。對頭外傷進行CT掃描有很多優點,比如檢查時間短、普及率比較高、費用低、操作簡便等,同時對急性和超急腦外傷的出血情況,CT的顯示比核磁共振更加清晰,并且必要時還能在 CT引導下進行介入治療。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頭外傷有以下幾種——
腦損傷:主要包括硬膜外的出血、腦挫裂傷、創傷蛛網膜的下腔出血等情況。其中,硬膜外的出血,主要是指在顱骨內板和硬腦膜間存在血腫,其形成和顱骨的損傷存在密切的關聯,其CT特點是在顱骨的內板下存在雙凸形或者梭形的、邊緣清晰性高密度的暗影。腦挫裂傷則是腦挫傷與腦裂傷的統稱,前者是單純性腦實質的損傷,但軟腦膜保持完整,后者是腦實質的破損,且伴有軟腦膜的撕裂,兩者一般同時存在,其CT表現為在低密度的腦水腫內存在多發散性斑點狀的高密出血灶,周圍的腦實質由于受壓而出現移位。至于創傷蛛網膜的下腔出血,CT會顯示出蛛網膜下腔內存在高密度的暗影。
顱骨損傷:顱骨的損傷主要有線性的骨折和凹陷性的骨折等。在線性骨折中,往往因為骨折而造成腦損傷或者顱內出血,特別是硬膜外的出血情況,且因為骨折線穿越腦膜內的動脈而導致出血。凹陷性骨折多見于額和腦頂部,單純的凹陷性骨折往往頭皮較為完整,也不存在腦損傷,常是閉合性的損傷,而粉碎性凹陷性骨折常伴隨硬腦膜以及腦組織的損傷,甚至會導致顱內出血。
頭皮損傷:頭皮損傷是原發性顱腦損傷中的常見類型,其范圍包括從輕微的擦傷到全部頭皮撕脫傷的情況。往往頭皮損傷會合并不同程度的顱骨和腦組織損傷,其可成為顱內感染的門戶,進而導致顱內出現繼發性病變。
總之,頭外傷以后要立即行顱腦CT檢查,如果沒有顱腦出血,且神志精神、肢體活動正常者,可待一周以后復查CT;當出現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腫時,一般是72小時、1周、1個月、傷后3個月,都要復查CT,以觀察血腫吸收情況;當出現重癥的顱腦外傷時,術前術后都應及時復查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