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詩
前不久,85歲的陳奶奶不小心摔倒致胸椎骨折,疼痛導致臥床不起。輾轉了幾家醫院,都因為患者年齡大且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建議臥床休養。家人本以為老人只能在床上躺著度日了,經熟人介紹到某中醫院骨傷科求治。骨傷科專家結合患者病情,在嚴格治療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給予其施行單椎體成形術(一種微創脊椎外科技術)。陳奶奶第二天就笑容滿面地要下床走走,避免了臥床帶來的褥瘡、肺炎、尿路感染等并發癥,家人不斷贊嘆稱奇。
微創技術指的是在小創口上對患者展開手術,降低手術大創口對患者帶來的痛苦。但是微創手術不僅僅是普通的小切口手術,該技術是在確保患者手術良好效果的前提下,通過先進的設備和技術,縮小患者手術產生的創口,在醫療臨床上發揮著重要的價值。目前,微創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骨傷科的創傷、脊柱以及關節等領域中。
傳統治療骨折的方法過于強調內固定以及解剖結構進行重建,以此來提高整個系統的穩定性,經常會使患者骨骼的血運受到損傷,忽視了患者骨骼具有的生物特性,易在臨床應用中出現其他的并發癥,如術后的內固定不成功、愈合時間延長、骨頭不連接、鋼板下的骨頭出現骨質疏松等。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深入,骨折的治療方法有了重大突破,轉變單純的固定、復位方式,主要強調保護患者骨折部位的血運,突出了骨折的個體化治療。對于長管狀的骨折患者來說,可以將傳統的內固定轉變為維持患者長骨的正常長度,減少畸形的產生,保護患者發生骨折部位血供的復位以及固定,盡可能維持患者骨折愈合后的生物學特性。在內固定物的設計上,不斷改良、改進和更新用于骨折的內植入物,如減少鋼板和患者骨骼之間的接觸面積,以降低或防止局部形成的骨質疏松;采用彈性模量接近骨骼的生物降解材料或應力松弛鋼板,以減少應力遮擋效應。
雖然傳統的髖關節置換術已經較為成熟,但是因為髖關節處于較深的位置,周邊的肌肉較為發達,而傳統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切口比較長,需要剝離患者較多的軟組織,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失血量,手術后會降低患者肢體肌肉的功能,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和鍛煉。而微創技術應用在髖關節置換術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如:減少患者手術期間的失血量,降低肌肉破壞的程度,術后髖關節的功能更加穩固;微創手術的切口較小,留下的痕跡較小;減少了醫療以及恢復期間的護理費用,縮短恢復的時間;微創手術后,患者髖關節發生感染的幾率大大降低,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等。但是,微創手術適用于首次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尤其是身材嬌小者,不適用過于肥胖且髖關節出現僵硬、發生畸形的重修者。
內窺鏡輔助的微創脊柱外科技術具有切口及出血較小且康復快等優勢,在脊柱治療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價值。例如,脊柱椎間盤鏡手術、胸腔鏡或腹腔鏡輔助下胸、腰椎間盤摘除、腹腔鏡下腰椎病灶清除術、胸腔鏡下脊柱側凸松解及矯形融合固定、脊柱骨折的前方減壓和重建、胸椎病灶活檢、感染的清創引流等,使患者受到的創口都比較小且具有較好的療效。傳統的腰椎間盤摘除手術經過臨床的驗證已成為標準手術,但自從顯微內窺鏡腰椎間盤切除系統(MED)問世以來,通過MED的輔助,可以有效實現開窗手術的內窺鏡化,不僅縮小了開創的切口,還能夠通過內鏡的監視系統,放大患者的組織,便于操作者清楚的分辨以及觀察,并在開創切口、剝離神經以及摘除椎間盤時,將創傷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