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本書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時候,不僅要讓他們盡早掌握語文教材上的知識點,還應該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學生的閱讀量,將思維延伸到課外,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基于此,本文以學科素養為出發點,首先介紹了“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接著重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實施策略,以期為語文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閱讀者;整本書閱讀;教學導向
葉圣陶提出的“整本書閱讀”模式,主要是將整本書看做是重點,短篇文章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工具,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從語文核心素養而言,“整本書閱讀”模式的實施,需要學生去理解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掌握一個有效的閱讀方法,然后對文本的現實意義進行判斷,這樣才能將閱讀教學延伸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從而推動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
一、 “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
(一)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教材
語文教材大致包含了散文、詩歌、文言文和童話故事等,要想更為全面的去理解文章,就應該對教材中的短篇文章進行必要的延伸。例如在《草船借箭》這一篇文章的教學工作完成以后,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學習課文,可以讓他們利用課余的時間,到圖書館或者是書店借閱《三國演義》,這樣能準確地認識到“草船借箭”發生時的背景、地點和人物。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對于知識有了一個更加透徹的認知,在減輕教師教學負擔的時候,也能輔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語文教材。
(二)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加強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指導工作,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語文教材的編寫來看,文章的選擇和排列具備針對性,但是從一個更廣的層面來看,教材只是所有知識的一種“縮影”。例如語文教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為了讓學生從中吸取到有益的知識,教師就可以鼓勵他們去閱讀《寓言故事會》,一段時間以后,學生會獲得更多的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具備哲理性。由此可見,教師一旦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就能引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逐漸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學生日后的寫作也具有促進作用。
(三)豐富學生的個人情感
對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其中的差異性,而且在對比的時候,學生也能對此做出有效的判斷,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具體化。同樣,“整本書閱讀”中,還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當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會非常自然地去體會到這種文化理念。而且品味的語言越多,那么最終接受到的文化則會更加豐富,這不僅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從“整本書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此外,當學生的閱讀量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時,他們在閱讀完一段文字的時候,就能記住它的大致意思,而且閱讀速度會提高,對于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會增強。
二、 “整本書閱讀”的實施策略
(一)探索“整本書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向“準專業”角色邁進
新課程指標下,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而“語言的構建”則是學科的一種體現,在“整本書閱讀”中,學生就可以從語言、思維、文化和審美四個角度去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要知道,學科素養形成的前提在于積累,如若閱讀的量沒有達到既定的廣度,那么素材的豐富性也無從談起。對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時候,首先任務就是確定書目,按照學科的要求,向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讀物,最好是將詩歌、散文等多種載體涵蓋在內。
如若是從能力的層面來看,教師還要搭建一個溝通的橋梁,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去選擇書籍。這時候,就要秉承著“以生為本”的原則,設計一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閱讀書目,盡量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都能得到文化的滋養。在選擇上,主要體現在兩點:一個是經典性,這是經過時間考驗所留下的書籍,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去閱讀這些經典名作,從中感受到經典文化存在的社會價值,這些經典作品有散文、寓言和科普讀物等。另一個是選擇性,書目的選擇,不僅要注意質,還要將量考慮在內,盡量從學生的愛好、興趣為出發點,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這樣在制訂書單的時候,將學生看做是重點,讓他們去進行自主性的選擇,充分體現出閱讀導向的開放性。除此之外,還要從“文本”的層面出發,構建一個內外相互結合的整體式閱讀,將教材內容和“整本書閱讀”銜接在一起,按照單元結構的思路去實現兩者的無縫對接。例如在《魯濱遜漂流記》的教學中,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將主題單位設定為“歷險”,然后讓學生閱讀《中外探險故事精選集》,充分感受到不同環境下的歷險是怎樣的,這樣在豐富文本內容的時候,也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
(二)閱讀中的持續推進,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準專業”閱讀者成長的重點,按照當下的教學現狀而言,語文課堂上的時間只有45分鐘,要想在短短的時間內讀完整本書,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實行“整本書閱讀”的時候,不要對學生提太多的要求,否則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但又不能過于散漫,而是應該盡量平衡兩者的關系,這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基礎。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設一些討論會,深化學生對于書籍的理解,交流中可以選擇教師主導和學生自由發揮的方法。教師主導是讓教師去選擇話題,然后從整體的情節入手,對局部事件進行探討,充分顯現出閱讀的有效性。學生自由發揮中,不會限制交流的內容,而是讓學生提前去設定目標,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進行討論,教師則是對最終的閱讀結果進行相應的引導和判斷。
作為一項綜合性比較強的活動,對學生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都有著一定的影響,當教師在閱讀教學的時候,就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三國演義》為例,其中的內容眾多,人物關系復雜,需要重點考慮的是,“整本書閱讀”對學生語言素養的形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應主動去制訂一個明確的課程目標,當學生在初讀完一本書以后,讓他們簡要地去復述書中的大致內容,然后出示一些句子讓學生借用自己的話去進行解釋,針對一些重點章節來提問,對于重點的詞匯、句子進行仔細的說明,這些都屬于是復述和解釋的范圍。通過這種方法,加強了書本和學生的潛在聯系,而且人物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也更加清楚、明朗,對于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備促進作用。
(三)探索“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
方法和經驗是“整本書閱讀”的關鍵點,也是教師應該重視的一部分,只有具備了豐富的閱讀方法,閱讀者才能進入“準專業”的行列中。對于學生而言,閱讀方法的應用還是需要教師的引導,而在引導中,大致會涉及兩個方面,一個是單篇文章中有哪些方法可以直接應用到“整本書閱讀”內?另一種是依靠不同題材的書籍去制訂不同的閱讀目標,通過泛讀、精讀等方法。前者主要應用在過去的閱讀活動中,當教師和學生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的知識,就可以對這種方法進行適當的延伸和擴展。后者則是現階段經常會應用到的一種方法,將精讀和泛讀相互結合在一起,從整體到局部,讓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認知和感悟更為立體和豐富。
泛讀:將整本書大致瀏覽一遍,了解其中的主要情節和結構,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掌控能力。然后采用“聊書”的方法去進行聯系和對照,如《朝花夕拾》分為三個步驟:第一,題目是什么意思?第二,魯迅寫這本書的動機是什么?第三,結合作者的成長經歷進行統一的概括。整個過程中,借助目錄、作者經歷,讓學生去回憶整本書的內容,從整體上掌握了文章的排列特點。精讀:以小帶大,主要是去解決“讀什么”的問題,遵循文體的基本特點,尋找出一些適合的主題,由于不同的文體也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明確定位教學的意義,選擇最能體現出文體特點。
(四)對“整本書”的價值進行定位和判斷
“準專業”的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充分去感受到文章中語言的魅力和邏輯性,然后提煉出其中的價值觀,對其做出最合理的判斷。基于此,首先從教材入手,對編寫者進行調查,明確文本價值觀在總體上是正確的,才能將其推薦給學生。同時,學生也要對自己同文本的關系一個確切的定位,這種關系不是被動的,應該是主動的、崇拜的,將自己和整本書形成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這樣才能實現對文本的準確評判。
當學生在讀完整本書以后,教師也要組織一些有效的交流活動,幫助學生同自己對話、同他人對話。首先,閱讀分享,“整本書閱讀”完成以后,每位學生的看法不同,那么收獲到的結果也各不相同,閱讀以后的交流與分享對于調整他們的閱讀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分享的方法多種多樣,不會只是局限在某一個層面上,也可以采用閱讀論壇、手抄報和文學表演等方法。其次,擴展閱讀,讀完了一本書以后,不要只是停留在某一個層面上,而是應該進行有效的擴展,推薦學生進行對比式的分析。最后,讀寫結合,“整本書閱讀”以后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悟都寫下來,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寫一封信來介紹這本書,在信中要采用主角的語氣,充分反映出整本書的核心思想,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共同發展。
三、 結束語
新時期背景下,教師要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分析和看待“整本書閱讀”這一全新的教學方法,積極尋找出它同課程之間的銜接點。但是從當下的發展情況而言“整本書閱讀”教學仍舊處于一個初始階段,所以教師要將其看做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而在具體運用的時候,結合學生的主體性,開展一些針對性比較強的閱讀活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日后的寫作教學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正君.引之以趣導之以法——名著導讀課教學芻議[J].教師,2016(31):78.
[2]郭躍輝.“整本書閱讀”視野下的名著賞析課型探討[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8(1).
[3]王躍平.深度學習視域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以《西游記》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9,387(1):39-42.
[4]高子陽.整本書閱讀教學實驗及其推進——談談我的主張與求索[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3):5-10.
作者簡介:
范樺,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會師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