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中


【摘 要】核心素養培養是21世紀國際教育的主導方向,“問題鏈”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內化。為此,研究者通過對課堂教學問題類型的研究,進而對課堂所創設的問題進行整合,構建了“問題鏈”教學模式。在“問題鏈”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對“工業地域的形成”一課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問題鏈”教學模式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有效。
【關鍵詞】核心素養;問題鏈;工業地域;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教師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要嘗試更多地運用問題式教學、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等。問題式教學有利于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它是以設計問題為基礎,而創設問題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把備課的重點放在教學問題的精心創設上[1]。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問題鏈”教學模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問題鏈”構建 筆者通過對教學問題的類型研究,基于教材知識結構和問題設置方式,將教學問題進行了分類,具體分為主干式問題、遞進式(比較式或探究式)問題、實踐式問題、隨機式問題、拓展式(總結式)問題。為使創設的問題實現效益最大化,有效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內化,可以構建“問題鏈”教學模式[2]。為此,筆者首先構建了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問題鏈”,將分類的問題進一步轉換成一組有中心、有序列,相對獨立但又相互關聯的問題,形成了如圖1所示的交叉式“問題鏈”。
“問題鏈”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確定該課時的核心知識和核心素養。以核心內容設計主干式問題,主干式問題的突破即是對重難點內容的突破。為實現主干式問題的突破,教師還需設置輔助性問題,比如一系列的遞進式、比較式或探究式等上游問題,以輻射整節課的教學。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對主干式問題深化理解和內化核心素養,還需要設置下游問題,主要包括拓展式問題、總結式問題和實踐式問題。實踐式問題有時也可以用于上游問題,以實踐結果來幫助學生解決主干式問題。很多時候主干式問題并不能將教材內容全部囊括進去,或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會產生一些隨機問題,因此在上游和下游問題的處理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或學生個體的需求設置散點式的隨機問題。“問題鏈”教學模式將教學問題有機整合,有效提高了教學質量,更容易實現課前預設的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3]。
二、“問題鏈”的構建實例
筆者結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工業地域的形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在地理核心素養培養視角引領下進行“問題鏈”構建。
地理核心素養由多個方面組成,其中包括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能力。“工業地域的形成”(第一課時)的重難點是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影響,指向的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為綜合思維。因此,筆者結合鄉土案例,設計主干式問題: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是如何形成的?糖業“二次創業”對廣西發展有何影響?這兩個問題輻射整個課堂教學,其他遞進式、探究式、比較式等系列問題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分析探究工業集聚的原因和影響,培育學生辯證、全面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為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現實世界中工業集聚的現象,培養地理實踐能力,教師首先設計實踐式問題(學生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廣西為何要大力發展糖業。與糖業相關的企業有哪些?如何才能改變新糖業目前落后的狀況?)。其次,為深化學生對工業集聚的理解,教師設計了總結式問題(糖業“二次創業”給崇左市帶來什么影響?),同時設計了拓展式問題(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的成功建設,給其他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的規劃建設帶來什么啟發?),既提升了學生綜合思維的素養,又有利于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培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廣西中泰崇左產業園的優勢和龍頭企業的影響等,當然這都是為滿足學生個體需求而預設的課堂隨機問題。筆者構建的“問題鏈”實例具體如圖2所示。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問題鏈”教學模式設計 下文筆者仍以“工業地域的形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例,論述“問題鏈”教學模式的設計。
(一)教材教法分析
新課程標準要求運用案例分析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因此,本節課可以結合學生熟知的鄉土案例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整合處理,教師設計系列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工業聯系的類型,因工業聯系形成工業集聚所帶來的影響,以及不同類型工業地域的發展特點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一是結合鄉土實例探討構建糖業產業鏈,進而說出工業聯系及其類型;二是運用材料說明工業集聚的地理意義;三是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崇左市蔗糖產業的成因和規模差異,分析工業地域的類型及給當地帶來的影響。教師可采用問題導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進行教學。
(二)教學過程設計
1.環節一:實踐調查+新課導入
教師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和實地考察了解廣西糖業目前發展狀況,總結學生在實踐調查中產生的問題,以待在新課學習中解決。在新學習中,教師展示廣西糖業視頻作為導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鄉土情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的問題如下。
設問1:廣西·中國糖業產業園是如何形成的?糖業“二次創業”對廣西制糖工業發展有何影響?
2.環節二:“甜蜜事業”的布局規劃
教師展示2017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空間分布圖、廣西中泰崇左產業園宣傳視頻,以及崇左市在中國東盟合作區的區位圖。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提出設問2,培養學生從視頻和地圖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設問2:結合視頻和地圖,分析廣西中泰崇左產業園的優勢區位條件(包括地理位置、政策、交通、原料、市場、勞動力、產業基礎)。
3.環節三:“甜蜜事業”的展開推動
(1)教師展示崇左蔗糖產業區已入駐的企業名稱,生產原料和產品等相關表格,通過設問3,讓學生自主構建產業鏈,激發探索興趣,并在構建產業鏈的過程中分析企業間存在的生產聯系。
設問3:討論構建各工廠原料和產出物之間的產業鏈,分析其存在的聯系。
(2)教師展示蔗糖產業招商引資的主導思想(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廣西崇左東亞糖業有限公司簡介資料,并通過設問4,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并提升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對此感興趣的學生課后還可以再深入探究產業區的其他龍頭企業。
設問4:結合產業鏈,已入駐的企業中哪個最有可能是龍頭企業?該龍頭企業對蔗糖產業區的發展有何影響?
(3)教師展示產業區建立前后廣西蔗糖企業的收益情況對比資料,提出設問5,引導學生對集聚優勢進行思考與分析。
設問5: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有何優勢?
(4)展示廣西中泰崇左產業園的六大產業區總體規劃圖和基礎設施規劃圖,通過設問6,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對比歸類的分析能力。
設問6:廣西中泰崇左產業園的六大產業區之間存在什么聯系?聚集的效益是什么?
4.環節四:滋潤百業的“甜蜜事業”
首先,教師通過設問7對比分析崇左蔗糖產業區建立前后工業地域的變化,培養學生從動態的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地理問題,進而培養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歸類的習慣。
設問7:和過去相比,現在崇左市蔗糖相關企業的集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請結合課文,對比糖業工業地域不同時期在成因、規模、特點上的差異。
其次,教師通過設問8,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設問8:崇左蔗糖產業區建立后糖業規模有所擴大,請結合糖業產業鏈說明糖業“二次創業”給崇左市帶來的影響。
最后,教師展示廣西農產品加工業集聚區的發展規劃資料,提出設問9,結合區域發展,通過角色扮演,充分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培養主人翁意識。同時,以開放的形式設置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滲透人地協調觀。
設問9:崇左糖業產業區的成功建設,給其他農產品加工集聚區的規劃建設帶來什么啟發?
四、結語
“問題鏈”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精心組織設計的問題為中心,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來開展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通過以“問題鏈”為載體,對“工業地域的形成”(第一課時)進行教學設計,從整個教學設計可以看到“問題鏈”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高級認知目標的實現,使得地理核心素養能有效地從理論走向實踐。為了進一步發揮“問題鏈”教學模式的優勢,教師需科學地立足于教材和學情,處理好“問題鏈”和新課程標準的關系,把握教學大綱,同時還要注意學生差異性和個性化的需求。邏輯嚴謹的“問題鏈”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啟發性和導向性作用,步步內化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明.以核心問題為利器,提升教學實效[J].小學教學參考,2019(17):55-56.
[2]沈海燕.借助“探究問題鏈”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河流與沙丘》為例[J].地理教學,2017(16):39-42.
[3]張宇.地理課堂“問題鏈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