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然
摘??要:針對當前物理課后作業出現的問題:作業量大,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題目內容脫離實際,層次單一,學生的潛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應該精選適當的題量,內容練習生活實踐,突出層次性,因材施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物理作業;優化設計;初中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01-0088-02
物理學科是初中生的一門新學科,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一門新的學科不僅需要老師的入門講解,也需要學生自身花費一定的時間去適應消化新的知識。物理課后作業練習是學生由學習物理知識到運用物理知識的有效途徑,從而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的有效手段。物理課后作業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深化,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老師通過統計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情況及質量,及時了解其課程教學效果,以便靈活的調整相應的教學內容的途徑。因此,課后作業在初中物理學習的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目前對于物理課后作業的認識,學生、家長、甚至老師都還存在不少誤區,現綜述如下。
1.物理作業的現狀
(1)作業數量過多、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在傳統的物理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普遍存在“多做題、多得分、學生做的越多,對知識點掌握越牢固”的思想。通過讓學生對某一知識點進行大量重復性的練習,來讓學生實現對知識點的掌握,以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這種模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這種舉措則會使作業數量上增多、內容上變得枯燥乏味、機械重復,比如,對某一題型進行反復、多次的訓練,這樣的作業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占用了學生大量的時間,使學生喪失了對學習的熱情,處于被動地位,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大量的課后作業搶時間,甚至加重了學科之間的矛盾和學生的學業負擔。
(2)作業層次單一,學生潛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調查發現,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而忽視了對課后作業的設計。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沒有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對作業習題進行篩選,對學生進行作業分層設計,而是對所有學生布置一樣的習題,忽略了每個學生的差異性和特殊性,作業層次過于單一,不能使得學生獲得充足的發展。在布置分層作業方面,少部分老師認為分層布置作業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自卑的情緒或者感到不公平。雖然大部分教師認為分層作業有必要,但礙于實際操作的困難并沒有很好的實施?。
層次單一的作業表面上是教育公平,人人平等,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物理掌握較好的同學的發展,他們往往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后而停止對物理進一步的學習和思考,而對掌握沒那么好的同學,他們往往會因為不會做,而對作業采取應付了事的態度,養成了不良的作業習慣。
(3)作業形式單一,內容脫離實際
傳統的物理作業形式大多為書面作業,作業內容對學生的要求以記憶公式和套用公式為主,教師極少布置實驗相關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形式單調,與生活實踐相差很遠,容易使學生缺乏興趣,對作業產生無聊抵觸的心理,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與實際生活的脫離也使得學生在理解與運用物理知識方面的能力欠缺。比如,學到聲速與光速有關的內容,傳統物理題目對該知識點的要求只是記住聲速和光速的兩個數值。但如果讓學生思考一下,打雷和閃電在空中是同時發生的,那為什么先看到閃電后聽到打雷?這不僅使學生對速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加強了對路程、速度、時間三者關系的掌握。例如,夏天來臨,從冰柜里拿出的雪糕,包裝袋上帶著水珠,這是什么原因?通過生活中的我們隨處可見的例子,來使學生加強對液化的理解。
2.物理作業設計原則
(1)作業要適量
研究表明,適當減輕學生的作業量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單靠加重學生作業量也不能明顯地提高成績,減輕作業負擔促進了學生的發展?。美國教育研究專家哈里斯·庫珀的研究也表明在一定限度內,作業時間與學生成績成正相關,但是當作業量超過一定限度,作業時間與成績不再成正相關。這就要求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要堅持作業量適量的原則,控制好作業完成時間。教師應對題目進行挑選,讓學生在有限的作業時間內對所學的知識和內容加以理解和鞏固,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布置分層作業,做到教育公平
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這點在《論語》中便有體現。當教育發展到班級授課制階段,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中,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要求、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均整齊劃一,而由于學生學習基礎、智力水平、認知風格等的不同,他們學習上總是存在差異的。授課的統一性與學生個體差異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傳統的班級教學暴露出僵硬、機械的局限性,無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作業分層設計,是教師根據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所設計的分層教學理念,即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比如,基礎性、發展性、綜合性作業,其次按照學生自身的實際水平,教師做出分層評價,從而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辦學效率?。分層作業是教師進行分層教學的必要環節,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它改變了以前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節省了學生做作業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獲得了充足的發展。然而,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認為,分層作業會使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好上加好,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弱上加弱,分層本身就不公平。實則不然。分層作業設計中對學生、作業、評價分層,摒棄了傳統作業形式的?“一刀切”,正是尊重學生差異性、選擇性的體現。從表面上來看,學生做相同的作業,擁有相同的習題資源,沒有半點偏差,實現了“人人平等”,但這只是初級平等觀的體現;從深層次而言,學習基礎好的學生輕而易舉地完成作業,而學習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卻被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身心俱疲。而分層作業不但優化了作業的結構與配置,并且充分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差異,在保證基本教學質量標準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挑戰更高層次的作業,在不斷的選擇中提升自己的學習水平,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正是分層作業追求“有差異的教育公平”的體現。分層作業試圖打破傳統作業的絕對統一性,在顧及各年齡階段學生作業標準的同時,著重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遵循學生的原有基礎以及發展特點,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自主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成為全面發展而又充滿個性的人?。
(3)作業形式多樣,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布置作業時除了書面作業,還應增加一些比如家庭小實驗、搜索資料等多種形式的作業,并且加強物理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使作業充滿一定的趣味性和思考性。
我國當下的教育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學生常常為了成績而寫作業,為了學習而學習,把視野僅僅局限于教材和課堂上。物理實際是一門十分貼近生活的學科,無論是慣性還是電流,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現象。因此,學生應該學會在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把問題帶到課堂上,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其實,從生活到課堂的過程就是一個從現象到理論的過程,這中間的思考與探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例如,在物理力學中講到“慣性只與質量有關,與其他任何因素無關”時,在汽車急剎車、騎車下坡等一系列情況都可以驗證這一點。生活是科學的來源,聯系實際是物理教學的初衷。在生活中學習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有助于對物理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使他們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可以培養興趣的作業,以利于擴展視野,為將來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伏筆。
總而言之,目前我們的初中物理課后作業的布置存在數量多,層次少,效率低的問題,為了使課后作業的效果達到最優,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結合科學規律,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布置適合學生的適量的高效的作業,避免陷入低效重復性作業的誤區。
參考文獻
[1]蔣守霞.再探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的模式[J].物理教師,2013(03):38-40
[2]張倩.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作業有效設計探究[J].甘肅教育,2018(03):88-88
[3]潘夢萍.初中物理作業現狀調查及優化設計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4]李斌.初中生最佳物理作業量與物理學習成績關系的探析[J].現代教學,2008(01):26-28
[5]Harris?Cooper,Jeffrey?C.Valentine.Using?Research?to?Answer?Practical?Questions?About?Homework[J].Educational?Psychologist,2001.36(03)
[6]歐穎.從教育公平視角看分層教學[J].繼續教育研究,2008(09):167-168
[7]孫歡歡.教育公平視域下的分層作業及其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3):61-64
[8]薛原.淺析初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物理教學,2018.40(0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