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層層推進,企業迎來了全新的投資與發展機遇,但也面臨著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亟需重新思考塑造開放型對外合作模式,通過“一帶一路”創新服務平臺,協調多方資源,創新商業發展模式,提升投資效率及效益。
關鍵詞:開放;融合;創新;資源整合
2013年,隨著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方針的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逐步進入國際視野。“一帶一路”以政府間政策協調溝通為基礎,各方互聯互通,金融機構互相合作,為中企邁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隨著倡議的層層推進,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與業務布局方向同樣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一、多國共建“一帶一路”,拓展企業國際視野
經過超過五年的合作實踐,“一帶一路”已逐漸成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牽引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與國際組織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通過“一帶一路”搭建互聯互通網絡的同時,許多發達國家也表達了高度關注,并積極期望參與其中。目前為止,中國已與122個國家,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0份合作文件。
201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4.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達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6.3%,高出整體增速3.7個百分點,這預示著“一帶一路”貿易正成為拉動我國貿易發展的新動力。
在基礎設施聯通方面,包含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主體合作格局建設正在穩步向前推進。中歐班列、中亞天然氣管道、中蒙經濟合作區等多區域重點建設項目正在積極規劃建設中,形成了包括商品、技術、信息、資本等的互聯互通。預期在未來,“一帶一路”將在推動各國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的同時,促進相關國家更便利的參與全球分工和資源配置,實現自身經濟發展,并為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做出貢獻。
二、開放型經濟體系,實現資金通融
“一帶一路”倡議加速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融合,與此相適應的新型開放金融體系也應運而生,更加開放、創新、包容、多元化的金融支撐體系正在為各國經濟發展添加動力。
1.貨幣自由兌換:“一帶一路”合作國家均積極開展雙邊本幣互換機制,便利化雙邊貿易和投資,維護金融穩定。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與其他國家貨幣當局簽署的有效本幣互換協議余額已經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
2.資本市場互通:A股市場正在積極與境外市場實現互聯互通,“滬倫通”見證了中英間深化金融合作,擴大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的強烈意愿。同時,兩地股票市場持續推出創新機制,利用基礎股票和存托憑證之間的相互轉換機制,打通兩地市場的交易。這不僅是“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成功的重要標志,更是世界資本市場創新的重要歷程。
3.銀行海外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化,金融機構的支持的重要性愈發明顯。在如此龐大的需求市場的帶動之下,中資銀行對海外市場的布局延伸已經勢在必行。目前為止,已經有11家中資銀行在2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設立了71家一級分支機構。
三、機遇與風險相伴而生,識別風險并規避
“一帶一路”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機遇,但機遇與風險相伴而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環境較復雜,地緣政治風險相對較高。由于對當地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領域的研究不夠透徹,不少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和阻力。
1.沿線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水平各異,影響開放合作程度。“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制度體制上存在較大差異,繁復的政治環境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市場開放程度。不同黨派、政府的更替都會提升投資環境的復雜性,因此在推進合作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各國的不同國情提前進行風險評測,做好預防措施。
2.文化的多樣性使得各國對于開放和協作的認知不同,影響投資環境。由于歷史、地理、宗教的差異,沿線國家對于“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對于參與國,尤其是中國的認知的不同,影響著各國的對內、對外政策的選擇。某些國家的極端勢力,使得當地的投資環境惡化,從而影響了海外投資的進入。
3.缺乏專業的跨國投資人才。“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資金儲備及金融合作,也需要專業的人才識別投資及合作機會,有效整合資源。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起步較晚,海外投資經驗和國際化經營人才儲備不足,同時也未更好地發揮專業服務機構的能力,從而影響了對于被投資國家投資環境、企業經營環境的判斷,增大了財務投資風險。
4.各參與方之間缺乏協同意識。缺少有效的機制整合相關資源,因此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等往往各自為陣,非競爭性信息共享及資源整合能力不高,投資和經營效益大打折扣。
因此,企業在制定海外布局和走出去戰略中,各方面信息的獲取與整合、有效地規避風險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企業提升人員能力,構建風險管理框架,在海外投資的全生命周期中,持續關注風險并規避風險。
四、創新“一帶一路”服務平臺,整合資源,實現互聯互通
“一帶一路”是當前世界上跨度最長、體量最大、最具潛力的經濟合作帶;同時也是經濟結構、政治體制、社會文化最為復雜的合作體系。在這樣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前所未有的機遇面前,企業信息快速獲取與分析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在如此紛繁復雜的經濟環境之下,打造“一帶一路”服務平臺,創新業務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服務平臺應著眼于“一帶一路”的整體戰略,通過提供高效、實用的經濟信息,改變信息不對稱的現狀,為沿線國家政府和企業提供投資合作橋梁。通過平臺把中國和沿線各國有機結合,實現互惠互利。
“一帶一路”創新服務平臺應是一個有限開發、無限共享的線上內容平臺。所謂“有限開發”是指平臺每一個參與者根據角色的不同,提供各自權限內的內容;“無限共享”限定相應的內容與信息獲取權限;“無限共享”指的是,平臺上的參與者對于公有類信息可以無差別獲取。
從“一帶一路”創新服務平臺的參與者角度來看,它是一個線下的、“一帶一路”領域內的商界、學界及政界的聯合體。通過平臺,集合了對“一帶一路”有深入研究的知名學者和智庫、有投資實力和意向的各類型企業、投資機構、專業服務提供商以及參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在華領事官員,相關政府、商會、協會的代表,并通過這些代表延伸至各國的企業單位。這種平臺模式將打通“一帶一路”投資與建設的各個環節,讓各參與方共享資源,并可以配套提供相應環節的服務。
“一帶一路”創新服務平臺是一個因互聯互通的基因而充滿活力的平臺,每一個參與個體既是平臺的使用者,也是平臺的擁有者,以“共享、探索絲路新商機”為目標,帶入資源也共享資源,貢獻價值也分享價值。平臺匯集了行業市場動態、政策解讀、投資指南、國別報告及熱點活動等信息,其主要內容及價值體現在如下方面:
(1)數據概覽,包含各國法律法規、宏觀經濟狀況、工程項目信息等,由專業機構通過不同的角度、定期更新數據,實時且詳實的反應沿線國家的概況;
(2)國別報告及投資指南,包含沿線國家政策更新和解讀、投注環境、社會熱點的最新洞察,由專業機構及時收集更新與“一帶一路”有關的眾多國別及行業領域的最新洞察與觀點。為中國企業尋找適合的投資機會和合作伙伴,分析目標國的投資環境,了解當地的文化和商業習慣;同時,向國內引進世界級的產業、商業機構,和科研力量;
(3)信息咨詢和智庫服務,借助專業機構和智庫力量,識別投資機會,為參與者提供個性化決策咨詢服務,并為具體投資項目提供財務顧問、投資資金尋找等服務。為中國企業的“一帶一路”提供頂層設計,對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包括所需要的資源,進行全面的分析;
(4)熱點活動,定期組織線下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整理活動中的觀點分享及洞察并發布在平臺,供各參與者查閱,幫助中國政府和企業把握“一帶一路”的動態,也讓世界更深入、準確地了解中國。
“一帶一路”創新服務平臺的良好運行需要有效的管理機制,在多次分析、演練后,形成如下機制(以對中國為例):
(1)各沿線國家分別設置聯席辦公室,聯席辦公室按照擬對口的國家和區域、分行業分設聯系人,聯系人負責收集本國企業的項目需求及投資機會,匯總至聯席辦公室;
(2)所屬國聯席辦公室將投資機會發布給中國的聯席辦公室;
(3)中國聯席辦公室分析項目需求及投資機會后,按照行業發送給中國的行業聯系人;
(4)中國行業聯系人發布信息需求,尋找意向性的投資人或企業;協助投資人分析國別環境及投資機會,并提供專業咨詢及智庫服務,協助設計投資策略;
(5)中國聯席辦公室整合投資人、企業、金融機構、專業服務機構,所屬國聯席辦公室整合當地企業、政府資源,多方對接,促進投資項目落地。
目前,“一帶一路”創新服務平臺匯集的國家正在逐步增加中,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沿線國家、發達國家加入,不僅能夠協助決策的高效運作、降低融資成本、掌控市場風險,實現資源最優配置,還可以幫助企業的海外公司構建其自身的融資能力,逐步完善企業海外投融資的功能與保障體系,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共商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體系.中國金融,2017(09).
[2]蘇長和.互聯互通世界的治理和秩序.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02).
[3]“一帶一路”五周年回顧及展望.安永聲音.
[4]言雅娟.“一帶一路”建設的風險分析及對策建議.現代營銷(創富信息版),2018(12).
[5]黃先海,余驍.以“一帶一路”建設重塑全球價值鏈[J].經濟學家,2017(3)32-39.
[6]趙蓓文.“一帶一路”與中國對外開放的協同發展[J].南開學報(哲學社科學版),2019(06).
[7]盛斌,靳晨鑫.“一帶一路”倡議:引領全球包容性增長的新模式.[J].南開學報(哲學社科學版),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