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虎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竹溪小學 廣東東莞 52396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各個學校越來越重視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借助科學實驗開展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在無形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科是一門極具實踐操作性的學科,科學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轉變自身教育觀念,堅持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趣味化的科學實驗氛圍,增強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有意識、有針對性的科學實驗教學,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實驗活動,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構建[1]。以“光的反射”一課為例,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先準備好激光筆、平面鏡以及一塊可以對折的半圓形紙板,創設一個趣味化的課堂實驗氛圍,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科學實驗興趣。課堂實驗情境可以這樣創設:熊大和熊二發明了一個新式武器——激光槍,他們想利用激光槍把光頭強嚇跑,可是他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打偏了。同學們可不可以想想辦法,在不移動激光槍的情況下,幫助熊大和熊二呢?通過這一趣味性話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動手實踐興趣,以此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實驗活動,通過動手實踐,學生很快就能總結出利用平面鏡將光射向光頭強的辦法,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目的。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可巧用生活素材,借助一些生動、形象、直觀的科學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開展增強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能力的科學實驗活動,讓學生可以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仔細觀察科學實驗現象,認真分析科學實驗結果,有效增強學生對相關實驗知識認識的理解,進而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以“常用的工具”一課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對常用工具的研究興趣,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對工具使用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科學實驗有效解決問題,強化學生對常見工具的基本特點及使用方法的認識。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2],如剪刀、釘錘、螺絲刀、鉗子等,教師則需要提前準備出一塊木板,將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分別固定在木板上。然后在科學課程開始后,引入相關問題:大家知道的常用工具都有哪些?你們都使用過哪些工具呢?這些工具都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呢?接下來,讓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組織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提前準備好的工具嘗試將鐵釘和螺絲釘從木板上取下,以此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從而有效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帶領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獲得科學知識及科學技能的成就感,從而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實驗動手實踐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3]。以“潛望鏡”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實踐交流帶領學生探究潛望鏡的工作原理,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潛望鏡的模型和圖片,引導學生分組實驗,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潛望鏡的制作方法,讓學生直觀地理解潛望鏡的制作原理,從而為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借助科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教師要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采用新型教學模式,落實新課程改革以生為本的要求,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實驗,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全方面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