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青 介 遠
頸椎病是常見的多發病之一,其又被稱為頸椎綜合征,是以退行性病變為基礎的疾病,臨床表現為頸肩部麻木、疼痛,嚴重時會導致患者上運動神經元癱瘓,使其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進而對患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1,2]。頸椎手法牽引復位是臨床常用治療方式,可有效降低椎間盤壓力、解除肌肉痙攣,使錯位的滑膜皺襞復位,但在牽引復位過程中,護理參與也是必要的[3]。舒適護理可以對患者進行全面、精心、綜合的護理干預,使其身心舒適度得到提高,從而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將探討頸椎手法牽引復位聯合舒適護理在頸椎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7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80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48.35±5.67)歲。觀察組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49.48±6.16)歲。比較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與診斷》[4]中診斷標準;②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不能配合治療或存在精神障礙者;②患有頸肩部疾病如肩周炎等;③并發心、腎、肝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都采用頸椎手法牽引復位治療:患者平臥,全身放松,頭部向左側緩緩轉至最大限度。①手力頜-枕牽引:醫師用左手拖住患者下頜,右手拖住其枕部,且右手拇指位于患病椎體橫突部位,向后上方位牽拉,持續幾分鐘;②成角調節:頸椎(C)上部即為C第一、第二椎體:呈0°~15°微低頭,C中部即為3~5椎體:呈15°~35°微屈頸,C下部即為6~7椎體:呈35°~50°屈頸,屈頸和患椎部位成角,從而使患椎各關節部位處于不穩定狀態;③復位:在前面兩步驟的基礎上,將下頜向一側輕巧用力,頓挫旋轉,并向后上方位輕輕牽拉,聽到聲響,即患椎復位成功。復位后,患者平臥20 min。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根據醫囑對患者用藥、飲食、康復鍛煉等方面的指導,多吃鈣含量多的食物,有利于頸椎病康復。觀察組采用舒適護理:①護理人員要注意著裝、動作和語言上要得體,熱情體貼對待患者。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詳細了解頸椎病的病因、治療措施和康復訓練等,提高其認知程度;并告知患者保持頸部平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工作時不能伏案等,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枕頭并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選擇20 cm高的枕頭,睡硬板床,仰臥位,并保持頸部自然仰直。③指導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向其說明康復治療的必要性,教導患者做頸椎操,并堅持鍛煉,以改善頸椎病的狀況。④護理時動作要準確輕柔,將治療中的注意事項提前告訴患者,取得其配合,以減輕其痛感。⑤頸椎病發病位置特殊,易讓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護理人員及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針對性予以心理疏導,緩解其負性情緒,讓患者處在放松狀態下進行治療,利于手法牽引復位順利進行,降低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⑥選擇患者合適的牽引復位體位,根據其主觀感受和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法牽引重量,并依據患者的耐受度進行加減,在手法牽引復位過程中應注意牽拉角度,以免因角度不對造成病情加重。2組均連續治療、護理2周。
1.4 評價指標2周后,依據《頸椎病的分型與診斷》評價標準評估2組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無明顯影響;有效:臨床癥狀改善,但還有輕微頸肩疼痛不適,能正常工作和生活;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5]評估2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心理、社會、環境及綜合5個領域、26個條目,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2.1 臨床療效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生活質量護理后,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對比 (例,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有長期的頸椎勞損、椎間盤突出等,使神經根或頸椎脊髓等受到壓迫所致。頸椎病有病程緩慢、治療困難且容易復發的特點,其臨床表現為頸肩部脹痛、肢體麻木、頭暈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6]。頸椎病手法牽引復位是治療頸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且治療效果良好,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由于對疾病的未知,會出現焦慮、緊張疼痛等負性情緒,進而影響療效,因此護理干預的參與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發展進步,傳統護理模式已經漸漸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其不能使頸椎病手法牽引復位對患者進行最大化的治療,在此過程中還會出現便秘等并發癥。而舒適護理可以有效的解決以上的問題,其可以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方式,提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達到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目的[7]。舒適護理的內容包括:對護理人員的言行及著裝進行要求,讓其和藹可親的對患者進行護理工作,再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對該病的認知度,告知其各種注意事項,防范其因未知而產生的各種負性情緒或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病情加重[8]。對產生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及時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增強治療信心;并通過指導其康復治療的方法,以促進康復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高、WHOQOL-BREF各維度評分高,由此說明,頸椎手法牽引復位聯合舒適護理可提升頸椎病治療效果。但本研究因納入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大樣本量研究進一步證實結果真實性。
綜上所述,頸椎病患者采用頸椎手法牽引復位聯合舒適護理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