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瑤 陳瑞超
便秘是肛腸科常見疾病,主要表現為排便間隔延長、大便干燥排出費力或無便意,常伴有腹痛、肛門墜脹等不適。老年患者是便秘的高發人群,我科運增液八珍湯治療老年性便秘取得良好的療效,隨訪半年患者便秘癥狀改善明顯。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門診就診的便秘患者80例進行臨床觀察,年齡分布60~92歲,女性48例,男性3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2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1)符合功能性便秘西醫診斷羅馬Ⅲ標準[1],符合我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標準[2]。羅馬Ⅲ標準:具備在過去6個月中至少12周連續或間斷出現以下2個或2個以上癥狀:1/4的時間有排便費力;1/4的時間有糞便呈團塊或硬結;1/4的時間有排便不盡感;1/4的時間有排便時肛門阻塞感或肛門直腸梗阻;1/4的時間有排便需用手法協助;每周排便<3次。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會標準:常有排便次數減少,少便意,糞質堅硬,因而排便困難。肛直腸指檢時無糞便或觸及堅硬的糞便,而肛門外括約肌的縮肛和力排功能正常。全胃腸或結腸通過時間延長。缺乏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證據,如氣球排出試驗正常,肛門直腸測壓顯示正常。(2)年齡在60歲以上。(3)中醫辨證為虛秘。
1.3 治療方法治療組:口服增液八珍湯治療。組方:黨參20 g,生白術20 g,茯苓20 g,當歸15 g,白芍30 g,川芎10 g,生地黃20 g,玄參40 g,麥冬50 g,桃仁10 g,杏仁10 g,黃芪20 g,炙甘草5 g。水煎2遍,取汁4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各服200 ml。療程為1個月。對照組:口服麻仁軟膠囊,每次2粒,每天3次,飯后服,療程為1個月。一般治療:治療期間停止服用瀉藥及治療便秘的其他藥物,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多食新鮮水果、蔬菜、雜糧等,少食辛辣之品,調暢情志,適當運動等。
1.4 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訂。(1)總體療效評定標準: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復至病前水平,其它癥狀全部分消失,或療效指數n≥90%;顯效:便秘明顯改善,排便間隔時間及便質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間隔時間在72 h以內,其它癥狀大部分消失,或療效指數n≥70%;有效:排便間隔時間較治療前縮短24 h,或便質干結改善,其它癥狀均有好轉,或療效指數n≥30%;無效:便秘及其它癥狀均無改善,或療效指數n<30%。(2)臨床癥狀評分:參照衛生部藥政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慢性便秘評級法擬定:①排便間隔時間:0分:排便間隔時間小于3 d一次;2分:排便間隔時間3 d一次;4分:排便間隔時間4~5 d一次;6分:排便時間間隔大于5 d一次。②排便時間:0分:<10 min;2分:10~15 min;4分:16~25 min;6分:>25 min。③糞便性質指數按大便性狀分類Bristol圖譜:0分:4~7型;2分:3型;4分:2型;6分:1型(Bristol圖譜:1型,分散的干球糞,類似堅果,很難排出;2型,呈臘腸狀但為多塊;3型,呈臘腸狀但在表面有裂縫;4型,呈臘腸狀或蛇狀,表面光滑而柔軟;5型,軟的團塊有清楚的邊緣,易排出;6型,軟片狀,邊緣毛糙,軟糊狀;7型,水樣,無固形成分)。④排便困難程度:0分:不費力;2分:輕度,排便不暢,有一定難度;4分:中度,排便困難,需過度用力;6分:重度,排便困難,需助排(手摳、擠壓、用開塞露或灌腸等)。⑤腹痛腹脹下墜等兼癥:0分:無;2分:偶爾有;4分:時有;6分:經常有。療效指數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n=(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 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100%。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87.50%,對照組為72.50%,2組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2組治療后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降低;治療組治療后的癥狀積分改善優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組不良反應率12.5%,對照組37.5%,治療組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比較 (例,%)
2.4 2組患者治療后隨訪復發情況比較治療組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復發情況及復發率比較 (例,%)
正常情況下當糞便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直腸膨脹,對腸壁內的壓力感受器產生刺激,引起排便反射。老年患者年齡較大,直腸粘膜感受器對刺激的敏感性減弱,排便反射遲鈍,糞便大量長期滯留于腸道內,水分反復重吸收后難以排出形成便秘。有研究表明60歲以上老年人便秘發病率高達18%~65%。部分患者通過服用保健品或番瀉葉、大黃、蘆薈、決明子等藥物輔助排便,這類藥物通常含有瀉劑,苦寒敗胃,損傷腸道正常功能,長期會形成瀉劑依賴性頑固性便秘。主要成分中的蒽醌類物質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典型的大腸黏膜虎斑樣色素沉著,稱為大腸黑變病。增加了結腸息肉的發病率,成為大腸癌發病的潛在風險。中醫認為糞便從人體排出需要大腸陽氣的推動和陰血的濡養,二者協調平衡保證大腸傳導功能的正常運行。《丹溪心法》:“虛人臟冷而血脈枯,老人臟寒而氣道澀,此大腸之挾冷然也”。年老體虛之人,氣血兩虧,氣血津液同源而互相化生,氣虛則大腸推動無力排便不暢,血虛則津枯不能滋潤大腸大便艱澀,甚至損及下焦精血,以致本元受虧,真陰一虧,則腸道失潤而更干槁。真陽一虧,則不能蒸化津液,溫潤腸道。唐書文[4]研究認為老年性便秘的病理機制多屬虛,或虛多實少。
增液八珍湯是我科治療便秘的經驗方,由增液湯與八珍湯加減化裁而來。糞便經大腸自肛門排出,猶如舟船行走于河道,當河道干涸時,舟船擱淺于淺灘,“津液不足,無水舟停”。“增水行舟”法出自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玄參滋陰清熱,起潤燥通便作用,生地黃甘苦性質偏寒,清熱養陰助玄參增加滋陰潤燥之功,麥冬味甘性寒,滋養肺胃、潤腸通便。三藥合用共奏增液以使舟行之功效。明代薛立齋的《外科發揮》強調便秘的病機多為氣血不足,治療應以益氣補血為法。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秘結》曰:“雖有熱燥,風燥,火燥,氣血虛燥,陰結陽結之不同,皆血虛所致,大約燥屬腎,結屬脾,須當分辨。”明確指出了先天與后天之不足而致血虛津虧的便秘本質。八珍湯出自《正體類要》,是氣血雙補的代表方,原方使用人參,現改用黨參與熟地共為君藥,益氣補血,白術、茯苓健脾利濕,助黨參益補脾益氣,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助熟地黃滋心養血,川芎活血行氣,甘草調和諸藥,氣充則精血化生有源,血足則氣得以養。《景岳全書》:“陰結者正不足。宜補,宜滋是也。”益氣補血,以補代瀉,是“塞因塞用”治則的靈活運用。李巖、馬曉松[5,6]認為白術對腸管有雙向調節作用,腸管興奮時呈抑制作用,腸管抑制時則呈興奮作用,能明顯促進小腸蛋白質的合成,能促進細胞免疫功能。白芍能夠雙向調節腸平滑肌,甘草對胃腸平滑肌均有解痙作用,芍藥與甘草并用時,可互相增強其有效成分發揮作用,提高療效[7]。現代研究表明[8],八珍湯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氨基酸、還原糖、磷脂、維生素、葉酸、甘草酸、芍藥苷等活性成分。《丹溪心法》云:“蓋肺氣不降,則大便難傳送。”《醫經精義》:“理大便必須調肺氣也。”桃仁活血祛瘀,使大腸血脈通暢,濡養充分,含45%的脂肪油可潤滑腸道,上降肺氣,下通大腸。苦杏仁油對蛔蟲、鉤蟲及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且有潤滑性通便作用。黃芪能促進機體代謝,抗疲勞,促進血清和肝臟蛋白質的更新,能興奮呼吸,能增強和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諸藥合用,益氣補血,增液潤腸,符合“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
便秘是一種身心性疾病,老年患者與外界的接觸溝通較年輕人少,長期便秘困擾容易產生嚴重的思想負擔,出現煩躁、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便秘治療的療程可長可短,容易反復發作,這種不良情緒會加重患者的便秘癥狀,出現惡性循環。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耐心傾聽患者的困擾,用良好的溝通減輕患者內心的擔憂,個體化對癥治療,消除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保持開朗,樹立治療便秘的信心和耐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和水分的攝入,糾正不良的排便習慣,提倡順其自然,遵循便意隨時排便,因勢利導,不憋便不刻意等便。
增液八珍湯治療老年性便秘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全方不含瀉劑成分,以補代瀉,增水行舟,在總體療效、癥狀改善方便優于麻仁軟膠囊,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小,復發率低,無藥物依賴性,遠期療效佳,是一種值得臨床廣泛推廣的中醫藥療法。