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曦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種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且無法通過顯微鏡觀察到胃腸組織結構的異常[1]。FD的病因迄今為止尚未完全明朗,多數學者認為其具有明顯的復雜性、多樣性、個體性差異特點。目前臨床資料顯示FD尚無特效藥,故專家學者不斷追尋最佳治療手段。西藥治療本病療效欠佳并且容易反復發作,對此部分學者將研究重點轉向中醫藥方向,且在實驗研究、臨床治療及療效機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半夏瀉心湯補中氣以復中焦升降功能,是調和脾胃陰陽的代表方劑,在FD的臨床治療中可發揮調節胃動力的作用。本研究基以此為方向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篩選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前來就診的120位確診為寒熱錯雜型FD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用亂數表法均分為西醫對照組與中醫治療組各60例,其基本資料分別為:性別(男/女)為[(24/36)、(29/31),χ2=0.84,P>0.05];年齡為[(57.03±9.03)歲、(56.057±8.89)歲,t=0.584,P>0.05];平均病程為[(3.3±1.4)年、(3.6±1.7)年,t=1.055,P>0.05]。2組患者的上述資料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1.2 診斷標準①中醫證候診斷標準:符合《中醫消化診療指南》[2],辯證為胃脘痞滿或灼熱、畏寒肢冷、反酸口苦、胃腸便鳴、舌淡,苔薄黃,脈細數,即可診斷。②西醫證候診斷標準:參考《功能性腸胃障礙的新診標準》[3],表現為上腹疼痛且有灼燒感、餐后腸胃不適、早飽感。
1.3 納入標準①無FD并發肝、腎等原發性疾病及精神類疾病患者;②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或禁忌癥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給予西醫對照組患者潘多立酮治療,具體為: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0960287,10 mg/42片),一次10 mg,3次/d,餐前半小時口服。給予中醫治療組患者多潘立酮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方由:清半夏12 g,黃芩10 g,黃連5 g,黨參15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大棗4枚組成;1劑/d,以清水煎制分早晚2次溫服,每次150 ml。2組療程均為4周,治療周期內囑咐患者不可使用其他藥品并且飲食忌口,杜絕煙酒,保持心情愉悅。
1.4.2 檢測方法2組患者均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經實時超聲法,用實時超聲儀動態測定飲水前胃竇長短徑(飲水500 ml,測胃充盈時的長短徑距離,用cm表示);計算每分鐘胃蠕動的次數,用舒張與收縮時胃竇長短徑距離的差追為蠕動幅度;每隔15 min觀察記錄,評估胃半排空時間,直到胃竇長短徑恢復飲水前狀態,表示胃全排空的時間,然后記錄在表。
1.4.3 中醫癥狀積分評估標準于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依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將主癥胃脘痞滿、嘈雜反酸等癥狀由由輕至重,記為0、2、4、6分,將次癥遇冷加重、口干口苦、肢冷便溏、舌淡,苔薄白,脈弦數等癥狀由輕至重,記為0、1、2、3分。
1.4.4 療效判斷標準療效判斷標準[5]:將胃脘痞滿、嘈雜反酸癥狀消失為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大部分減輕或緩解為顯效;胃脘痞滿與嘈雜反酸有所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恢復為有效,不符合上述者均為無效。
1.4.5 觀察指標評估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記錄其在治療前與治療4周后中醫癥狀積分、胃動力指標(胃蠕動次數、胃蠕動幅度、胃半/全排空時間)水平差異。

2.1 中醫治療組與西醫對照組療效比較治療4周后,中醫組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中醫治療組與西醫對照組療效比較 (例,%)
注:與西醫對照組比較,1)P<0.05
2.2 中醫治療組與西醫對照組癥候積分比較治療4周后,2組患者各項中醫癥候積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中醫治療組各項積分均低于同期西醫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中醫治療組與西醫對照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西醫對照組比較,2)P<0.05
2.3 中醫治療組與西醫對照組胃動力學治療前后指標比較治療4周后,中醫治療組患者胃動力明顯好于西醫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中醫治療組與西醫對照組胃動力學指標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西醫對照組比較,2)P<0.05
FD屬于中醫“痞滿”“胃痛”“郁癥”的范疇。病位在胃并與肝脾也息息相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肝郁氣滯。以脾胃虛弱為根本,往往也本虛標實,虛實夾雜。FD的發病機制尚不明朗,一般認為與胃腸運動障礙有關。調查顯示,FD患者為內科患者總數的2%~3%,占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的25%~40%[6],已然影響到大眾的生活質量,且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醫療保健問題。因其發病機制的不確定性,療效也不甚滿意。
半夏瀉心湯首見于《傷寒雜病論》[7]:“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主治寒熱錯雜之痞滿,方共8味,君藥為半夏具有消痞散結、降逆止嘔之功效。臣藥以干姜解半夏之毒,又善溫中散寒;黃連、黃芩苦寒清熱解毒,除濕熱痞滿。人參、大棗佐前四味藥之苦寒辛涼,具有補脾益氣之功。使藥以甘草之辛溫調和諸藥。全方寒熱互用平調陰陽、辛苦合用輔佐升降、補瀉兼施顧其虛實。根據實驗結果可證實,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FD的療效對比西藥多潘立酮有明顯的優勢。
有大量研究數據顯示,我國胃腸功能失調的患者日漸增多[8],促胃動力藥物在這類疾病中充當著重要角色。潘多立酮作為其中臨床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促胃動力藥,作用于人體后能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和張力恢復正常,促進胃排空,對改善FD有積極意義。本次研究中,予以該藥物治療的對照組患者胃動力學相關指標改善效果不及中西醫結合療法的中醫治療組突出。半夏瀉心湯在治療寒熱錯雜型FD時能良好的改善患者胃腸動力的情況,中醫認為胃腸動力障礙與中醫的“痞證”有關,認為其是因為胃失和降,大腸傳導失司而導致氣機阻滯,從而引發腸胃灼熱與痞滿等癥狀。胃排空運動是胃腸平滑肌在神經、液體因素調節下協調的運動結果,徐良[9]于患者手術后使用四君子湯預后,發現其可激發血管活性腸肽(VIP)的活性,促進術后消化系統的恢復,因此可以認為,半夏瀉心湯在促進胃腸動力可能是降低了VIP的分泌因此才發揮了其效果。研究半夏瀉心湯對胃腸動力學的影響還需深入,隨著這項研究的深入,也有利于為胃腸動力中藥走向世界開創一個窗口。
綜上所述,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FD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對胃腸動力的調節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