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媛媛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作用于教育對象,對其思想政治素養產生積極效果。為了引導大學生學好思政課,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和獲得感,必須深刻把握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環節和基本要求,明晰提高大學生思政課實效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進一步探析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路徑,以人為本,推進“傳”與“習”的平臺建設,把握“教”與“學”的雙向互動,發揮“知”與“行”的同步效應。
關鍵詞: 新時代? ?大學生? ?思政課實效性
一、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關鍵環節和基本要求
(一)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教材化,實現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
加強思政課教材體系建設,進行教材編寫,并組織專家深入學習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按照理論創新的邏輯、實踐創新的路徑、學科發展的規范、學理闡述的要求編寫教材,做到符合政治要求、符合規律要求、符合學習范式要求、符合質量要求①。還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的專業、生理、心理、思想發展的不同特點和不同認識,結合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轉化的科學方法和路徑,把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融入各門課程教材的編寫和講授之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瞻性和指導性意義,學習科學理論,并從中汲取方法論的轉化運用。通過專業知識指導大學生觀察世界、分析世界、了解世界,堅持實事求是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真正厘清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為提高大學生思政課實效性奠定理論基礎和提供教材保障。
(二)把思政課教材教案化,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將思政課教材通過思政課這一主渠道因地制宜,把教材內容、教師的知識體系和教學方法呈現給學生,努力落實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為此,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要點在于教師要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教。第一,真學。思政課教師要沉下心來學原理、學教材,把握重難點,形成一批高質量的課堂教案;第二,真懂。真正參透其中包含的對于國家和平穩定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對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的深切期盼;第三,真信。將所學所感真正轉化為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事業布局和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堅定理論自覺;第四,真教。教師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授課方式和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結合其他多種系統完備的路徑,充分運用中國人民奮勇前進路上的生動素材,真正將中國發展取得的成就凝練成一個個催人奮進的中國故事,理直氣壯上好思政課,為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實現質的飛躍。
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意義
在把握提高大學生思政課實效性的關鍵環節和基本要求的情況下,積極發揮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從理論和現實層面體悟提高大學生思政課實效性的意義,促進思政課教學質的發展,為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作出不懈探索。
(一)理論意義。
凝聚思想共識,把握“四個意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新時代思政課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更加堅定了全黨全社會辦好思政課,教師上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信心和決心。高校是培育各類人才的主陣地,是思想薈萃、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連接學生和社會共情的重要紐帶。除此之外,認識到網絡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再結合高校寬松、龐大的環境特征及大學生個性的發展狀況和思想認識的不同,凝聚師生思想共識,使其把握政治意識,培養政治素養;具備大局意識,服務國家和集體利益;明確核心意識,做到緊密團結;明確看齊意識,擁有正確立場就顯得尤為重要。要保證思政課學習的實效性和獲得感,確保大學生擁有正確且堅定的政治立場,使其不僅能夠從微觀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且在宏觀的視野下厘清發展大局,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
增進理論認同,堅定“四個自信”。提高思政課實效性,有利于推動大學生走在黨提出的各項理論政策的最前沿,促使大學生扎實學好黨的一系列理論創新成果,進一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豐富內涵和里程碑意義,勇做時代的弄潮兒。與此同時,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波瀾歷程,進一步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發展的體系,需要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緊跟黨的步伐接續奮斗、不斷完善。通過由淺入深的理論探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究竟“特”在何處,聚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系統深入學習“中國之治”的13項制度原則;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各方面發展成就中奠定的深厚底蘊和提供的不竭力量之源。引導學生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獨特價值角度進一步加深認識,增進大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理論認同。
匯集全體力量,做到“兩個維護”。提高思政課實效性,有助于大學生深刻領會黨的服務宗旨和性質,明晰黨的核心領導地位是近代以來黨帶領人民反帝反封建、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設社會主義,向著復興之路前進的歷史進程演進的必然結果。通過思政課這一主渠道,學習了解黨史和國史,深入體會黨的領導優勢,使大學生群體匯集思想共識,切實做到“兩個維護”。結合歷史資料反觀中國的近代史,就會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歷經戰火洗禮,不屈不撓,浴血重生,從星星之火發展成了一片燎原之勢,從無到有建立革命根據地,傳承紅色記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來,黨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斗、碩果累累,不斷帶領中華兒女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充分證明了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提高大學生課堂理論知識的轉化率和思政課的實效性,有利于大學生深刻領悟上下齊心的磅礴力量,明晰黨和國家事業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因此,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對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現實意義。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立德樹人。思政課的德育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將教師的知識體系和教材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價值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使大學生明確“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經濟、知識、信息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對我們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有利于充分挖掘思政課的內在優勢,規避外在風險,做到揚長避短,高質量地貫徹落實思政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大學生正處于青年發展時期,即將步入工作崗位,正是施展抱負和做出成績的關鍵階段。通過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加強德育教育、審美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知、情、信、意、行的良好結合和轉化,從而對自身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再通過學理性語言的使用,進一步把課堂上老師講授的生動事例和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主觀體驗,以此為標準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既以學生為中心,又對思想道德素質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加深情感認同,講好中國故事②(31-35)。提高思政課實效性,有利于引發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深化愛國主義情感,實現更高遠的價值追求,激發自身將個人理想融入中華大地,去到祖國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將學習視野從一頁一頁的課本轉向現實的社會發展,從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國防等多個方面看待中國的發展和為此所做出的努力,深刻詮釋中國的發展全貌和發展取得的成就。將匯集的中國故事鮮活生動地講給身邊的人,共同關注國家發展。進一步明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并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要熔鑄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需要一代代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接續奮斗。大學生在積極學好思政課的過程中,結合自身成長經歷見證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開啟新時代嶄新篇章,激勵大學生將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不負韶華,奮勇前行。
三、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路徑
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對于大學生自身和社會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路徑,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獲得感,不斷推進德育教育。
(一)推進“傳”與“習”的平臺建設。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道”起于“傳”。隨著互聯網平臺的不斷建設發展,當今“授業解惑”不僅局限于傳統課堂這一單一的教學模式,還涌現出了許多網絡教學平臺。為此,要想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就要與時俱進,不斷開辟符合大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平臺建設。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面,充分利用虛擬網絡開拓和豐富大學生的學習渠道。例如,“慕課”平臺的建設,依托高校開設思政公共課,由各個高校的優秀教師進行授課,消除校別差異和空間距離,為各地大學生提供學習的共享平臺,還可以領略不同名師的教學魅力,從多種角度開拓學習思路。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電視節目這一平臺進行思政課建設,例如廣受好評的“這就是中國”“一堂好課”等,邀請學科領軍人物授課,同時邀請不同高校的學生代表作為場下觀眾,共同探討解惑。這種學習平臺既有莊重感,又有參與度,非常值得借鑒推廣。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當下,必須樹立前瞻意識,推進“傳”與“習”的平臺建設,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把握“教”與“學”的雙向互動。
一堂課的“教”與“學”從來不是單方面進行的,為此要努力尋求雙方的平衡點,達到1+1>2的效果。提高思政課實效性,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增進師生的雙向互動,產生師生共情,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師備課的積極性,開闊教師的授課思維,使課堂內容更加多樣化、廣延化。另一方面可以調節思政課的活躍氛圍,增加討論度,從“重在參與”到“全員參與”,不斷增強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的獲得感。對于教師來說,課堂的雙向互動可以激發教師不斷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授課內容的動力,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尋求最契合的呈現方式;對于學生來說,雙向互動的模式可以激發學生自覺求取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多種途徑提前預習授課內容,從而對授課過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心理。在雙向互動過程中,師生之間會進行思想和知識的交流碰撞,產生頭腦風暴,進一步拓寬授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實現教學過程的環環相扣,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發揮“知”與“行”的同步效應。
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系,聚焦對社會現實問題、對大學生現實狀況的關注。使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在學科和學術上完成“入眼,入耳,入心,入腦”的內化之后,繼續著眼于推動“入行”的外化實踐,使大學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感,通過實踐活動繼續深化理論認識,發揮“知”與“行”的同步效應,打通學好思政課的最后一公里③(107-112)。此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不能固化、對象化,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和思想狀況,在理論聯系實際的情況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此同時,要認識到思政課不僅要解知識之惑,更要解思想之惑,為此要擁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對癥下藥。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爭議問題,從學生的日常關切出發,既要理直氣壯地講清楚正確的觀點,又要敢于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敢于亮劍,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事物做出科學的分析和批判,積極引導學生對魚龍混雜的思想觀點進行辨析甄別、去偽存真。在解決學生思想困惑的同時,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能力,為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各類問題提供思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知、情、意、行的感悟和體悟,促使學生銳意進取、積極學好思政課。
注釋:
①陳寶生.扎實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頭腦[N].光明日報,2018-07-24(013).
②陳曙光,楊潔.中國故事與中國話語[J].湖北社會科學,2018(04).
③王易,茹奕蓓.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3).
參考文獻:
[1]張楠.發揮主渠道作用——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J].導刊視點,2019(07):1.
[2]蘇雨恒.學習貫徹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筆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5):13.
[3]陳寶生.扎實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頭腦[N].光明日報,2018-07-24(013).
[4]陳曙光,楊潔.中國故事與中國話語[J].湖北社會科學,2018(04):31-35.
[5]王易,茹奕蓓.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及其提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3):107-112.
[6]汪亭友.堅定信念、不辱使命,努力上好思政課[J].本科思想政治理論教學,2019(08):90-94.
[7]艾四林,康沛竹.守正出新,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03):4-8.
科研基金項目
項目名稱:寧夏高校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有效路徑研究,寧夏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學)規劃項目重點項目。
項目編號:18NXJ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