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慢性膽囊炎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不斷改變,其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患者多伴有右上腹疼痛、進食后或夜間反復發作、后背部放射性疼痛、胃部不適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還將引發急性胰腺炎、胰腺腫瘤、膽管腫瘤等疾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臨床尚無治療慢性膽囊炎的有效方式,多以中藥治療為主。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柴芩舒膽湯對慢性膽囊炎患者炎性因子及膽囊收縮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94例慢性膽囊炎患者,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為2組,各47例。對照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21~73歲,平均(47.26±5.48)歲;病程2~7年,平均(4.46±1.38)年;疾病類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29例,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18例。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22~71歲,平均(46.84±5.41)歲;病程2~8年,平均(4.59±1.42)年;疾病類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30例,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17例。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①均符合《實用內科學》[2]中診斷標準;②伴有上腹疼痛、腹脹、胃部不適等癥狀,經腹部B超及CT檢查明確診斷。中醫診斷標準:符合《膽石癥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3]中濕熱型辯證標準,患者表現右上腹陣發性絞痛,小便赤黃,大便不暢,目發黃,身熱,脘腹脹滿,惡心嘔吐,胸悶納呆,口苦口黏,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無法配合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左氧氟沙星(石家莊市華新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4126,規格0.1 g)治療,口服,0.2 g/次,2次/d,治療2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柴芩舒膽湯治療,藥方如下:柴胡、清半夏、黃芩、木香、枳殼、延胡索各10 g,蒲公英、半邊蓮、姜黃、制大黃各15 g,金錢草、垂盆草各30 g,以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各150 ml溫服,1劑/d。共治療2周。
1.4.2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觀察患者惡心嘔吐、噯氣頻發、脘腹脹滿、舌質淡紅、舌苔黃膩等癥狀改善情況,采用0、2、4、6評分法,其中0分表示無癥狀,2分表示癥狀輕微,4分表示癥狀中度,6分表示癥狀重度。總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反之,癥狀越輕。②炎性因子:指標包括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抽取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③膽囊收縮功能:患者空腹狀態下,利用B超測定空腹膽囊壁厚度,包括膽囊橫徑、長徑及寬徑,餐后45~60 min再次測定膽囊橫徑、長徑及寬徑,取平均值,利用膽囊收縮率表示膽囊收縮功能。膽囊容積=π/6(橫徑×長徑×寬徑);膽囊收縮率=(餐前膽囊容積-餐后膽囊容積)/餐前膽囊容積×100.00%。上述指標均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測定。
1.4.3 療效判定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超聲檢查患者無陽性體征;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膽囊大小及壁厚明顯改善;無效:上述均無改善[4]。總有效=顯效+有效。

2.1 臨床療效較對照組,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2組患者治療前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中醫證候積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中醫證候積分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1)P<0.05
2.3 炎性因子2組治療前炎性因子各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IL-2、IL-6及TNF-α均改善,且觀察組IL-2水平更高,IL-6及TNF-α水平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膽囊壁厚度、膽囊容積及膽囊收縮率2組治療前膽囊壁厚度、膽囊容積及膽囊收縮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膽囊壁厚度、膽囊容積及膽囊收縮率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膽囊壁厚度、膽囊容積較小,膽囊收縮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2組患者IL-6、IL-8及CRP水平對比 (例,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1)P<0.05

表4 2組患者膽囊收縮率對比 (例,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1)P<0.05
慢性膽囊炎是急性膽囊炎反復發作后所導致的疾病,癥狀發作時患者表現為右上腹部膽區鈍痛、腹脹、噯氣等,病情反復發作,單純西藥治療未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中醫學中無慢性膽囊炎病名,多將其歸屬于“膽脹”“黃疸”“脅痛”等范疇,《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記載:“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中醫認為其發生與氣機郁滯、肝疏泄失常、瘀膽等有關,膽汁來自肝,肝主疏泄,肝膽互為表里,膽為六腑之一,情志不暢,飲食不節,痰凝氣滯,肝失疏泄,致氣機、血行不暢,膽腑氣郁,膽氣不寧,氣郁化火,誘發本病[5]。因此,治療應以活血散瘀、疏肝利膽、理氣止痛為主。
目前,臨床上對慢性膽囊炎的治療多以調節飲食、抗感染、利膽等為主,但單獨采用西醫療法效果不佳,且長期使用可能產生較多毒副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低,充分證明與單用西藥治療相比,柴芩舒膽湯用于慢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更高。炎性因子在慢性膽囊炎的發生及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IL-2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及中樞神經的作用,其水平上升則代表機體免疫功能恢復,炎癥反應減輕;IL-6主要由炎性細胞產生,其可有效促進中性粒細胞聚集及活化,誘導T細胞及B細胞增殖及分化,其水平與組織損傷密切相關;TNF-α屬于促炎因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IL-2水平較對照組高,IL-6及TNF-α水平較對照組低,表明柴芩舒膽湯對慢性膽囊炎患者炎性因子的影響顯著。膽囊收縮功能的改善是評價慢性膽囊炎患者臨床療效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膽囊壁厚度、膽囊容積較小,膽囊收縮率較高,表明柴芩舒膽湯對慢性膽囊炎患者膽囊收縮功能的影響顯著,可有效改善膽囊功能。本研究所用的柴芩舒膽湯方中的柴胡可疏肝解表、升陽透疹,清半夏可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黃芩可清熱解毒、瀉火祛濕;木香可行氣止痛、疏肝消滯;枳殼與大黃配伍可通利腑氣;延胡索可活血行氣;蒲公英可消癰散結、除濕利尿;半邊蓮可利水消腫;姜黃可行氣止痛;金錢草、垂盆草可利水通淋。諸藥合用,共奏活血散瘀、疏肝利膽、理氣止痛之效。現代藥理研究指出,柴胡具有抗炎、鎮靜、抗菌、保肝、抗病毒等作用[7];黃芩具有抗炎、解熱等作用[8]。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膽囊炎患者,給予柴芩舒膽湯聯合西醫治療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調節炎性因子,改善患者膽囊收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