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不寐,又稱失眠,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癥,臨床癥狀多集中表現為:睡眠時間的減少,比如入睡困難、或寐不香酣、或時睡時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甚至徹夜不眠。現代社會工作、生活壓力與日俱增,不寐證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常見病之一,并且日常工作生活的不規律,勞逸失調、飲食不節、情志失常等因素,均可導致不寐,其中臨床常見的中醫證型為心腎不交型[1]。臍針與三部推拿法均為臨床經驗總結形成的獨特治療方法,本研究將二者聯合,針對心腎不交型不寐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現總結經驗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在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河南省焦作市中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門診就診及住院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心腎不交型不寐的患者共100例。按照數字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平均分成2組,分別命名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共有29例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治療組中有28例女性患者,22例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齡全部處于19~64歲范圍內,平均年齡(41.2±21.2)歲。這些患者的病程時間在3周至10年之間。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的價值。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以 《中國精神病分類與診斷標準(CCDM-3-R)》為診斷依據[2]。①臨床表現為失眠,主要是指入睡困難、睡眠的深度不達標、夜里多夢容易驚醒,或者是從睡夢中醒來之后很難再次入眠,早晨起床常常感到疲憊無力等;②通常情況下患者的潛意識過于關注睡眠質量;③不滿足目前的睡眠質量,容易誘發心理壓力或者是產生社會功能損傷;④病程的診斷標準,病情的發作超過三周。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不寐中醫診斷標準如下:①失眠的臨床癥候群:入睡困難,睡而易醒,醒后不易再次入睡,重者徹夜不寐;② 常伴有頭痛、頭昏、心神不寧、神疲乏力、多夢等癥;③有飲食不節、情志異常、勞倦思慮過度、病后等病史;④通過各類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異常。中醫辨證標準: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不寐心腎不交型辨證標準為: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1.3 排除標準①不滿足中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者是并發其他系統的病變者;③精神障礙患者;④孕婦、未成年人,年齡超過65歲的患者;⑤對安定類藥物存在依賴的患者(針對偶爾使用安定的患者,需要至少停藥一周);⑥暈針或者是無法接受推拿治療的患者;⑦皮膚受損嚴重的患者;⑧并發其他重大疾病;⑨因病情發生改變不能繼續治療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臍針聯合三部推拿法治療,每日1次,連續治療10 d為一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價。具體步驟如下:臍針以臍部為進針部位,選取坎位、離位,為進針點,局部消毒后,依次捻轉進針,針柄相交,留針63 min,每日1次。三部推拿法選頭部、腹部、背部進行治療。頭部:①掃散頭兩側膽經,10來回左右。②點按百會穴、四神聰穴,各1 min左右。③兩拇指由印堂至神庭交替按揉,按揉太陽穴、眉棱骨,分推至兩側翳風穴,10來回左右。腹部:①采用摩法,于腹部進行順時針運動,10循環左右。②采用一指禪法點按中脘、天樞、關元穴,各1 min左右。背部:①拿法于肩井穴3~5次,后采用推法于背部督脈及膀胱經1、2線,10來回左右。②一指禪法按背部太 陽經,按揉心俞、腎俞、小腸俞,膀胱俞,感酸脹為宜。對照組口服交泰丸(北京同仁堂),每天分別在早中晚各服藥1次,每次服藥8顆,持續服藥10 d,治療1個療程之后比較治療的效果。
1.4.2 觀察指標觀察2組綜合療效和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價睡眠質量。
1.4.3 評價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睡眠時間超過6 h,對睡眠的深度表示滿意,晨起后無疲倦乏力的癥狀;顯效:睡眠情況明顯好轉,睡眠的時間至少增加3 h,睡眠的深度有所改善;有效:失眠癥狀略微減輕,睡眠時間比之前增加1~3 h;無效:治療后睡眠情況無好轉,或者是病情加劇。
2.1 2組患者治療后綜合療效比較治療組各階段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01。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綜合療效比較 (P<0.01)
2.2 2組患者各階段PSQI計分比較治療組療各階段PSQI計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01。2組各階段PSQI計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顯著性,P<0.001。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各階段PSQI計分比較 (例,
不寐癥作為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病逐漸覆蓋了各年齡階段的人群,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群飲食不節與勞逸過度愈來愈常見,且壓力過大、工作任務繁重,極易耗傷心陰,久坐與勞逸過度,易損傷腎陽,從而易形成心陰虛、腎陽虛,心陽愈發上越,腎陰蟄伏不動,導致心火亢盛,腎陰不足,上實下虛,心腎不能相交,臨床常常表現為入睡困難、心悸多夢、腰酸乏力、醒后精力不能充分恢復等臨床癥狀。中醫藥經過多年的臨床探索,確定針對不寐臨床癥狀改善效果顯著[4~16]。
臍針為傳統醫學之林的一朵奇葩,打破了近年來“神闕禁針”的規定,將肚臍作為針刺治療的主要部位,具有實用、簡便、高效等特點,開創了歷史先河。將肚臍按照后天八卦分為八個方位,以離位代表心,屬火,主浮,坎位代表腎屬水,主沉,先進針坎位,后進針離位,取“水火既濟”卦象之意,水火相交,如陽入陰中以溫藏,意將心火下降以溫養腎臟,陽氣下降伏于腎陰之中,腎中精氣得到心陽溫養,以鎮靜安神,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安。三部推拿法操作簡便,患者接受程度高,取頭、腹、背部,上以安腦神、利三陽經之火,前以引氣歸元、梳理氣血,后以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兩法合用調暢全身氣機,通達上下,降心火,滋腎陰,心腎相交,安神定志。臍針與三部推拿法均為臨床易于操作、患者接受程度高、安全綠色的中醫治療方法,兩法結合還可治療其他證型不寐,易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