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李珍 曹劼 張東秀
在絕大多數國家,癌癥都是排名前五的致死原因。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到2035年,全球腫瘤患者可能達到2400萬。但同時,在防治癌癥的道路上,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癌癥死亡率實現了持續下降。下面帶大家看看各個國家的防癌經驗。
德國權威健康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和德國癌癥登記協會合作,定期發布《癌癥在德國》報告。最近一次報告指出,自2012年后,德國新增患癌人數基本處于停滯增長狀態。同時,患者的5年生存率30年內獲得了明顯提升。這與德國癌癥登記協會發布“癌癥地圖”密不可分。
德國癌癥登記協會的主要任務是對每個聯邦州的各種癌癥資料進行數據合并、質量檢查、分析、評估,然后發布。目前,該協會在各州成立了近50個登記處,主要設在當地的醫學研究機構中。據了解,“癌癥地圖”每年公布1次,任何人都可以登錄協會官網查詢相關信息。比如某種癌癥的區域分布情況:東德地區,女性乳腺癌較西部少1/4;南部甲狀腺癌較北方高;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等城市的女性肺癌發病率最高。不僅如此,還有各類癌癥發病率較高的分析,比如東德地區女性乳腺癌發病率較低,是因為當地女性有篩查習慣;大城市女性肺癌發病率最高,是由于她們吸煙更多,空氣污染嚴重等。
各聯邦州和地區會根據“癌癥地圖”的分布情況及分析,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尤其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進行早期癌癥篩查,比如女性每兩年要做一次乳腺癌和宮頸癌檢查等。德國還是全球第一個建立癌癥登記系統的國家。對于癌癥患者,會在醫院等機構,登記其個人信息、疾病診斷,還有手術、放療、藥物治療、激素療法、免疫治療、疼痛管理等詳細信息,以便追蹤治療,為其提供最新療法和健康信息。
德國洪堡大學健康學者克洛澤表示,通過“癌癥地圖”等手段,不僅有效控制了德國癌癥發病率,也為患者、政府減輕了巨額醫療負擔。
日本在癌癥治療方面有不錯的成績。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2016年公布數據稱,由于老齡化嚴重,日本癌癥發病率整體處于上升趨勢,但癌癥患者的治愈率在提升,多數癌癥的治療都有突破,尤其是胃癌、肝癌患者的死亡人數均大幅下降。
癌癥在人體內形成有一個過程,所以越早發現越容易治愈。這不僅是世界公認的癌癥防治關鍵點,也是日本在防控癌癥上極其重視的地方。日本凡是年滿20歲的人,一律每月繳納國民年金(即醫保),人手一本《國民健康保險》手冊。各大醫療機構及私人診所都會為有健康手冊的人提供癌癥篩查,女性重點檢查乳房、子宮、皮膚等癌癥發病率較高的部位,男性則是前列腺、皮膚、甲狀腺、膀胱等。企業、政府機關積極向員工宣傳健康知識,提高其“愛自己”的意識。而且,每年會為職員提供1~2次全面體檢,40歲以上員工還可免費獲得1次到國內最好的大醫院檢查的機會。
日本癌癥治療技術位于世界前列,政府非常鼓勵癌癥新型療法的研究,促進了各種新療法的涌現。除了防治癌癥,日本還提出“與癌共生”理念。比如,金澤大學高橋豐教授針對不能手術的患者,提出“癌癥休眠療法”,通過精密計算,調整抗癌藥種類和用量,讓患者體內的癌細胞保持在穩定數量,從而延緩病情。
針對不能治愈的癌癥患者,日本設計了完善的臨終關懷制度,各地都有協助患者度過人生最后階段的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既包括醫生、護士、藥劑師,還有營養師、精神治療師等,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照顧。臨終關懷工作不僅減輕了患者的身心痛苦,還會協助家屬做好患者去世后的各種事務。
在英國,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2011—2015年,平均每年治愈的癌癥患者人數比上一個5年多出6500~17000人。英國癌癥研究機構在對700萬癌癥患者病史進行研究后確認,英格蘭和威爾士癌癥患者在確診后平均至少存活10年以上,最高達40年,比上世紀70年代延長1倍。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主要通過3方面推動全民防癌。
1.增加公眾對預防及高發癌癥早期癥狀的了解。近年來,英國非常注重向公眾宣傳“癌癥可治愈”的概念。目前,疾病診斷技術更先進,治療手段侵入性更小,早發現早治療,癌癥并沒那么可怕,很多是可以治愈的。而且,政府將控制體重、戒煙限酒、規律運動、早期篩查等作為防癌健康教育的重點,鼓勵民眾以積極、陽光的心態面對癌癥。以社區輻射社會是英國健康教育的一個特色,衛生部門挑選了幾千人進行癌癥預防及早期篩查的宣傳教育培訓,讓他們向親友傳授相關知識,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重視早期篩查。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每年會針對不同癌癥組織宣教和篩查,此類活動多由政府提供資金,通過媒體告知民眾,哪些癥狀是癌癥的早期表現,再由社區醫療機構對高發人群進行篩查。一些超市門口還設有移動CT掃描儀,由專業醫務人員幫民眾篩查癌癥。另外,英國推出了免費接種計劃,HPV疫苗讓很多年輕女性免受宮頸癌之苦。
3.積極研發新技術和療法。2018年5月,英國政府宣布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診斷慢性病。英國政府在一份聲明中稱,到2033年,該計劃每年將避免約2.2萬人死于癌癥,至少5萬人在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或腸癌的早期階段被檢測出來。目前,英國一些醫院已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很多領域,可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數據,為患者提供精準治療和服務。
美國癌癥協會最新發布數據顯示,美國癌癥總死亡率在20多年間累計下降23%。1990—2015年,某幾種癌癥患者死亡率的降低程度相當大。比如,男性肺癌患者死亡率下降45%,女性下降8%;男性結直腸癌患者死亡率降低47%,女性降低44%。
即便如此,如何有效預防和控制癌癥仍是美國醫療衛生領域的重要任務。在眾多癌癥中,肺癌作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疾病為眾人所知。2018年,美國因肺癌死亡人數為15.4萬,占所有癌癥死亡人數的1/4,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為此控煙成了美國的重頭戲。
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禁煙。1965年,美國國會要求在香煙外包裝上標注“香煙有害健康”的信息。2009 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正式獲得管制煙草產品的權力。2017年7月,FDA推出全面控煙計劃,首次提出將香煙中尼古丁含量降低至非成癮性水平,也是世界上率先通過削減尼古丁含量的方式進行控煙,這是對香煙產業的釜底抽薪。同時,美國法律一直禁止任何商家向18歲以下青少年出售香煙。法律還規定,任何人不得在酒吧、夜店、辦公室、電梯、商店在內的公共場所吸煙,有些州甚至對有兒童的家庭做出“限煙令”。美國還通過煙草稅的方式調節煙草生產,由于制煙成本提高,煙草公司也會提高售價,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吸煙人群增長。
根據FDA數據,美國吸煙率持續下降。2018年,約55%的成年吸煙者嘗試戒煙,約7.5%的吸煙者表示他們成功戒煙,永久戒掉煙癮的吸煙者比例從2009年的52%增加到2018年的62%。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