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審計范圍的不斷擴大,同時也增加了審計工作的難度和復雜程度,人們對于審計行業、審計行為和審計工作人員等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加強審計風險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也躍入了人們的視野。為了保障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降低和減少各種風險因素對審計工作的滋擾,保證審計目標任務的如期保質完成,審計工作人員有必要結合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現況,發掘探析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研究制定防范審計風險的策略措施,以確保審計職責的有效落實和審計效能的全面發揮。
關鍵詞:審計風險 ?形成原因 ?市場經濟環境
一、審計風險概述
對于審計活動而言,風險總是存在的,并且是難以規避的,只要有審計行為的發生,就會有審計風險的伴生,可以說,人們在日常審計活動中任意一個細微環節的不慎都有可能誘發審計風險的生成,只是在很多時候,由于這些風險尚處在潛伏階段或者是因為還沒有擴大化,因而并未給審計人員手中的工作造成看得見的危害或者是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于審計行為差異性的存在,因而其風險的表現形式和危害方式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審計風險反映出了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和會計資料進行審計后所發表的不恰當審計意見。以現代審計為例,我們都知道,現代審計通常采取的是抽樣法,即根據抽取被審計樣本的特性來推斷被審計總體的特性,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不論是對于統計抽樣而言還是對于判斷抽樣而言,都無法完全消除樣本特性與總體特性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因而這就必然要導致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為此而承擔一定程度的發表錯誤審計意見的風險。并且,除此之外,審計人員的品德和技能問題也會導致審計風險生成。當然,審計風險的生成雖然是難以規避的,但卻不是不能防控的,只要摸清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并建立相應的應對措施,很多情況下,還是可以降低和減少審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的。
關于審計風險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性的意見,盡管國內外學術界有眾多學者曾就此進行了積極的研究,但是結論的側重點仍各有不同。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意見如:已鑒定的財務報表實際上未能按公認會計原則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可能性、在被審計單位或審計范圍中存在重要的錯誤未被審計人員覺察的可能性、審計人員無意地對含有重要錯報的財務報表沒有適當修正審計意見的風險、審計程序未能覺察出重大錯誤的風險等等。不管中外學術界的學者們對于審計風險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作為審計人員都應該立足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探尋風險的形成原因,積極研究防范風險的措施,以便讓審計工作質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分析
關于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將其劃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構成部分。
其中構成審計風險的主觀原因來自四個方面,分別是審計人員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問題、審計人員的責任心問題、審計方法本身的缺陷性問題和對審計效率的追求問題。
首先,審計人員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問題。盡管審計人員是專職從事審計業務的,但是審計人員也不是萬能的,在實際審計工作中,總會有審計人員能力所無法企及的地方,因此,審計人員給出的審計結論很多時候是難以達到社會的全部期望值的,換言之就是審計結論或審計給出的意見對社會期望值的滿足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這之間總有一個期望差的存在。比如,審計準則對“審計報告只是一種意見”的表述就表明了審計人員對審計結論是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的。
其次,審計人員的責任心問題。審計人員的責任心毫無疑問的會直接影響到審計的結論,審計工作性質要求審計人員既要有高尚的品格,又要有扎實的審計技能、會計知識、法律常識和敏銳的分析判斷能力,但是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并不是每一個審計工作人員都能達到的,比如,由于審計人員對于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并沒有給予應有職業關注,以至于出現了審計過程中的漏審或判斷失誤等情況的發生,因而會導致審計風險的產生。
第三,審計方法本身的缺陷性問題。在現代審計業務中,審計的一方所采取的審計方法都是以允許存在一定的審計風險為必要前提而開展工作的,采取這種審計方法的主旨是要強調審計成本和審計風險的均衡性,由于在審計流程中,貫穿于審計業務開展全過程的無論是采取的抽樣審計方法還是采取的分析性復核方法,其審計的結果都無法避免的要帶有一定的誤差,所以會導致審計風險的形成。
第四,對審計效率的追求問題。我們知道,保持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的對等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必要條件,審計單位同樣要追求效率與效果的平衡,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審計單位在審計活動中在保持必要的審計效果的同時定然會努力追求審計效率的最大化,這樣一來,審計單位就難免要把審計的骨干力量放在需要重點審計的程序上,而對于一些審計單位認為并不重要的審計程序則有可能被審計單位人為的放棄,這就為審計風險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以上是從主觀角度分析了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從客觀角度來看,構成審計風險的原因同樣也來自四個方面,分別是審計執業環境問題、會計基礎薄弱問題、審計對象的復雜化和拓寬化問題以及政府和社會公眾對審計結論依賴度的提高問題。
首先,審計執業環境問題。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晚,距今只有四十年的時間,其中注冊會計師的發展只有二十多年時間,與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審計體系相比,我國在審計理論、審計方法、審計經驗、審計流程、規章制度、政策法規和懲處規制等方面還很不完善,審計部門的獨立性差,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不強,審計活動法律保障體系也不健全,這種不成熟的審計執業環境自然要誘發審計風險的生成。
其次,會計基礎薄弱問題。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在我國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以財務報告會計信息失真為例,這一問題就幾乎成為了業界的頑疾,盡管包括政府有關部門在內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會計信息質量存在的問題廣為詬病,但是種種原因使然,會計信息質量問題至今仍然大面積的存在著,而審計工作又是必須要依賴會計基礎才能有效開展的,所以,會計基礎工作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審計風險的形成。
第三,審計對象復雜化和拓寬化的問題。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經濟異常活躍,很多新興的行業、產業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起來,這不但增加了審計對象的復雜化程度,也把原來的審計工作范圍拓寬了很多,比如,近年來的審計業務活動就已經從過去的針對財務報表的驗證和管理咨詢,擴展到了當下的包括質量審計和風險評估等在內了,可以想象,審計對象的復雜化和拓寬化必然會給審計工作增加新的風險。
三、結束語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猛,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審計風險的成因、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與國際社會相比卻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與我國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要求顯然是不相適應的,因此探究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并找尋防范措施,仍是當下我國有關部門和業界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毋容置疑,只有對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尋到有效防范與規避措施,才能保證審計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穩健、有序,才能提高審計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并保證我國市場經濟在健康的軌道上前行。
參考文獻:
[1] 成煥玲.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及其對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03).
[2] 趙彥強.淺談審計風險的形成及防范措施[J].財會研究.2012(03).
[3] 章淑通.淺議審計風險的產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09).
[4] 鐘凌云.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的管理與防范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11).
[5] 郝艷艷.企業內部審計風險產生原因及防范對策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1).
[6] 翟君民.企業審計風險的形成原因與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