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英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福建福州 350003)
產后尿潴留(簡稱PUR)[1],在中醫傳統中,稱為“產后癃閉”,是指產后6~8h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暢致尿液殘存,是產后的并發癥之一。據相關統計[2],正常順產產婦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約為10%~15%。產后尿潴留,極易出現尿液不能排出,可引起泌尿系感染,影響子宮收縮,引起產后大出血或者影響傷口愈合,同時不利于產后乳汁分泌,影響母乳喂養。查閱相關文獻及臨床實際特點,對已發生產后尿潴留的產婦可采取聽流水聲、熱敷、紅外線燈照射小腹部或者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等治療措施[3][4][5],仍不能緩解者則予導尿。而針刺作用于八髎穴,有著起效快、操作方便、患者樂于接受等優點,目前已具有很好的臨床基礎。筆者自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連續2年采用八髎穴齊刺治療產后尿潴留32例,并與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的32例相比較,療效明顯,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7月-2020年7月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住院部的順產產后尿潴留患者64例。按照簡單隨機方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2例,年齡18-40歲,平均26.8±8.2歲。對照組32例,年齡20-38歲,平均24.2±9.2歲。兩組年齡、病程及病情等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制定的《婦科學》中有關產后尿潴留的診斷標準:
(1)產后6-8h出現排尿困難;
(2)腹部查體: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觸痛存在;
(3)輔助檢查:尿常規無異常。
2.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制定的《中醫婦科學》中有關產后尿潴留的診斷標準:
(1)產后6-8h仍不能自行排尿,小便點滴而下,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漲急疼痛;
(2)腹部查體: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可有觸痛;
(3)輔助檢查:尿常規無異常。
3.納入標準
(1)符合尿潴留順產生產產婦;
(2)未使用其他治療方法;
(3)無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4)無泌尿系統感染疾病史;
(5)無排尿困難史。
1.合并有重要臟器疾??;
2.泌尿道存在器質性病變、外傷;
3.未服從研究方案治療者。
1.治療期間,患者依從性差或拒絕堅持完成該項試驗,影響有效性和安全性判定者;
2.治療期間,患者病情突然變化,不適合繼續該項試驗者;
3.因各種原因無法對患者進行隨訪,臨床資料不全而療效不能正確判斷者;
4.其他原因所致的脫落。
取穴:八髎穴,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共8個穴位,分別在第1、2、3、4骶后孔中,合稱“八穴”。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暴露腰骶部,以舒適自然為佳。用碘伏常規消毒,直刺次髎穴,選取華佗牌針灸針(0.3mm×40mm),深度約1.2寸,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余穴位同上操作,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留針30min,每10分鐘行針1次。以上操作方法每日1次,1天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西藥:甲硫酸新斯的明(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7097)。
操作方法:甲硫酸新斯的明,每次0.25mg,肌肉注射,每天一次,1天為一療程,一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根據觀察指標及數據的不同,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
殘余尿量測定: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后行殘余尿量測定。
療效判定標準:本研究參考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制定的《婦科學》中“產后病”章節進行療效評定,分為無效、有效、顯效三個等級。無效:治療1天內患者尿液仍不能自主排出;有效:治療1天內患者尿液自主排出,但排尿不順暢;顯效:治療1天內患者自行排尿且排出順暢。
收集64例,完成治療59例。其中治療組脫落2例,對照組脫落3例。脫落原因:5例均未按照療程治療。
治療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八髎穴齊刺優于單純肌肉注射新斯的明。(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組內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治療后的殘余尿均有明顯下降(P<0.05);組間比較,治療后治療組的殘余尿測定積分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前后殘余尿測定比較(±S)

表2 兩組前后殘余尿測定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Δ積分為各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差值。
組別 N(例數) 治療前(ml) 治療后(ml)治療組 30 120.56±35.89 40.63±20.02★◆對照組 29 129.23±30.51 45.45±23.63★
中醫[6][7][8][9]將順娩后產婦發生排尿困難,小便點滴而下,甚則閉塞不通,小腹漲急疼痛者,稱為“產后癃閉”,多發生于產后3日內,亦可發生在產褥期,以初產婦、滯產或手術后多見。中醫認為,素體虛弱,產時勞力耗氣,或失血過多,氣隨血耗,以致脾肺氣虛,不能通調水道;或因稟賦薄弱,元氣不足,復因分娩損傷腎氣,以致腎陽不振,氣化失司;或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氣機阻滯,清濁升降市場;或因滯產,膀胱受壓過久,氣虛血運不暢,最終出現小便不通。隋代《諸病源侯論·產后小便不通候》指出,由引產動氣,胞轉屈辟及津液枯竭,胞內熱結所致。《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鄢,氣化則能出矣。故膀胱氣化失司是產后尿潴留的主要發病機理?,F代醫學認為,孕婦在妊娠晚期,體內水分大量蓄積,產后下肢靜脈回流受壓接觸,致產后尿量增多,膀胱充盈快,而孕期腹壁長期擴張后松弛,膀胱失去限制而擴張,對尿量增加引起的壓力改變不敏感,易出現尿潴留。另一方面,在分娩過程中,胎先露嚴重壓迫膀胱壁,引起膀胱黏膜水腫、充血、尿道變窄、肌張力降低,對膀胱內壓的敏感性下降,容易出現參與尿量增加。再者,產時會陰側切或會陰撕裂造成外陰創傷,使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紊亂,反射性抑制尿道括約肌痙攣而增加排尿困難。由此可見,與內分泌環境改變、機械性損傷、精神因素等密切相關。
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機體處于經絡疏通、氣血暢達、臟腑協調、陰陽平衡的狀態,而在病理狀態下,則經絡閉塞、氣血不暢、臟腑失調、陰陽失衡。針灸治病就是通過針刺或者推拿作用于腧穴,以疏通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八髎穴[10],又稱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稱“八穴”。八髎就是八個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對,所以叫做“八髎”?!鹅`樞·官針》: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蛟蝗蹋陶撸伪詺庑∩钫咭?。八針齊刺不僅能加強穴位的刺激量,還能擴大受刺穴位的作用面積,有利于針感的擴散。根據現代醫學研究[11][12],穴位與其所主治的臟腑在神經節段上具有相當的一致性。腧穴與臟腑的聯系主要依賴于神經節段,每一個經穴的神經節段常位于相關臟腑的那個神經節段上,或在相關臟腑的上下神經節段上。膀胱的臟腑神經節段為S2-4,而膀胱俞、次髎屬于S1-2,因此,針刺八髎穴能治療膀胱疾病,相應地也對膀胱疾病引起的排尿困難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針刺八髎穴可刺激骶骨的神經根,刺激傳出神經,被動引起逼尿肌、膀胱內括約肌節律性地收縮運動,增加二者之間的協調功能,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形成。八髎穴齊刺及肌肉注射新斯的明皆可降低患者臨床癥狀積分,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治療組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進而表明八髎穴齊刺更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尿液排出,提高患者的產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產后尿潴留,影響產后子宮收縮,導致陰道流血增多,容易發生產后出血,長時間的尿液不通易造成泌尿系感染。若持續導尿易造成尿路感染,或者單純使用西藥,考慮其為哺乳期,存在較多的副作用,而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采取針刺八髎穴,具有見效快、操作簡便、療效確切等優勢,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將從臨床療效觀察八髎穴齊刺在產后尿潴留的有效性,不斷總結并進一步運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